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方案】关于戒烟病房建设的专家倡议(2024年版)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7:03 3

摘要:通信作者:周剑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雄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通信作者:周剑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雄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引用本文:上海市医学会呼吸分会烟草病学组. 关于戒烟病房建设的专家倡议(2024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5, 48(4): 344-349.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41028-00642.

摘要

戒烟有益健康已经成为不可辩驳的科学常识,作为具有长期效益的医疗干预措施之一,戒烟门诊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已经普遍开展,但针对戒烟病房建设以及住院患者戒烟服务仍缺乏具体措施。当前住院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干预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住院患者未能深刻认识戒烟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戒烟方法,导致对戒烟缺乏信心或者对戒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住院患者互动的医务人员未能经常性建议戒烟并提出有效的戒烟方案。为进一步倡导并逐步规范戒烟病房建设以及实施住院患者戒烟干预,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专家围绕住院患者戒烟服务的定义、住院患者戒烟服务的政策支持、住院患者戒烟服务支持小组的建议以及住院吸烟患者全流程戒烟干预等4个方面分别给出推荐意见,为各级医院戒烟病房的建设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戒烟医院的建设工作。

吸烟是诸多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风险因子,且是最重要的可预防风险因素之一[1, 2, 3]。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被诊断为精神或身体疾病后继续吸烟,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直接导致了生活质量的下降[4]。因此,倡导戒烟是住院和门诊医疗保健中非常重要且具有低成本、高获益的工作。戒烟门诊解决了自愿戒烟患者的就诊需求,然而对住院患者中的吸烟人群,目前尚无规范的干预服务措施。一项Cochrane系统性综述[5]结果提示,从患者住院到出院后的门诊随访始终由医务人员持续性地连续干预和督促,患者持续戒烟率显著提高。因此,本专家共识旨在针对住院吸烟患者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和建设戒烟病房提出建议。

目前,国内住院吸烟患者实施戒烟干预呈现“七无”现状,具体包括:无医务人员简短戒烟培训干预、无烟草记录和评估、无简短干预、无戒烟药物和宣传资料、无戒断综合征防治、无专业医生会诊以及无出院后戒烟门诊随访。

国内、外一系列研究提示当前住院吸烟患者进行戒烟干预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住院患者未能深刻认识戒烟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戒烟方法,导致对戒烟缺乏信心或者对戒烟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住院患者互动的医务人员未能经常性建议戒烟并提出有效的戒烟方案。在一项国外大型医院在线横断面调查[6]中,结果提示,近一半(44.8%)医务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过程中从未或很少建议患者戒烟。在另一项国外戒烟相关注册研究[7]中,结果发现大多数医务人员针对住院吸烟患者几乎不常规提供戒烟建议。即便对于具备戒烟意愿的住院患者也无法提供适当的计划和后续支持。另一项国外的临床研究[8]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对于住院患者的戒烟咨询缺乏专业性和信心,42%医务人员表示针对住院患者进行戒烟过于耗时费力,38%医务人员则认为与住院患者讨论戒烟毫无意义,另有22%医务人员对于讨论戒烟缺乏信心。此外,在一系列国内、外研究[9, 10, 11, 12, 13]中,均发现医务人员较少评估住院患者吸烟史、尼古丁成瘾以及戒烟动机,且从未或很少在患者的医疗档案中输入住院患者吸烟评估结果,从而几乎没有信息可供参考并采取相应的戒烟措施。造成上述现象产生原因包括:医院临床环境中的时间限制、医院缺乏戒烟支持的最佳方案以及缺乏患者认可等。共识形成方法:(1)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专家委员会发起,启动时间为2023年7月,审稿时间为2024年6—9月,定稿时间为2024年10月。(2)共识工作组:上海市各级医院具备丰富戒烟门诊诊治经验的专家组成。(3)共识适用人群:适用于各级医院戒烟门诊和戒烟病房建设使用,目标人群为所有住院吸烟患者。(4)证据检索:根据筛选出的临床问题,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主要纳入了Meta分析、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未进行证据质量分级。(5)推荐意见形成过程:首先由共识专家组成员对收集的临床问题进行充分筛选,通过线上以及线下讨论等方式最终筛选出4个方面的问题;随后在对证据进行充分评价的基础上,充分采纳专家组意见,形成共识推荐意见和推荐等级。参考了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方法[14],推荐等级根据专家投票分为强推荐、弱推荐和无共识3个级别:“非常同意”的票数超过2/3为强推荐;“部分同意”+“非常同意”的票数超过2/3为弱推荐;否则不达成共识。GRADE推荐强度分级系统见表1。经过专家组两轮在线问卷、电子邮件沟通及线上会议讨论,最终确定共识定稿。

