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央视军事频道播出《火力覆盖!向着美国航母狂轰滥炸》的视频时,这绝非一时兴起的节目策划,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回应。视频选择以退役的"小鹰"号为标靶,并非偶然。这艘服役近半个世纪的航母虽已成为历史,但其甲板布局和系统架构与美军现役航母如出一辙,这就像是在靶场上
美防长郝格塞斯亚太行程结束后,央视军事频道随即发布震撼视频,分析如何击沉美国"小鹰"号航母。
视频在郝格塞斯多次发表"中国威胁论"后播出,展示了中国反航母领域的技术突破,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为何此时公开讨论击沉美航母的战术?这种技术公开传递了什么战略信号?
当央视军事频道播出《火力覆盖!向着美国航母狂轰滥炸》的视频时,这绝非一时兴起的节目策划,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回应。视频选择以退役的"小鹰"号为标靶,并非偶然。这艘服役近半个世纪的航母虽已成为历史,但其甲板布局和系统架构与美军现役航母如出一辙,这就像是在靶场上放了一个与实战目标几乎相同的靶子。
央视详解的反航母作战路径展示了中国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突破。与冷战时期苏联海军的"饱和突击"战术相比,中国如今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打击手段。超高声速武器的横空出世,垂直攻击弹道的创新运用,让美军引以为傲的航母防御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年的"550公里防御圈"如今已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反航母战略已从单一作战平台升级为立体体系战。通过空天一体侦察手段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实施多方向、多波次、多种类的联合突击,已成为中国军事战略的新常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定位能力,结合超视距雷达的远程探测,为后续打击行动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尤其是低成本"自杀式"无人机群的战术运用,直接借鉴了胡塞武装对抗美军的成功经验。
此次央视公开讨论如何击沉美国航母,用军事语言直接对话美国及其盟友。这种"技术透明"的做法,看似冒险实则睿智,既展示了实力,又规避了直接外交冲突。无论是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警告"谁不畏惧中国火箭军,就是天下最傻的傻瓜",还是中国军事专家的冷静分析,都印证了这一点——当航母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海上堡垒,美国的军事优势便不再像过去那样高不可攀。等待着美军的,将会是对手体系化作战能力带来的超负荷防御压力。
就在央视播出这则振聋发聩的视频之前,美国国防部长郝格塞斯刚刚结束了他任内首次亚太之行。这次行程看似寻常,实则处处透露着不同寻常的战略意图。与历届美国防长任内首访亚太的惯例大相径庭,郝格塞斯特意绕开了传统盟友韩国,而是将菲律宾——这个南海问题上愈发激进的"新棋子",列为重要站点。
郝格塞斯访问菲律宾期间,公然将南海称为"西菲律宾海",这种公开挑衅的表态无异于火上浇油。而在日本,他提出将驻日美军指挥部升级为"作战总部",强化美日协同作战能力。这种"菲律宾打前站、日本做后盾"的布局,隐含着美国对中国海上力量的战略遏制。美方甚至不遗余力地为菲律宾提供"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以及持续扩大在菲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从原来的5个增至9个。
这种战略部署的背后,是美国面临的全球性挑战。2025年,美国正面临着持续两年的俄乌冲突与中东地区巴以矛盾的双重压力,战略资源被大量消耗。在这种背景下,郝格塞斯此行既是向亚太盟友传递安全承诺,又是维系其全球霸权地位的特殊手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正尝试将菲律宾塑造为新的"前沿支点",弥补日韩两国在涉华问题上相对谨慎的态度。
更令局势复杂的是,美军正积极推动美日菲澳四国在南海的联合军演。2025年2月初,这四国在南海实施了名为"海上合作活动"的多边联合演习,开展反潜战训练和战术训练。这种多边军事压力的形成,无疑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郝格塞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催生央视军事视频的导火索——当对手摆出威胁姿态,战略回应就成为必然。
央视军事视频虽然详细阐述了如何击沉美国航母,但这并非易事。美军对退役的"小鹰"号进行的击沉实验就是最好的佐证——这场实验持续了惊人的25天,动用了海空立体火力打击和船体内部爆破,航母才最终沉没。即使在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和防御装备的情况下,这艘钢铁巨兽依然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足以证明航母本身设计的坚固程度。
