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 | 文物绘画 独辟新境——观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16:44 2

摘要:今年3月15日,很高兴来到南京博物院参加嵇亚林先生及其他几位艺术家共同呈现的《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开幕前,我匆匆浏览了展览,内心涌起许多新鲜的感受。谈及长江文明,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今年3月15日,很高兴来到南京博物院参加嵇亚林先生及其他几位艺术家共同呈现的《长江文明万里流韵——长江流域精品文物绘画展》。开幕前,我匆匆浏览了展览,内心涌起许多新鲜的感受。谈及长江文明,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的奔流不息,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与人物。而这次展览正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长江流域的文物与文明娓娓道来。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文物绘画这一主题。

我在南京博物院工作近二十年,也画过文物,但从未像嵇亚林先生这样,以文物为题材创作如此系统的专题。单独描绘一两件文物或许不算稀奇,但像他这样将文物与长江文明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宏大的艺术叙事,实属不易。他历时四年,走访了数十家博物馆,所绘画的文物都是他亲眼所见的。尽管部分作品需要借助资料图片完成,毕竟许多一级文物或国宝级文物是不可能放在那里长时间供人临摹。所以说这样的文物绘画创作的过程,依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嵇亚林先生用画笔记录下的不仅是文物的形态,更是对长江文明的深情致敬。

长江文明是一个宏大而深邃的主题。一个地域的文明,通常由几个方面构成:历史典籍的文字记载、现存的地面文物、地下考古发掘的文物,以及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嵇亚林先生巧妙地抓住了地面遗存文物和地下出土文物这两个关键点,通过绘画将它们串联成一幅壮丽的长卷。历史上,南宋夏圭曾创作《长江万里图》(真伪虽有争议),后世张大千等名家也画过大多以长江山水为题材,但嵇亚林先生的百米长卷却是独一无二的。他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文物为素材,绘制了一幅跨越八千多年文明史的长卷。这样的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更需要深厚的情感投入。每一件文物背后,都凝聚着他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明的思考。

嵇亚林先生的创作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他不仅亲自走访博物馆,还深入研究每一件文物的背景,将相关的历史信息提炼成简练的文字,并邀请书法家题写于画作之上。这样的处理,使长卷成为兼具艺术性与知识性的文物画经典。通过绘画与文字的结合,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江文明的深厚底蕴。这种形式不仅展现了古代文明的悠久历史,更体现了作者的文化情怀。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之一,其文明底蕴通过这一展览得到了生动诠释。

从中国画的历史来看,纯粹以文物为题材的创作极为罕见。传统中国画多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题,也有道释、界画,包括一些动物的画,而文物画则几乎是一片空白。清代郎世宁虽曾尝试绘制器物,但其作品更偏向静物画,缺乏文物特有的历史关联性。民国时期的孔小瑜以博古画闻名,但他笔下的器物多为传世品,未能与地域文明紧密结合。嵇亚林先生的创作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技法上融汇中西,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线条与晕染,又借鉴了西洋画的写实手法,同时淡化了光影效果,以突出文物的质地与神韵。无论是青铜器的厚重、玉器的温润,还是漆器的细腻,他都能通过笔墨精准传达。这种探索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领域。

展览中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长江文明。有的采用西洋画技法,有的尝试综合材料,还有的以抽象水墨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展览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而嵇亚林先生的另一幅作品《远古的文明》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画面中的石鼓与石鼓上的铭文静默无言,一只飞鸟展翅欲飞,动静之间,古今交融,大小对比,充满了哲思与趣味。这种将文物与艺术巧妙结合的方式,不仅展现了文物的美学价值,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力,同时亦展现了文物绘画的无限可能。

以绘画传承文明,以笔墨致敬历史,这次展览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与创新。嵇亚林先生以文物绘画为载体,将长江文明的历史脉络与艺术表达完美结合,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他的创作之路虽然艰辛,但意义深远。正如长江奔流不息,文明的传承也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这样的探索会继续下去,也期待更多艺术家加入其中,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