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在线网·长篇小说】向北的冻土(连载30-33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8:37 3

摘要:今年是金顺在财经学院的第四年,经过四年的中等学府的沉淀与熏陶,已满十九岁的金顺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清新脱俗的气质,美丽而不失温婉。浑身散发着灵气。

第三十章

今年是金顺在财经学院的第四年,经过四年的中等学府的沉淀与熏陶,已满十九岁的金顺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散发着清新脱俗的气质,美丽而不失温婉。浑身散发着灵气。

四年间,金顺刻苦学习,年年都得奖学金。有了这笔奖学金,第二年的所缴学杂费就凑够了一部分,给家里减少了不少负担。

金顺心疼妈妈,寒暑假回来把家里安排得有条不紊,已然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是弟弟妹妹的老师,也是弟弟妹妹的家长。给银顺和万顺织毛衣毛裤,缝补衣服裤子,还给他俩补习功课。人又聪明手又灵巧,左右邻舍无不夸赞。

七月,金顺以优异的成绩在财经学院毕业。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安平县的一家银行工作。家里终于有了靠山,满桂家的苦日子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

村里人都知道金顺在银行工作,那是自家娃一辈子都不敢奢求的工作,再也不敢欺负满桂母女们。就连平时冷言冷语的光胜媳妇和光庆媳妇也主动上门唠嗑。

金顺上班后省吃俭用,将多数工资拿回家,帮助母亲一点一点还清了这些年家里所借的外债。他们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

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人们称呼人的方式总是随着境遇的改变而悄然变化。曾几何时,村里人提起她时,总是带着几分轻蔑地唤作“光辉媳妇”;后来丈夫离世,她独自撑起这个家,人们开始带着几分敬意称她“满桂”;再后来,当她的大女儿金顺考上学校,村里人又亲切地唤她“满桂妹子”。而今,随着金顺在县城站稳脚跟,成为村里人人称羡的公家人,村民们的称呼又悄然转变了。如今走在村道上,总能听见“金顺妈”“金顺娘”这样的称呼此起彼伏。这个变化让满桂既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女儿终于有出息,心酸的是自己终究是靠着女儿才赢得这份尊重。无论怎样,他们娘四个再也不怕别人的流言蜚语和冷眼旁观了。

相比姐姐,银顺就比较贪玩,不爱学习。已经到了青春期的她对爱情朦朦胧胧。最近对班里的一个男同学产生了爱意。上课总是心不在焉,学习一落千丈。

在山区的村落,人们素来不重视孩子的教育,女娃娃更是如此。可满桂却始终把读书看作头等大事,她毕生坚信:只有让娃娃们好好念书,考上学校,将来成为吃公家粮的人,才能摆脱苦难,出人头地。满香和金顺的成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最近,满桂发现银顺学习懈怠,便特意写信让金顺周末回家商议。为了让银顺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母女俩决定让她转学到安平县,平时就住在金顺的宿舍里。这样姐妹俩既能互相照应,金顺也能帮着管教妹妹的学习。

自此,家里便只剩下满桂和小儿子万顺相依为命。金顺主动承担起照顾银顺的责任,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秋收过后,满桂将多余的粮食变卖,家里终于攒下了第一笔积蓄——虽然仅有二百元,却让娘四个喜极而泣。

多年的苦难,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第三十一章

“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提出后,青藏高原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相对缓慢。这项政策的核心在于重点修建农村公路、通电和通信设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的问题。山区公路如同大动脉,只有道路畅通,才能打通山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激情与梦幻的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文化空前繁荣。这也是一个进步的时代,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在变好,精神水平也在提高,人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村子里好多孩子手里都有一部“随身听”,歌曲《龙的传人》《看我七十二变》《挥着翅膀的女孩》等流行歌曲火爆大江南北,电视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部比一部火爆。这不,连偏僻的纳家庄也不例外。

玉富家是纳家庄最早出现的“千元户”,现在又变成了“万元户”。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有了磨坊再又有了拖拉机,最近又去县城骑回来一辆摩托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羡煞了其他村民。

