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跨界“造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将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9:03 2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机械与智能的融合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早在2007年,科幻电影《变形金刚》的上映就激发了无数人对自由变形机械生命体的向往。如今,这一梦想正逐渐变为可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机械与智能的融合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早在2007年,科幻电影《变形金刚》的上映就激发了无数人对自由变形机械生命体的向往。如今,这一梦想正逐渐变为可能。

特斯拉,这家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头,近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斯拉CEO马斯克宣布,其自研的首款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将于2025年进入试生产阶段。这一消息无疑为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仅仅是特斯拉,国内的人形机器人研发也如火如荼。在北京经开区,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总部正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据悉,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将于今年上半年在东风柳汽的汽车制造工厂部署,这将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也宣布首次试运行工业人形机器人,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这一举动进一步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在车企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车企“造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速。小米团队公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已经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阶段,主打家庭护理和陪伴。小鹏汽车也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Iron,全身主动自由度达62个,手部可动自由度15个。广汽集团则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于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并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据统计,比亚迪、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丰田汽车、北汽集团、上汽集团、理想汽车、赛力斯等十余家车企均通过投资或自研的方式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些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的技术积累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认为,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将是未来一致的产业,能够产生1+1>2的效应。他指出,车企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持。

业界专家也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和智能汽车技术同源性越来越强。自动驾驶技术中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算法可以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导航和避障;人机交互技术中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可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

在应用场景方面,车企同样具备独特优势。车间工厂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车企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与应用上自带先发优势。例如,小鹏Iron机器人已经正式进入小鹏汽车工厂工作,承担起组装等生产任务。

比亚迪则通过投资机器人企业和加大自研力度双管齐下,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优必选也发布了全新一代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并与比亚迪汽车工厂协同作业,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长安汽车也在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计划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然而,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人形机器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类似人类的感知能力、降低高昂的成本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尽管如此,人们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和接受度仍然颇高。从餐饮、物流到接待等生活场景,机器人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