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花上万种菌被坑只收回千元!起底鹿茸菌“高价回收”陷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8:54 2

摘要:“说是种下去就能挣钱,哪知道花上万元买菌包,回去种出来的菌最后就回收了1000多元”对于很多农民朋友来说,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增收致富是一直以来的心愿。然而,河南的张先生(化名),却陷入了一场糟心的鹿茸菌种植回收纠纷。

“说是种下去就能挣钱,哪知道花上万元买菌包,回去种出来的菌最后就回收了1000多元”对于很多农民朋友来说,通过特色农产品种植实现增收致富是一直以来的心愿。然而,河南的张先生(化名),却陷入了一场糟心的鹿茸菌种植回收纠纷。

刷出来的“致富经”

2024年5月,张先生在短视频平台被湖北旭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鹿茸菌种植项目的直播所吸引。屏幕里,主播卖力地介绍着产品和活动:“我们五一活动大优惠,买300送300,今日下单再送200!”这样的优惠力度让张先生心动不已。业务员更计算出“800个菌包产320斤菌,每公斤回收价600元,预期收益8万元”的财富公式。

有前景、包回收、高收益,有着多年农业种植经验的张先生想着这或许是一个难得的增收机会,于是便花13800元购买了800个菌包。

业务员向张先生推销鹿茸菌种植收益率(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丰收变“绝收”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先生为了鹿茸菌的丰收可谓煞费苦心。他购置设备、安装菌架、放置菌包,温湿度计、加湿器等工具统统上阵。为了保证鹿茸菌的生长环境,他每天早晚都坚持去浇水,还认真地拍照、拍视频给技术员反馈情况。经过5个月悉心照料,满心期待迎来丰收的他,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最终实际产量仅仅42斤,与承诺的产量相差悬殊。

张先生所种植的鹿茸菌(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合同中标明了回收价为600元每公斤(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更让他气愤的是回收价格的问题。“合同里明确写着回收价为600元每公斤,可公司却以未按要求管理、产品不达标等理由,将价格压低至76元每公斤。”张先生无奈又愤怒地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涉事企业已注销 且有多起合同纠纷案件

4月8日,记者前往湖北旭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武汉市东西湖区杜公湖农博园,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已经搬离。

网站截图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以及天眼查发现,该公司目前已处于注销状态,从2024年8月至2025年3月,先后有7名种植户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案由均为合同纠纷。

4月9日,记者联系上该公司有关负责人,他回应称,公司菌种及辅料配送正常,技术指导过程也没有问题,是张先生生产管理自主性强,有时脱离规范指导,且成品出产后按正常品鉴定价收购,是张先生迟迟不确认数据。

湖北旭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搬离(央广网记者左洋 摄)

专家解读:回收报价与市场价完全脱离实际

“这就是典型的以‘订单农业’为名实施合同诈骗。”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卓仁剖析:“先用高价菌包赚首轮利润,再通过营养液、设备等进行二次收割。即便农户产出合格品,公司也会以‘品相不达标’压价。”

他特别指出,所谓“鹿茸菌”实为鹿角灵芝,干品市场收购仅40-60元每公斤,合同中的600元每公斤报价完全脱离实际。

实际上,订单农业本身,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但时有不法分子打着“订单农业”幌子实施诈骗。记者查询发现,2024年8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就联合公布了关于依法打击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典型案例的通知,公布了一批典型案例。

律师建议:警惕高回报承诺 及时保留证据

张先生的遭遇到底属于合同纠纷还是合同诈骗?湖北千湖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欢告诉记者,合同诈骗的认定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是否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且无实际履行合同的意愿或能力。

本案中,若公司明知无法实现承诺的高产量和高回收价,却通过虚假宣传诱骗农户购买菌包,并以不合理的理由压低回收价格或拒绝履行合同,同时公司注销或失联逃避责任,则可能构成合同诈骗。合同纠纷则通常因合同履行中的争议(如质量、价格等)引发,双方对条款理解不同或存在履约瑕疵。若公司确有部分履行行为(如提供菌包、技术指导),但因产量争议导致回收问题,则可能被视为民事纠纷。结合张先生的案例,若有多名农户遭遇类似问题,且公司存在注销、逃避责任等行为,更倾向于合同诈骗。

该如何规避以“订单农业”为名的骗局?李欢提出7点建议:

核实公司资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企业注册信息、经营状态、涉诉记录等,警惕空壳公司或频繁变更名称、地址的企业。

审慎签订合同:明确约定产量、质量标准、回收价格、违约责任等条款,避免模糊表述。可请专业律师审核合同,警惕“随行就市”等弹性条款被滥用。

警惕高回报承诺:对“低投入、高收益”宣传保持理性,对比市场行情,咨询农业农村部门或专家验证项目可行性。

实地考察:参观企业生产基地,确认其实际经营能力和技术实力,避免仅凭线上宣传下单。

分期支付款项:避免一次性支付大额费用,可按种植阶段分期付款,降低风险。

保留证据:保存宣传资料、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以备维权使用。

寻求法律救济:若发现问题,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公安机关或农业农村部门投诉举报,必要时通过诉讼维权。

来源:经济参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