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彬彬编辑| 黎莉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一本写于千年前的《推背图》,被誉为中华预言奇书,千百年来预测成真者数不胜数。
而其中一段关于“辛丑牛年”的预言,更是在动荡年代被反复提起——“战火将起于墙外”。
辛丑之年已过,这句话却愈发让人细思极恐:它是否早已暗示了某些现实的动荡?所谓“墙外”又究竟指向何处?是巧合、宿命,还是人为的印证?
《推背图》究竟出自何人之手?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贞观年间的大唐王朝。
那时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值壮年,雄才大略,志在创建一个凌驾前朝的伟大帝国。
在治国理政之余,他也常常思索大唐江山究竟能传承多久。
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召来了当时朝中德高望重的两位奇人——李淳风和袁天罡,想请教他们对大唐国祚的见解。
这两位可不是等闲之辈。
李淳风是当世著名的易学大师,精通阴阳五行、天文历数,号称"通贯三才、穷究万物",可谓是一代宗师。
而袁天罡则是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的神相,相传还是当年给武则天看出"真龙"命格的那位。
如此豪华阵容,若是联手,定能就未来之事窥见一二。
谁知这两位老先生刚一见面,就投缘得很,你言我语,竟不知不觉间把"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们渐渐着了迷,口无遮拦地一口气就给唐朝往后推演了两千多年!
直到袁天罡突然反应过来,担心再说下去恐怕会泄露了天机,惹来杀身之祸。
于是他赶紧推了推身边的李淳风,这才堪堪刹住话头。
此番切磋的成果,也被后人以这次"推背"的场景命名为《推背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那么,《推背图》中记载的预言,究竟有多神奇呢?
据说这本书共有60个图象,每个图象都由一卦、一图、一谶语、一首诗歌组成。
这其中的寓意可谓深奥莫测,但只要稍加推敲,便能发现它们与后世发生的种种大事竟有着惊人的吻合度。
比如说,第三象中的那句"日月当空,照临下土",看似只是寻常的景象描述,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日月同辉不就象征着一男一女在位上并峙吗?这分明就是在暗指唐高宗时期武则天的专权和她建周改制的举动嘛。
再比如第五象里的"杨花"和"截断竹萧",更是直接点出了唐玄宗时杨贵妃之死和安史之乱的惊心动魄。
一句"鼙鼓渔阳乱纷纷",道尽了叛军攻入长安时的混乱景象。
可谓字字惊心,句句动魄。
更令人惊叹的是,《推背图》不仅对唐代历史了如指掌,即便是在唐朝之后的朝代,它也能言中几多天机。
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一句"万人头西直接死,万人头东直接生",直抒胸臆地写出了太平军与清军你死我活的血战场面。
一战爆发前夕,它用"金鸡鸣,玉犬吠,讹言惑众,豕突狼奔"的诗句,生动预示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
面对《推背图》的种种"神来之笔",后世之人无不交口称赞,惊叹它简直就是古代版的《回到未来》。
其中的奥妙,岂是常人所能参悟的?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再完美的作品,也难逃被时局牵连的命运。
到了北宋年间,《推背图》这部著作的遭遇,可谓是一波三折。
据史料记载,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有一次偶然翻到《推背图》,竟发现书中指出他的宋朝"气数将尽",顿时就气得七窍生烟,差点当场下令把书给烧了。
幸亏身边的大臣们眼疾手快,出谋划策,这才保住了《推背图》的性命。
他们建议收缴天下的《推背图》,再偷偷派人对原书进行修改,然后重新刊印传播,也算是给宋朝挽回些颜面。
宋太宗一听,这法子倒是不错,于是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图书征缴活动,同时也让碎片化的《推背图》版本开始在民间流传,弄得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而在后世,不少别有用心之人也借机对《推背图》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或窜改原文,或杜撰新象,让这部作品愈发变得扑朔迷离。
那句流传甚广的"辛丑牛年战火将起于墙外",指不定就是哪个二流文人信口杜撰的呢?
即便饱经沧桑,几经磨难,《推背图》却依然凭借其出神入化的预言魅力,吸引着一代代有识之士的目光。
纵观历史长河,从唐宋到明清,但凡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无不对《推背图》青睐有加。
唐太宗、唐玄宗乃至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对其内容有褒有贬,却都把它视为国之瑰宝,时刻不离身。
而到了民间,《推背图》更是掀起了一股研习热潮。
不少文人墨客、方士术士都争相传抄,研读其中的奥秘,妄图从这古老的图卦中觅得人生的答案。
久而久之,竟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然而,纵然《推背图》玄妙无比,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终究也不过是人力所能窥见天机的冰山一角。
这个世界,自有它运行的法则。
日升月落,四季更迭,王朝的兴衰成败,个人的荣辱得失,都不过是"天道茫茫,大道如青天"的自然规律罢了。
人力再通玄,也不过是沧海一粟,很多事情,怕是连伏羲、太公望这样的大神都无能为力。
或许正如《推背图》想告诉我们的那样,与其一味追问天道,窥测未来,不如脚踏实地,尽人事、听天命。
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顺应三才四时之道",方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自在。
结语千古兴衰多少事,《推背图》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穿越历史的尘埃,成为了后世之人心中永恒的谜题。
尽管它的面纱可能永远无法被彻底揭开,但其中展现的那种敬畏天命、循道而行的智慧,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铭记与感悟。
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或许这才是我们心灵的指路明灯。
信息来源:
1.《新唐书》卷一百九《李淳风传》、《袁天罡传》。
2.《旧唐书》卷四十四《袁天罡传》。
3.《推背图》原文。
4.《唐会要》卷八十《杂录》。
5.《宋史》卷二百四十三《艺文志》。
6.《通鉴纪事本末》等相关史料。
7.陆广微《推背图考异》。
8.陶宗仪《说郛》卷第七十二《推背图》。
9.《推背图》现代研究论文及专著若干。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