AI 的巨浪已经袭来——技术泡沫遇上创业寒冬,该如何应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6:32 2

摘要:2025 年 2 月底的那个夜晚,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遭遇重挫,此前被视为 “AI 国运” 代表的 DPC 概念股首当其冲。前一周还在热议 “东升西降”“中国资产重估” 的财经圈,此刻陷入沉默。作为见证者,播客《屠龙之术》主播庄明浩在直播间里坦言:“当所有人都在用

2025 年 2 月底的那个夜晚,中概股在美股市场遭遇重挫,此前被视为 “AI 国运” 代表的 DPC 概念股首当其冲。前一周还在热议 “东升西降”“中国资产重估” 的财经圈,此刻陷入沉默。作为见证者,播客《屠龙之术》主播庄明浩在直播间里坦言:“当所有人都在用‘颠覆’‘革命’形容 AI 时,我们更需要坐在风暴边缘,看清技术浪潮与商业现实的真实博弈。”

这场始于 2023 年初的 AI 狂潮,以 DPC 模型的开源为导火索,迅速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资本与技术狂欢。但当春节效应退去、特朗普政府出台投资限制、微软 CEO 纳德拉公开质疑 “AI 未带来实质经济增长” 后,狂欢背后的裂缝逐渐显现 —— 创业者在技术迭代中迷失方向,投资者在估值泡沫中进退两难,普通人则在 “失业焦虑” 与 “时代机遇” 的撕裂感中观望。这是一场属于 AI 时代的生存之战,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DPC 的爆火,远不止于技术本身的突破。庄明浩在分析中指出,2024 年春节成为关键时间窗口:当美国媒体在 1 月 24 日聚焦 DPC 时,国内正值假期,社交媒体的信息真空期为 “国运级” 叙事提供了传播土壤。

冯济在除夕前的微博将其与 “国韵” 绑定,瞬间点燃全民情绪,这种 “技术叙事 + 节日情绪” 的化学反应,让 DPC 超越技术范畴,成为现象级符号。

ChatGPT

更重要的是产品形态的革新。在此之前,OpenAI 的 ChatGPT 需要付费且需翻墙,多数用户对 “AI 思考过程” 毫无概念。而 DPC 的 “思维链” 展示 —— 即回答问题时模拟人类思考的步骤,并结合联网搜索实时数据 —— 带来了颠覆性体验。“用户第一次看到 AI‘边想边查’,这种‘思考可视化’让技术不再是黑箱,而是触手可及的工具。”

庄明浩强调,这种产品设计巧妙嫁接了互联网最基础的搜索需求,让 DPC 成为 “对话式搜索引擎” 的代名词,也为其商业价值打开想象空间。

但技术狂欢下暗藏隐忧。对于创业者而言,2022-2024 年的技术爆炸期如同 “跑步机上的竞赛”:立项时的技术方案 3 个月后就可能过时,团队陷入 “开发 - 淘汰 - 重启” 的循环。

直到 2025 年初,当技术边界逐渐收敛,视觉模型能支持扫地机器人添加机械臂、推理模型可嵌入智能眼镜时,创业者才真正获得落地的窗口期。“技术不再是脱缰的野马,而是可驾驭的工具,这才是创业黄金期的开始。”

在庄明浩看来,AI 创业的核心命题是 “场景定义”。传统互联网依赖流量逻辑,而 AI 时代回归本质:“用户的基础需求从未改变,只是满足方式被重构。”

以硬件创业为例,2025 年 CES 上带机械臂的扫地机器人成为爆款,其背后是视觉模型与机械控制技术的成熟。这类产品不再局限于 “扫地拖地” 的单一功能,而是进化为 “家庭助手”—— 识别袜子并放入洗衣机、分类垃圾并投放,本质上是 “AI + 机器人” 对家庭场景的重新定义。反观 2024 年上市的 AI 眼镜,因立项时依赖旧版模型,最终沦为 “鸡肋”,印证了 “技术节点决定产品生命周期” 的铁律。