现代航母更是武装到了牙齿。以美国现役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标准排水量达到约10万吨,搭载80余架各型舰载机,防御圈半径达800公里。围绕着这个庞然大物,还有宙斯盾驱逐舰、护卫舰和攻击型核潜艇组成的立体防御网络。这种多层次防御体系使得航母成为海上最难击沉的军事平台之一。
而美国最新服役的福特级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等新技术,进一步提升了作战效率和防御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航母强大的反侦察能力使得精准定位这一移动目标成为反航母作战的首要挑战。美国航母拥有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能够屏蔽大多数雷达和卫星跟踪,这就使得精确制导武器难以锁定目标。
反航母作战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突破这种严密的防空网络实施饱和攻击。美军的模拟推演显示,即使发射12枚东风系列导弹,也只能达到突破航母战斗群拦截阈值的基本条件。而要实现真正的致命打击,则需要多种武器系统的协同作战,包括超高速反舰弹道导弹、反舰巡航导弹、无人机集群以及潜艇攻击等多种手段。这种体系对抗体系的较量,远比单纯的武器对抗要复杂得多。
在现代海战环境中,航母已经不再是孤立的战斗单元,而是一个复杂作战体系的核心节点。击沉航母不仅需要突破其自身防御,还需要瘫痪整个航母打击群的协同防御能力。这就意味着,反航母作战已经从针对单一平台的打击,转变为对整个体系的系统性瓦解。央视军事视频正是从这一全新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了反航母作战的挑战与可能。
中国选择在郝格塞斯结束亚太行程后,通过央视军事频道发布反航母视频,这种时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战略沟通。与传统的外交抗议或军事演习不同,这种基于技术层面的信息释放,既避免了直接对抗的风险,又清晰地表明了战略底线。这种回应方式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威慑理论——在不过度刺激局势升级的前提下,通过展示特定领域的能力影响对方战略判断。
"小鹰"号航母曾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象征,1998年至2008年期间常驻日本横须贺基地。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潜艇曾多次成功接近"小鹰"号,这些历史事件被美国军事专家视为中国海军反航母能力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2006年,中国一艘039型常规动力潜艇突然浮出水面,出现在"小鹰"号射程之内,这让完全没有察觉的美军大为震惊。次年,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这些"偶遇"被美媒形容为对美军航母的"羞辱"。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互动正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试图通过盟友体系巩固军事存在,中国则致力于展示区域拒止能力的实际进展。航母作为美国海上霸权的象征,其攻防能力的讨论本质上反映了双方对海权规则的不同认知。相比直接对抗,中国选择了一种更为理性的沟通方式——通过技术透明展示威慑能力,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战略误判。
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沟通,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客观地理解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与能力。央视军事对反航母课题的专业探讨,既是对外部挑衅的技术性回应,也是对国家防御能力的自信展示。当美军在红海疲于应付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时,中国已悄然构建起覆盖海陆空天潜的反介入网络。未来的西太平洋,或许不再是航母对决的舞台,而是体系对抗的试验场,而央视的这则视频,不过是这场无声战争的序章。
这次央视公开讨论如何击沉美国航母,既是对美国亚太军事挑衅的战略回应,也展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实力与决心。在大国博弈日益复杂的今天,技术透明反而成为避免误判的重要手段,这或许正是中方所期望的"理性威慑"效果。
军事技术的公开展示究竟会缓和还是加剧区域紧张?这是每个关心亚太和平的人都应深思的问题。
央视军事2025-04-10《火力覆盖!向着美国航母狂轰滥炸,如何击沉一艘美国航母看视频》
手机中国网2025-04-03《美防长给日本“灌迷魂汤”,背后充满战略算计》
来源:千浅挽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