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故事我来讲”经典红色故事宣讲将红色历史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国情怀;“怡智课堂进校园”把文化清风吹进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发了青少年对庆阳人文历史的浓厚兴趣;流动博物馆“五进”活动让博物馆资源“活”起来,走进社区、乡村、福利机构等,在博物馆的“围墙”外掀起一场文化接力……近年来,庆阳市博物馆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用匠心守护文明血脉,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谱写了新时代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摘要:“党的故事我来讲”经典红色故事宣讲将红色历史文化与教育相结合,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国情怀;“怡智课堂进校园”把文化清风吹进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发了青少年对庆阳人文历史的浓厚兴趣;流动博物馆“五进”活动让博物馆资源“活”起来,走进社区、乡村、福利机构等,在博物馆的“
庆阳市博物馆“怡智课堂进校园”活动走进东方红小学。庆阳融媒记者 王富强 摄
聚焦文化惠民 构筑全民美育新高地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展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展览内容、提升观众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城市文化客厅,市博物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创新推出“展教融合”新模式。2024年,市博物馆成功策划并举办7场临时展览和6场馆际交流展览,其中,面向广大青少年群体策划推出的“金塔问天——趣味航天文化展”“画说革命故事——连环画中的红色经典展”“童心妙笔绘文明 我为创城添色彩——少儿主题画展”“字从遇见你——汉字的起源与演变展览”等4场展览活动,在学校和社会引发广泛关注。
为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投资和开发力度,市博物馆积极参与腾讯繁星计划,申请入驻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与湖南芒果数智有限公司合作,参与“山海APP”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对市博物馆260件(套)文物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合成3D模型,为文物展示、教育普及和研究工作提供全新的数字化资源。与中电万维签订“翼讲解”合作框架协议,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数据采集工作。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市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直是市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推动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市博物馆持续加强文创产品研发。2024年9月,市博物馆与文创公司签订了关于文创研发的合作协议,授权文创公司使用“庆阳市博物馆”商标标识,免费提供场所,并提供文物图片及相关基础信息,文创公司负责研发、制作、展示、销售。自协议签署以来,共设计推出鼠标垫、杯垫、冰箱贴、明信片、书签等10余种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文创产品以独特的设计、精美的制作和富有文化内涵的特点,成功将博物馆的文物‘解构再创造’,让大家通过更有趣的方式触摸历史,并激起大家前往博物馆参观的欲望。”市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吴雯颖说。
文物修复。通讯员 吴雯颖 摄
筑牢文保根基 打造文物修复新样板
为牢固树立“发展文物,保护为先”的指导思想,守护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市博物馆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将文物保护作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任务,加强对重点文物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工作。2024年以来,市博物馆相继实施了“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预防性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已于去年5月底结束,市博物馆收藏的210套336件珍贵金属文物完成修复保护工作,使这些珍贵的金属文物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光泽和形态,更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馆藏陶瓷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也于今年3月底完成全部修复工作。
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顺应大势、瞄准前沿,奋力实施“科技+”战略,树立“全面提升科技驱动能力,促进科技与文保深度融合”的全新理念,加快推进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转型发展和“弯道超车”。以文物数字化保护平台为依托,加快推进藏品数字化,完善藏品数据库,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数字资源。有效提升文物数字化保护能力,推动“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等项目落地实施。提高文物修复能力,充分发挥文物修复实验室作用,通过实施高质量文保修复项目、加大文物修复专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切实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水平。
为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市博物馆在保护、修复文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文物的研究、展示和教育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们通过举办临时展览、讲座、研学活动等,促进文物的合理利用和传播,发挥文物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吴雯颖说。
文创产品。庆阳融媒记者 李佳诚 摄
激活人才引擎 锻造文博人才先锋队
文化的主体是人,传承的载体也是人。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博人才队伍,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文旅窗口和城市名片作用,市博物馆着力健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水平,多措并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博物馆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2024年,市博物馆举办专业知识讲座6场,内容涵盖展览策划、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等多个方面,拓宽了工作人员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研究成果,切实提升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