问题1:住院患者戒烟服务如何定义?

【推荐意见1】住院患者戒烟服务定义为住院吸烟患者提供戒烟宣教及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吸烟评估和登记、简短戒烟干预、戒烟药物和宣传资料的提供戒烟综合征的防治、必要时专业戒烟医生会诊以及出院后戒烟随访。戒烟时机是高度个性化的,需要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医生、护士、医疗助理)在医疗轨迹的不同点提供反复的建议(图1)。(强推荐)

图1住院患者实施戒烟干预推荐流程

在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标准(2021版)》[15]要求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主动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劝导、帮助患者戒烟。2023年11月,《上海市爱国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16]第8条: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服务时应形成首诊询问吸烟史制度,劝阻有烟草依赖的患者戒烟,并提供个性化戒烟咨询和指导。目前,我国已将烟草疾病定义为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并列入一系列疾病分类,包括烟草依赖综合征(F17.200×001),烟草急性中毒(F17.000×001)、烟草戒断状态(F17.300×001)等。既往常见的戒烟难点之一在于吸烟者并未感受到吸烟对健康带来的损害,而针对因“病”住院的吸烟者进行戒烟干预,可谓是正逢其时,医务人员也理应在指导住院患者进行戒烟干预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首先,住院期间围绕“健康理念”进行医患沟通是日常医疗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沟通过程中,医务人员应让住院吸烟患者深刻意识到吸烟已经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医院也是其选择戒烟的最佳场所。此外,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倡导戒烟的绝佳好时机。其次,从长远角度出发,住院期间进行戒烟干预对于患者的健康结果均有积极影响。国外研究结果显示,从住院开始并在出院后持续进行戒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戒烟率[17, 18]。院内戒烟服务不仅可以预防吸烟相关疾病的发生和疾病加重,而且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自身长期医疗支出相关经济负担。此外,医务人员应该认识到,缺乏吸烟评估对住院期间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潜在风险,例如,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9]或急性心肌梗死[20]的住院患者提供戒烟服务可能会对健康和医疗保健成本以及生存率产生重大影响。对于任何涉及麻醉的手术,吸烟都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风险[21]。此外,吸烟会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22]。烟草使用的变化可能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相互作用[23]。吸烟同样会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以及支气管扩张等慢性气道疾病急性加重难以控制[24, 25]。第三、住院期间面对面接受医务人员的戒烟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戒烟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可教时刻”[26, 27, 28, 29, 30, 31, 32],患者愿意接受戒烟的动机显著增强,特别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疾病以及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戒烟意愿均显著提高。住院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认识提高也会进一步促进患者维持戒烟状态,且更好地处理尼古丁戒断症状。

问题2:如何提供住院患者戒烟服务的政策支持?

【推荐意见2】由健康促进委员会联合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戒烟政策支持,规范医院戒烟义务和住院患者戒烟干预细则,推动戒烟病房、戒烟医院建设。在日常诊疗流程中,针对吸烟患者,建议添加尼古丁依赖传报、首诊简短戒烟干预、专业戒烟医师会诊、住院医师简短戒烟培训制度以及配备戒烟宣传资料和提供戒烟药物。(强推荐)

问题3:如何建立住院患者戒烟服务支持小组?

