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凤馨,台湾家喻户晓的媒体人,因主持《风向龙凤配》爆红,也因在台海问题上的争议言论引发热议。她从财经记者到政论名嘴的转型,折射出台媒生态变迁;她在两岸关系上的表态,则让公众重新审视她的立场。
陈凤馨,台湾家喻户晓的媒体人,因主持《风向龙凤配》爆红,也因在台海问题上的争议言论引发热议。她从财经记者到政论名嘴的转型,折射出台媒生态变迁;她在两岸关系上的表态,则让公众重新审视她的立场。
陈凤馨,1965年4月27日出生在高雄凤山的黄埔新村,家里背景有点特别。她的外祖父来自浙江,外祖母是日本人,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在日本出生。父亲陈景天,浙江青田人,1947年从阜山中学毕业,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后来在《台湾新闻报》做了二十多年记者。这种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触到多元文化,也埋下了她对新闻行业的兴趣。
她在高雄女中读到高二,觉得台北更吸引人,就转到台北中山女中。1983年,她考进政治大学新闻系,算是正式踏上媒体之路。大学期间,她成绩优异,对新闻的热情也逐渐显露。毕业后,她先在《民生报》和《联合报》做财经记者,跑“行政院”和国民党相关的新闻,积累了扎实的报道经验。那会儿台湾经济正蓬勃发展,财经新闻是热门领域,她的专业能力很快得到认可。
1990年代,台湾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社会氛围也变了,“自由言论”成为风潮,政治话题逐渐取代财经成为媒体焦点。陈凤馨抓住了这个机会,从财经记者转型到政治评论员。她在《联合报》期间,还写过一本连战传记《遇见百分百的连战》,这本书让她在政界和媒体圈的名气更大了。据说,她也是马英九比较信任的媒体人之一,算是政坛和媒体的“闻人”。
2000年代,她开始涉足电视和广播,主持过TVBS的《国民大会》,后来固定在News 98的《财经起床号》和《游山玩水馨主张》做主持人。2018年,她和资深媒体人唐湘龙合作,推出《正经龙凤配》,后来改名《风向龙凤配》,在Yahoo TV播出。
这档节目主打两岸关系和政治话题,收视率一路飙升,成了台湾政论节目的标杆。她在节目中评论大陆发展时,态度客观,措辞得体,经常正面评价大陆的经济成就和社会进步。这种风格让她被贴上“统派”的标签,观众觉得她支持两岸统一,是沟通两岸的桥梁。
陈凤馨的职业生涯并不一帆风顺。台湾媒体圈竞争激烈,政论节目尤其容易被扣帽子。她得在“蓝绿”立场之间小心平衡,既要保持专业,又得吸引观众眼球。她的节目爆红后,头条账号粉丝涨到270多万,影响力不容小觑。但也正因为这份影响力,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争议。
2018年,陈凤馨和唐湘龙搭档的《正经龙凤配》开播,节目一开始就火了。改名《风向龙凤配》后,热度更上一层楼。节目主要聊两岸关系、台湾政治和国际局势,内容贴近时事,风格轻松又犀利。陈凤馨和唐湘龙一个沉稳、一个激昂,配合默契,吸引了大票观众,连大陆都有不少人追看。节目里,她对大陆的评价往往很正面,比如聊到高铁、移动支付这些发展,她会用数据和实例说明大陆的进步。唐湘龙偶尔会直接说“中国”,但陈凤馨习惯用“大陆”这个词,显得更中性。
这档节目能火,不只是因为话题选得好。陈凤馨的财经背景让她分析问题时总能抓到经济脉络,比如聊两岸贸易,她会提到具体的数据,像ECFA对台湾水果出口的帮助,或者大陆市场对台企的重要性。她的表达接地气,不像有些名嘴满口术语,观众听起来觉得亲切。加上唐湘龙的“深蓝”立场,节目给人的印象是大胆敢言,站在“统派”角度为两岸关系发声。
不过,2023年9月27日的一场座谈会,让陈凤馨的“统派”形象翻了车。那天,台湾举办了“世界台湾同乡联谊会2023世界年会”,算是一场“深蓝”圈子的聚会,来的多是支持国民党的媒体人和政客。陈凤馨受邀演讲,主题是“谁在催生台海战争?”。她在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分析两岸军事态势和国际局势,语气冷静,数据详实。
关键的争议出现在观众提问环节。有人问,如果两岸和平统一,台湾会不会变成另一个香港?这个问题很敏感,现场气氛一下子紧绷起来。陈凤馨先是斩钉截铁地说,台湾绝对不会是香港,强调了两遍。她提到台湾有自己的特色,制度和文化跟香港完全不同。到这儿为止,她的回答还没什么大问题,毕竟台湾和香港的历史背景确实有差别。
但接下来,她的话开始跑偏。她说,两岸关系现在没法维持现状,但台湾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台湾的制度再怎么不完美,当地人还是更喜欢自己的制度。她还抛出一个重磅观点:两岸统一的前提,是台湾不能交出“军事权”和“外交权”。她反复强调,只要保住这两项权力,台湾就不会变成香港。