纳万贯时不时上安平县的二儿子纳玉贵家小住几天,或者就到三儿子纳玉满家住上几天。日子过得甚是惬意。临了从县城回来时再给他的相好买点小手帕小丝巾之类的小玩意。

村委会的北墙根,纳万贯正得意地给村里一帮闲汉讲他在安平县见到的一些新鲜事。“现在的城里人腰里都别着‘BB机’,有钱人手里还拿着一部‘大哥大’,没有电话线就可以通电话。”“你们看着,不出两年安平县连接红水乡的公路全是柏油路,又宽又平。可能都会修到我们纳家庄来。这项工作会由我家老二纳玉贵负责。”此消息一出,村里人连声叫好。紧接着各自都打起了算盘。修路是迟早的事,国家政策正在推行。这事真要是纳玉贵负责,到时候可以谋份职业当个修路工,干他个一两年挣个万八千。

李有田也在谋算着修路期间能否利用村干部的职务之便承包一些杂活。这些年当了村干部后也捞着了仨瓜俩枣,村里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就是他家买回来的。当年光辉去世,他为了避嫌,主动疏远了满桂母女们。但也在合适的场所帮满桂母女一些忙。比如在金顺和银顺考上学之后帮忙转粮油关系,转户口等等。

由于当年村干部选举时,纳万贯有意想让玉富接他的班。当时他和玉富的投票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可玉富无意当村干部,将机会让给了他。从此之后纳万贯对李有田颇有微词。这次修路确实是个挣钱的机会,李有田思谋着满桂和玉富两家一直在辫工,关系不错。今后就让自家婆娘和满桂、凤仙多走动走动,提前把关系搞好。万一到时候纳玉贵负责修路,他也好承包一些运土的小工程。

不久后,纳玉贵休假回家探亲。村里人“别有心思”地带着小礼物去拉家常。得知此次修公路并不是纳玉贵在负责,但他确实认识县公路段的领导,介绍村民当小工应该没问题。他也给村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农村土地三十年不变。”这意味着,农民在原有的承包期结束后,将继续享有对土地的承包使用权,无需重新分配或调整。这一政策有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农民对土地的管理和投入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十二章

修路工程队正式驻扎在纳家庄的岭上了。规划从纳家庄岭上开始动工,一直向北修到红水乡再到其他村直至与安平县的国道衔接。

来了工程队后纳玉贵回家了一趟,兑现了承诺,挑选了二三十个年轻力壮的汉子,参与了修路。虽然都是当小工,但只要挣上钱大伙都不怕苦。尤其是在家门口挣钱,吃饭住宿都不花钱,妥妥地就把钱存了。

最近,玉富两口子给大儿子说了一房媳妇,是川水地区的姑娘。彩礼要了八千八,另外,还要了“三金”,即,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彩礼和三金加起来差不多上了一万五,娶回家就达到两万了。虽说玉富家景还不错,但两个儿子要娶两房媳妇,光彩礼就会把家底掏空。尤其这些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人们都向往更好地生活,村里好多女孩都去外省打工了,见识多了就看不上山区里的人家。

说上一房媳妇确实不容易。修路队到纳家庄时,凤仙便委托纳玉贵给她找了份给工人做饭的活计。由于工程量较大,参与的工人较多,一个人怕做不来三四十人的饭食。凤仙就和工头商量带一个人过来,于是,凤仙和满桂又变成了搭档,在工地上给大家做饭。

偏僻干旱的纳家庄一下子驻扎了这么大的工程队,顿时像赶庙会一样分外热闹。工程队的监理和工程师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他们自己带来的工人都是外地人,夹杂着南方口音。这让没见过世面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好生羡慕和稀奇,有事没事地往工程队驻地周围徘徊。

工程队有条不紊地顺利推进,当小工的人家已经领了三个月的工钱了。修路时,时不时就听到纳四辈的孙子唱:“幸福的生活呀比蜜甜/尕日子过了个舒呀坦吔/正月里冻呀冻冰者/就立呀春消呀/立呀春消呀/二月里鱼娃儿呀水呀面上漂呀/哎嗨呀儿哟哟……幸福的日子赛牡丹。”

这时,纳家庄发生了一件事,消失了多年的纳玉花突然回来了。村里一片哗然。

初冬的天阴沉沉的,一阵阵寒冷的风摇动着白杨树上几片枯黄的树叶,看样子,天空随时会有雪花飘落。这时,一个穿着裘皮大衣,戴着墨镜的女人就这样突然从岭上走了下来。火红的嘴唇,焦黄色的大波浪发型,随着腰肢的扭动,大波浪在风中荡漾。

