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遇见中式装饰艺术派大楼②亚洲文会大楼,近代远东的“汉学重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8:34 3

摘要:上海被认为是仅次于纽约、全球装饰艺术派建筑排名第二的城市,尤其是衍生出了融合中式韵味的海派分支,别创一格。走进外滩风貌区,便可遇见中式装饰艺术派大楼,于万国建筑群中领略近代“国潮”魅力。

1925年4月,巴黎国际博览会开幕,这在多年后被学术界视为“装饰艺术”风格确立的标志,至今恰好100周年。

上海被认为是仅次于纽约、全球装饰艺术派建筑排名第二的城市,尤其是衍生出了融合中式韵味的海派分支,别创一格。走进外滩风貌区,便可遇见中式装饰艺术派大楼,于万国建筑群中领略近代“国潮”魅力。

今日外滩风貌区,曾是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获准建立的西人最初定居点,此间也成为西方建筑学在上海地区的最早登陆场。之后的数十年间,外滩建筑群拔地兴起,是为近代上海城区之肇始。

数幢中式装饰艺术派建筑佳作跻身此处,有女青年会大楼、亚洲文会大楼、中国银行大楼、大陆银行大楼、聚兴诚银行大楼等等。诸楼自北向南分布,相距不远,从外滩源出发,经北京西路转进中山东一路,再转进九江路,即可遍历。

洛克·外滩源圆明园路鸟瞰 摄影:田方方

亚洲文会大楼(旧址)位于今虎丘路20号。

亚洲文会,即英国皇家亚洲文会(Royal Asiatic Society),于19世纪初在伦敦成立。寓沪外侨于1857年组建的上海文理学会,在成立的次年加入英国皇家亚洲文会,主要职能为开展文化艺术、自然物产方面的调查研究、出版会报等,需要建筑空间。

亚洲文会大楼版权所有:洛克外滩源

19世纪70年代初,机构所在今虎丘路20号位置建成,内设有博物院、图书馆、演讲厅等,增益外滩片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其中博物院藏品增长迅速,量、类皆丰,近旁的圆明园路还于19世纪80年代被更名为博物院路,被誉为上海的“文博之根”。进入20世纪后,机构发展日隆,会所空间紧缺,以至于不得不拒绝一些捐赠物品,迫切需要建造体量和风格都更加适宜的大楼。

亚洲文会大楼朝向的虎丘路,与女青年会大楼朝向的圆明园路,间隔不足百米,两路之间就是狭长的“外滩源”;这两座“国潮”大楼背身错位,最相近的楼角之间仅不足50米。

在亚洲文会大楼底层主入口两侧,外墙上有对称的正八边形窗洞,内嵌八卦图形金属框,后衬玻璃,组合为八卦镜;主入口正上方的二楼阳台有“石作勾栏”,望柱粗壮,柱头纹饰繁盛;再上方的三楼窗槛墙有篆文“亚洲文会”石刻横匾;最上方压顶处也有石刻横匾,文字则为亚洲文会的英文缩写“R.A.S.”。

大楼的设计者公和洋行,是成立于香港的巴马丹拿公司(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于20世纪初进入上海开展业务时使用的中文名称,是近代上海知名度最高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从巴马丹拿公司发表的工程年表看,亚洲文会是其在上海的第17个项目,也是首个具有明显中式风格的项目,呼应着彼时亚洲文会在远东地区的汉学研究重镇之地位。

大楼于1932年10月完工,1933年投入使用,2月时图书馆、演讲厅先行开幕,11月时博物院用房开幕。大楼总高六层,底层为入口大堂、衣帽间、储藏室及锅炉房等;二层为演讲厅,以伍连德命名,用以表彰其对公共卫生的杰出贡献;三层为图书馆,包括阅览室、服务台、管理员办公室及书库等;四、五两层为博物院,其中位于四层的大熊猫展柜直接朝向博物院入口,引人注目;六层为办公房间。免费对外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院吸引了众多民众前来阅览、参观,演讲厅也定期举办各类面向公众的讲座,传播文化艺术、自然物产等方面的知识。

图片除说明外均为作者提供

来源:文汇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