这番话一出口,现场有些人皱起了眉头。军事权和外交权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标志,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谈统一却要保留这两项权力,这种说法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统一意味着一个中国框架,军事和外交必须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是常识。她的发言让人觉得,她嘴里的“统一”更像是某种妥协,甚至带点“台独”的味道。
网友很快炸了锅。有人翻出她在《风向龙凤配》里的“统派”言论,觉得她表里不一,平时靠聊大陆赚流量,背地里却藏着自己的算盘。还有人直接骂她是“伪统派”,表面支持统一,实际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更狠的评论说,她和唐湘龙的节目不过是拿两岸话题当噱头,吸引观众眼球罢了。
陈凤馨的言论确实跟她平时的形象差太远了。她在节目里从不公开说自己是中国人,也不像唐湘龙那样明确表态支持统一。她的措辞总是很小心,像是故意留有余地。这次座谈会的发言,让很多人开始怀疑,她是不是压根就不支持真正的统一,只是用“统派”标签包装自己。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陈凤馨没选择沉默。2023年9月28日,她在《风向龙凤配》节目里专门回应了争议。她先是解释,说自己没想到座谈会会被录像,不然会把话说得更严谨。她还提到,自己的“台湾不会是香港”说法,来自1993年《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那份文件里确实提到台湾统一后会成为特别行政区,保留一定的自主性。
但这个回应非但没平息争议,反而火上浇油。1993年的白皮书基于当年的“九二共识”,强调一个中国原则。可到了2023年,两岸关系早就今非昔比,最新版的白皮书已经删掉了关于台湾保留外交权和军事权的提法。陈凤馨拿30年前的文件来辩解,显得不合时宜。网友批评她混淆视听,觉得一个做了几十年媒体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政策的变化。
她还举了个“温水煮青蛙”的例子,说青蛙不会傻到被慢慢煮死,因为水温一高它就会跳走。她想表达的是,台湾民众对统一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接受改变。但这个比喻被网友吐槽为“井底之蛙”,认为她用美国视角看两岸问题,格局太小,完全没抓住历史趋势。
这场风波让陈凤馨的公众形象受了重创。她的头条账号评论区被愤怒的网友刷屏,有人甚至翻出她早年的节目片段,逐帧分析她对两岸问题的态度。节目收视率虽然没明显下滑,但观众对她的信任度已经打了折扣。唐湘龙在节目里公开说自己是中国人,支持统一,这让陈凤馨的沉默更显尴尬。
台湾政论圈对她的评价也两极分化。像邱毅这样的评论家直接批评她,说如果统一后不收回台湾的军事权、外交权和教育权,那就是“假统一”。但也有少数人觉得,她只是表达不严谨,没必要上纲上线。不管怎样,这件事让她从“统派”标杆变成了争议人物。
更大的背景是,两岸关系在2023年已经进入新阶段。台湾内部对统一的态度越来越分化,媒体人的一言一行都被放大检视。陈凤馨的发言,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台湾人对统一的复杂情绪:既不想完全对抗大陆,又舍不得手里的“自主性”。但这种想法跟一个中国原则格格不入,也注定会被历史淘汰。
到2025年,陈凤馨依然活跃在媒体圈,继续主持《风向龙凤配》和广播节目。但她的“统派”光环已经褪色,更多人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她。相比之下,像郭正亮这样的前绿营名嘴,已经开始到大陆发展,寻求新的机会。而陈凤馨选择留在台湾,继续在蓝绿夹缝中游走。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不是几句模棱两可的话就能改变的。陈凤馨的争议,归根结底是她没认清这个趋势。她的职业生涯还在继续,但这场风波注定会成为她抹不去的标签。未来,她会怎么调整自己的立场,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陈凤馨从财经记者到政论名嘴,一路风光,却因一句“军事权外交权”跌入舆论漩涡。她的故事让人好奇:一个媒体人如何在两岸议题的雷区里自处?她的回应是真心还是掩饰?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聊聊台湾媒体圈的那些事儿!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