首先看到纳玉花的是工程队的王监理,寒冷的天,工人们还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修路。而监理们则在温暖的炉火旁天南地北的侃大山。几杯热茶下肚,一泡尿憋得王监理跑出帐房。看到荒山僻壤的地界,一位美女就这样施施然地从自己眼前走过,他忘记了撒尿。

纳玉花的出现,打破了纳家庄的平静。纳万贯老泪纵横,虽然这些年心生怨言,老婆子因为纳玉花的事撒手人寰。但只要他的心肝宝贝能安安全全回来,他一句重话都没有。

当年纳玉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跟着吴瑞安踏上了未知之路。“到了温州我就给你买花裙子和丝袜。”男人的承诺混着头油香,把十六七岁的玉花熏得头晕目眩。直到温州才发现,所谓的大城市不过是温州乡下的一个小山村,红砖的房墙上还淌着雨季的霉斑。

吴瑞安的真面目在婚后逐渐显露,酗酒成性、赌博败家。挺着大肚的玉花在寒冷的冬季还在河边洗衣服,吴瑞安心情好了还能给玉花一个笑脸,等喝完酒不是摔东西就是打玉花。在孩子五岁时,玉花认识了搞装修的张木匠,她撇下孩子再次踏上了私奔之路。

这次,俩人来到了浙江。张木匠凭着自己的一身手艺,在浙江搞装修挣了一笔钱。后来俩人共同努力,还在浙江开了一个建材铺。张木匠搞装修,玉花就开铺子,日子过得倒也红火。俩人还育有一女,琴瑟和鸣了好几年。

但是五年前,张木匠在干活时不小心伤了腿,就干不了装修生意。建材铺子在失去老主顾后生意也濒临亏损。这两年随着张木匠岁数渐长,还拖着个病腿,玉花从温柔体贴逐渐变得心不在焉。这段婚姻正面临着外来诱惑的考验。

玉花想家了,想父母亲了。她想给家里写信,但她不敢,始终没有鼓起勇气。在一次下雨天她看着跛腿的张木匠裹着满身的泥浆从远处归来时,她下定了决心。卷走了家里所有的钱财,把女儿狠心一撇,就跑回纳家庄了。

得知母亲已经去世,纳玉花有些伤心,但很快恢复平静。或许在外漂泊这么多年,亲情已经淡了;再或许她本是生性冷淡之人,要不怎能抛下她的一双儿女呢。对从小就被父母宠得无法无天的“奶干”何谈责任心呢?

这不,刚回来没几天玉花就跟工程队的领导们打得火热,尤其是跟王监理要好得很。最近工程部打来很多野味,那座上宾肯定是纳玉花。三十五六的她一颦一笑充满着女人味,柔软的腰肢,白皙的皮肤,大波浪的长发,和男人们在一起喝酒的姿态充满了诱惑。

毕竟这些年她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生意场上历练过,世面见得不少。如今突然出现在这穷乡僻壤,纳玉花的到来,就像荒芜的山沟里突然绽放了一朵艳丽的野玫瑰,让工程队那群整日与钢筋水泥打交道的汉子们,个个都看直了眼。

纳玉花心中的小算盘又打响了!

第三十三章

时间一晃而过,秋雨是后半夜来的。柏油马路已经修到半山腰了,工期推进很顺利,来年初夏应该就能和国道衔接了。

凤仙往灶膛里添了把麦草,火光在她布满细纹的眼角跳动。满桂正麻利地揉着面,案板上的面团在她掌心发出噗噗的喘息。凤仙和满桂配合的天衣无缝。

凤仙把最后半勺猪油抹在锅沿时,崖顶的爆破哨响了。她掀起塑料油布朝外张望,十来米外的柴油桶炉灶还焖着工人们的午饭。爆破队老张昨儿买来的半袋洋芋还没削完,几颗大头菜东倒西歪地躺在角落里。倒是案板上她给满桂留的那碗蛋花汤正冒腾着热气。在醒面的空隙,满桂出去挑水了,到现在还没回来。

“凤仙婶,快躲开。”安全员的破锣嗓子震得临时厨房顶棚簌簌落灰。

铁锅里腌白菜滋啦跳着油星,凤仙攥着锅铲犹豫了几秒。上次躲炮足足耗了半个钟头,回来时满桂蒸的馒头全烧焦了。两个人当场又是重新和面擀饭,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才给工人们把午饭吃上。她在想,前面几次躲炮什么事都没发生,这次应该也不会有事。