【推荐意见3】建议由医院各职能部门牵头,戒烟服务支持小组负责全院临床科室宣教,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培训,提高住院过程中戒烟服务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小组负责全院医务人员的简短戒烟干预培训,负责部分有个体化戒烟需求的住院患者会诊,制订个体化戒烟干预方案,同时为患者出院后提供持续的帮助和指导,指导患者克服尼古丁成瘾,同步延长健康教育持续时间。此外,建议采用微信、微博以及抖音等新型社交工具[33, 34, 35, 36, 37]进行戒烟随访和患者教育,增加保持无烟生活方式的机会。(强推荐)

问题4:如何在戒烟病房推行住院吸烟患者全流程戒烟干预?

【推荐意见4】建议针对所有住院吸烟患者尽早进行简短戒烟干预[38, 39, 40],即5A支持框架:询问(Ask)、建议(Advise)、评估动机(Assess)、协助启动(Assist)以及安排随访(Arrange)或采用更为简短的干预方法(询问患者当前是否吸烟、告知患者最有效的戒烟方法、将患者转诊至戒烟门诊),或推荐出院后至戒烟门诊进行随访。(强推荐)【推荐意见5】相较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病情重,且个人史通常更为复杂。因此,针对住院患者实施戒烟干预需要兼顾更多疾病相关因素[41, 42, 43, 44],例如,烟草快速或逐步戒断和选择戒烟药物干预需考虑戒烟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失眠、头痛和情绪波动等变化,从而避免可能对患者常规住院治疗和康复过程产生的影响。(强推荐)【推荐意见6】遇到有特殊戒烟需求的患者,建议由专业医师提供个体化戒烟干预措施。心理因素在影响住院吸烟患者的戒烟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支持个人戒烟极其重要[45, 46, 47, 48]。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对戒烟干预的反应可能不同。建议联系心理科医生进行会诊,进行戒烟相关心理评估,不仅可以为住院吸烟者的情绪健康和社会联系提供有价值的见解,还可以持续激励吸烟者在住院后维持戒烟状态。(强推荐)【推荐意见7】住院环境中设立更多且更醒目的“禁烟”(包括电子烟)标识以及在健康宣教专栏循环播放科学戒烟方法和宣传正确的戒烟知识[49]。在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中嵌入尼古丁依赖程度评估,对于所有吸烟者,将烟草评估作为病史质控标准之一。(强推荐)

【推荐意见8】建议设计开发有效方便的线上戒烟辅助系统。通过方便有效的线上戒烟辅助系统,可导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提醒、吸烟有害宣教图片或视频、根据患者的情况定制个性化戒烟辅助服务,有望提高戒烟效果。(强推荐)

控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在以医院为基础的医疗环境中,医院作为医疗的主体理应承担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责任和义务。医务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除了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还要以适当的方式对吸烟行为进行干预。吸烟是可预防的主要死亡和疾病原因,目前戒烟支持非常有限,医院就诊可能是帮助患者改变健康行为的机会之窗,需要更加重视实施以医院为基础的戒烟支持。医务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开展控烟工作,针对住院吸烟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促进戒烟病房建设,除加强住院期间的控烟外,更要重视出院后的控烟管理,加强住院和门诊、互联网门诊及线上的联动,并考虑戒烟对有关疾病的有利影响,能提高其戒烟效率、戒烟动机和个人信心。

当前,针对住院期间的戒烟服务亟需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对住院吸烟患者实施全面、积极的戒烟支持,这不仅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成本效益,更是关爱生命、守护患者健康的责任和义务。

执笔专家:周剑平、王雄彪

组长:时国朝

专家组成员(以姓氏拼音为序):边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戴然然、时国朝、周剑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段玉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胡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何炜(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李维浩(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刘宏炜(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隆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史兆雯、王雄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王桂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晓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来源:呼吸科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