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长’在田间的气象观测站,可随时观测常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农田气象5要素,还能通过土壤监测仪随时掌握5层地温及土壤水分等情况。它就是农民种田的气象专家。”站在农业综合气象观测站旁,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向记者介绍,根据观测站监测,
春光正好,绿意渐浓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
铁岭县90万亩大田玉米
开启春播模式
4月11日
在铁岭县蔡牛镇张庄玉米新品种
推广专业合作社的
一块示范田里
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在完成
地温等土壤墒情监测后
等候在一旁的
大型播种机轰鸣启动
拉开了铁岭县大地玉米春播序幕
“这是‘长’在田间的气象观测站,可随时观测常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农田气象5要素,还能通过土壤监测仪随时掌握5层地温及土壤水分等情况。它就是农民种田的气象专家。”站在农业综合气象观测站旁,市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刘敏向记者介绍,根据观测站监测,目前张庄合作社这块地的10厘米土壤耕层温度稳定在8摄氏度以上,已经进入大田玉米适播期。
扫描土壤监测仪上的二维码,一组清晰数据跃然屏幕之上:10厘米土壤耕层温度8.1摄氏度,含水量24%。“明后两天我市会迎来大风降雨天气,将对春播造成一定阻碍,所以趁天气晴好,抢墒开犁,相信在科技赋能下,示范田一定能有好的收成。”刘敏信心满满地说。
示范田对播种有着严格要求,亩均植株要保持在4500株左右。播种前,铁岭县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站长姜文野赶到现场进行指导,经过调试,确保播种株距稳定在8寸左右。
“我们合作社的农机设备早就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接收北斗导航定位信息进行播种作业,还能提供厘米级的精准操作,可以在不破坏土壤墒情的情况下,均匀等深地将玉米种子投放到土壤中,效率是人工的百余倍,实现了春耕播种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指着正在作业的农机笑着说,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放眼春耕现场就会发现,智慧农机让春耕生产更显“科技范”。
作为国家级示范社,多年来,张庄合作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向科技要产量,每年从春播开始,都邀请国内的各大农业科研院所来此开展玉米新品种与新技术的集中示范展示。合作社2000余亩玉米示范田,深受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与单位的喜爱,每年都要上演一场“科技会战”。
“玉米生产智慧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地块虽然只有10亩地,但根据精准的气象监测,我们抢墒播种,并依据各项监测数据适时开展田间作业,示范效果明显。”刘敏自豪地说,“去年秋天,受降水影响,不少地块遭遇减产,我们示范田的玉米长势特别好,亩产量达到1800斤,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随着张庄合作社拉开了
春耕大幕
铁岭县各地
玉米春播工作将陆续启动
为提升春耕生产质量
今春
铁岭县举办
基层农技县级培训班6期
共培训500余人
组织外出实训40人
参加省级春耕备耕线上培训200人
结合本地实际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加强技术指导
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为粮食丰产丰收鼓足了底气
来源:二三里资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