山体震颤比往常剧烈,碎石开始蹦跳着滚过灶台。凤仙突然想起监工说这次用的是新配方炸药,爆破量加了四成。她扔下锅铲就向外冲去。崖顶传来某种巨兽苏醒般的闷响,不同于往日清脆的爆破声。三百斤重的风化岩层如巨掌拍下时,凤仙最先触到后颈的是裹着硫磺味的气浪,“砰”一声巨响,碎石将凤仙拦腰压下。

远处挑水回来的满桂见到了这一幕,都忘记了呐喊。水桶在这当口从坡顶滚下来,空铁皮桶撞在碎石上发出刺耳的锐响。“啊,凤仙啊,快来人啊,快来人啊”满桂连滚带爬地冲到了凤仙身边。

奄奄一息的凤仙血肉模糊,满桂疯了似的想抬掉大石块,可三百多斤的石块纹丝不动。凤仙气若游丝,拉着满桂的手紧紧不放:“满桂姐,我可能不行了,我想把玉富托付给你。我走了你和他一起过吧。你俩要好好过,好好过……”等工程队的人赶来时,凤仙已经失去了意识。

凤仙最终没能抢救回来。

我们的好凤仙才四十多岁啊,刚给大儿子风风光光地娶了媳妇。她还想着过两年就要当奶奶了。她还有很多很多事没办呢……

纳玉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是凤仙在灶台前忙活的身影。可是,灶是冷冰冰地,锅是空落落地。他崩溃了,整日借酒消愁。

满桂看到他的样子,心中不忍,这时候也不怕村里人的指指点点,主动上他家里帮忙干一些家务,并不时地安慰他。“他叔,生活还得继续,你不能这样消沉下去。你看我的苦难不比任何人少,我们孤儿寡母不也一样生活吗?你再这样下去会使儿媳妇嫌弃的。”满桂轻声说道。

纳玉富抬起头,看着满桂,眼中充满了感激和愧疚:“满桂,我对不起凤仙。这辈子她跟着我受苦受累,尤其是母亲生病那些年,她起早贪黑的连个囫囵觉都没睡过,好不容易送走了母亲,又熬到老大娶了媳妇。而她年纪轻轻就走了,是我对不起她。不该让她去工地做饭,家里日子过得去的,不应该去做饭啊……”玉富断断续续悲伤地诉说。

满桂伤心地说:“人死不能复生,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咱们都得往前看啊。我这不也一步一步走过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富心里的伤也结了痂,逐渐从凤仙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春耕时,满桂想结束他们的辫工,毕竟现在和以往情况不同,没有了凤仙,他们再形成互助组就会让人说闲话。可玉富不管旁人,倔强地扛起犁铧,牵起骡马默不作声地就在满桂家的田地里开始播种。

村里人开始还指指点点的,说闲话的不少。可看着这两人一个帮一个受,谁也没越界,渐渐地也就没人说了。倒是李婶在地头看见他们,总笑着说:“这才像过日子的人,互相帮衬着,多好。”

转眼到了秋天,地里的庄稼熟了。纳玉富和满桂一起割麦子,挖土豆,白花花的土豆堆成了小山。满桂擦了擦汗,看着夕阳下的纳玉富,突然说:“他叔,晚上来家吃饭吧,我做拉面。”玉富愣了一下,手里的土豆差点掉地上。他抬头看着满桂,夕阳把她的脸映得通红,也不知是晒的还是怎么的。他点点头,声音有些哑:“好。”

那天晚上,满桂做的拉面特别香,纳玉富吃了三大碗。吃完饭,他主动收拾碗筷,满桂也没拦着。收拾完,两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谁也没说话,可心里都明白,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金顺、银顺、万顺三姐弟对于玉富叔和妈妈的事他们很支持,他们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要是有玉富叔陪伴妈妈他们也放心。

村里人对他们的关系也不再议论,反而祝福他们。

(未完待续……下期更精彩!)

郭延环,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安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生活,更热爱文学,闲暇之余写一点小文章,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始终相信随时随处会有更好的风景和远方。作品散见于《中国信息报》《海东日报》《河湟》《西海文艺》《平安》等文学期刊。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