AI 眼镜

中小创业者的机会在于 “轻量化创新”。庄明浩提到,代码生成工具与开源模型让 “个体户创业” 成为可能:独立开发者利用 DPC 接口,开发垂直领域的 AI 助手,如 “PPT 生成器”“法律文书助手”,通过订阅制或广告变现,年营收可达千万美元。这类项目看似 “套壳”,却精准捕捉了 “效率提升” 的刚需 —— 多数用户不需要完美的 AI,只需 “够用的解决方案”。

但巨头的阴影始终存在。当微信、百度、阿里等平台接入 DPC 时,创业者面临 “流量虹吸” 危机。庄明浩用 “借假修真” 形容巨头策略:表面上接入第三方模型,实则推广自有技术(如微信默认使用 “混元” 而非 DPC)。

配图

腾讯在 2025 年的 AI 战略中,一方面批量接入 DeepSeek-R1 开源模型,另一方面将自有混元大模型嵌入微信、腾讯会议等核心产品,形成 “开源引流 + 自研深耕” 的双重路径。这种策略使得腾讯元宝 APP 的 DAU 暴增 20 倍,而用户默认使用的仍是混元模型。

对于风险投资而言,AI 时代是一场疯狂的 “击鼓传花”。2023-2024 年,头部美元基金掀起 “千亿美元军备竞赛”,OpenAI、Anthropic 等公司估值飙升至数百亿,国内 “AI 六小龙” 融资额动辄十亿美金。这种非理性繁荣催生了 “6 个月估值神话”—— 某 AI 初创公司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市值暴涨至 10 亿美金,仅用了一个季度。

配图

但繁荣背后是退出困局。庄明浩算了一笔账:2025 年,美国对中概股的投资限制加剧,港股流动性低迷,A 股对 AI 公司的估值天花板清晰可见。多数中后期项目陷入 “估值悖论”:早期投资者赚得盆满钵盈,后期接盘者却面临 “5 年业绩透支” 的尴尬。

更严峻的是,腾讯、阿里等巨头选择 “自研 + 并购” 双路线,对初创公司的收购趋于 “掏空式并购”—— 只买团队,不要资产,导致创业者的 “退出梦” 破碎。

中美科技生态的差异在此刻显现:美国聚焦 ToB 的企业服务,而中国擅长 ToC 的消费级创新。庄明浩认为,这种分化为创业者提供了错位竞争空间:“当美国在企业级 AI 内卷时,中国团队可以深耕‘AI + 社交’‘AI + 娱乐’,用场景创新弥补技术差距。” 但代价是,创业者必须直面 “用户付费习惯尚未养成”“监管政策不明朗” 的现实挑战。

当被问及 “普通人如何应对 AI 时代” 时,庄明浩的回答充满辩证:“技术革命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颠覆,而是渐进式的重构。创业者不必追求‘下一个 DPC’,而是找到技术与自身优势的嫁接点;投资者不应沉迷‘终局思维’,而要学会赚‘阶段性的钱’;普通人更无需焦虑‘被 AI 取代’,而是思考如何让 AI 成为职业能力的延伸。”

配图

这场 AI 狂潮,终将褪去泡沫,留下真正的价值锚点:是让扫地机器人学会 “思考” 的视觉模型,是帮独立开发者实现创意的开源工具,是让企业降本增效的垂直解决方案。正如庄明浩在播客中所言:“历史不会记住某一次股价的暴涨暴跌,只会记住那些真正改变人类与技术关系的产品。”

在技术与商业的碰撞中,或许我们终将明白:所谓 “AI 时代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追逐浪潮,而是在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 无论是创业者的场景洞察,投资者的价值判断,还是普通人的能力进化,本质上都是一场 “与时代共舞” 的自我重塑。


“在 AI 的风暴眼中,恐惧与贪婪都是短暂的,

唯有清醒的认知与持续的进化,

才能让我们在浪潮退去后,依然站在时代的滩涂上。”

【内容来源于@屠龙之术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