市博物馆还坚持党建引领人才培育,创新“双导师”培养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学术论文,积极参与省级重大文化工程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多篇学术论文在《东方收藏》《收藏与投资》等文博专业期刊发表。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轮岗实训培育复合型人才,邀请专业文物修复公司的专业文物修复人员在馆内开展文物修复知识讲座,使大家学习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激发大家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和能力。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保障。“下一步,市博物馆将在立足自身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人才集聚战略,加强与高水平文博机构的人才交流互动,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市博物馆副馆长张驰说。
交流学习。通讯员 吴雯颖 摄
文博庆阳丨文物档案
东汉“永元五年”铜弩机
年代:东汉
尺寸:郭长12.5 厘米,郭宽 3.6厘米,望山长7厘米,悬刀长8.5厘米出土地:环县山城乡山城堡废旧门市拣选
收藏单位:庆阳市博物馆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弩机作为弩的重要构件,安装于弩的后部,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汉“永元五年”铜弩机,两侧均有铭文,共39字,隶书镌刻,字体刚劲,记录了制作年代、弩机编号、弩机的强度和制作官员、工匠的名号,是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废品收购站捡回的,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弩机部件齐全,有郭、望山、悬刀。郭长12.5厘米,郭宽3.6厘米,望山长7厘米,悬刀长8.5厘米。郭一侧有阴刻隶书铭文35字“永元五年考工所造六石机郭工锼伯作造工苏泊太仆護工掾崏令恭丞霸掾闰史成主”,别一侧有4字“乙五十四”。铭文大意为弩机的强度、制造弩机的有关负责人、制作人的姓名及此弩机的编号等,是由当时官办营造机构制作。这件弩机铜质上乘,制作精良,是汉代兵器中的精品。
“鸟祖癸”铜爵
年代:商朝
尺寸:高20厘米
出土地:现西峰区温泉镇刘家店村
收藏单位:庆阳市博物馆
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鸟祖癸”铜爵杯体较长,卵形腹,圜底,槽形长流,尖尾,有二帽形双柱立于口沿近流一侧,腹侧有一扁条形鋬,鋬上饰兽面纹。腹下三棱形锥足,足尖外撇。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为地,上下边饰以联珠纹。鋬内有铭文“鸟祖癸”三字,是国家一级文物。
这件铜爵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鋬内刻有铭文“鸟祖癸”三字,“鸟”指的是部落的图腾,“祖”是祖先的意思,“癸”可能是被祭祀祖先的庙号。这件商代“鸟祖癸”铜爵不仅是一件实用的酒器,更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它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和森严的礼仪制度,更展现了古代酒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博庆阳丨我和文物
赵倩:把庆阳文博故事讲得更精彩
“我身边的这件文物是我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彭阳’铜鼎,整体呈扁球形,子母口设计,深腹圆底,两侧附长方形双耳,三足为典型的马蹄形制……”临近“五一”假期,前来市博物馆参观的游客明显增多,讲解员赵倩也忙碌起来,每天忙着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馆内文物。
作为一名“文化使者”,赵倩在文博战线上已经坚守了10余年,她用热爱与执着搭建起公众与历史对话的桥梁。2012年初入职场时,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物知识和陌生的讲解场景,赵倩也曾感到迷茫。“第一次独立讲解时,紧张得声音都在发抖。”回忆起过往,赵倩坦言,是对历史文化的热爱让她迅速调整状态。为了吃透展品背后的故事,她泡在资料室查阅典籍,跟着资深讲解员反复打磨讲解词,甚至将展厅当作“舞台”,对着文物模拟讲解上百次。
凭借这股劲头,她很快从一名“青涩新手”蜕变为“行家里手”。如今她不仅能精准解读各类文物的历史价值,还能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定制讲解内容,让庆阳的特色文化被更多人所知晓。
作为讲解员,赵倩的工作远不止于“背词”。政务接待中,她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展现庆阳文化的厚重底蕴;面对游客,她用生动的故事和接地气的表达,让历史“活”起来;针对学生群体,她设计互动环节启发思考,让博物馆成为“行走的课堂”。
近日,市博物馆在庆阳市东方红小学开展“怡智课堂进校园”活动。讲台上,赵倩通过“文化课堂+非遗体验+红色教育”三维联动的模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寓教于乐的文博课,并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非遗剪纸创作,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社教活动是播撒文化种子的重要方式。在市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社教活动中,赵倩带领孩子们制作庆阳香包、学习剪纸技艺,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每当看到孩子们戴着自己缝制的香包,眼睛里闪着光,我就知道,文化情怀正在他们心中扎根。”赵倩说。
在赵倩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一次与山区孩子的邂逅。几年前的一个冬日,一群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来到市博物馆参观,为了让他们感受文化的“神奇魅力”,赵倩特意策划了一场沉浸式体验。她带着孩子们穿行在展厅,用童趣化的语言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非遗展区手把手教他们缝制香包。
活动结束时,一个小女孩紧紧抱住她说:“阿姨,我第一次知道我们的家乡有这么多宝贝!”孩子的话让赵倩更加坚信,讲解员的使命,就是让文化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如今,赵倩不仅活跃在博物馆展厅,她还跟随“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社区、军营,让庆阳的历史文化“走出去”。她参与策划的“非遗进校园”“文博小课堂”等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万人次,成为我市文化传播的“金名片”。
“文化传承不是空谈,它藏在每一次讲解、每一场活动、每一次与观众的互动中。”赵倩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她的讲解了解庆阳、热爱庆阳,便是她坚守的动力。“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与家乡文化的‘双向奔赴’。”
在赵倩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位文博工作者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文博故事,但她始终认为,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我热爱庆阳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文化和历史,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庆阳、爱上庆阳。”赵倩说。
推/荐/阅/读
关于公布甘肃省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庆阳考区)面试人员名单及相关事宜的公告宝藏庆阳,藏着你想要的春天🤩
甘肃发布重要实施意见!涉及庆阳→
🗞️ 作者/ 庆阳融媒记者 黄飞 王富强 李佳诚
☎️新闻广告热线 / 0934-5926120
0934-8612120
来源:掌中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