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
在>录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量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在漫长的思想长河中,关于 “圣” 的探讨一直是哲学与文化领域的核心议题。究竟何为圣?怎样才能成为圣人?这些问题如同神秘的谜题,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智者去思考、去探索。而明代大儒王阳明,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王阳明与学生的一场精彩对话,一同走进他的圣学世界,探寻那蕴含在内心深处的天理奥秘。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某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宁静的书院里。王阳明与他的学生德章相对而坐,展开了一场关于 “圣” 的深刻探讨。德章满脸疑惑地说道:“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煅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原来,德章对王阳明以精金和分两来比喻圣人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他无法理解为何将尧舜和孔子的分量区分开来。
面对学生的困惑,王阳明微笑着,缓缓开口:“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 这一番话,犹如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我们对 “圣” 的传统认知。王阳明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从外在的躯壳、从表面的力量气魄去评判圣人,而应该从内心的纯粹程度,从是否合乎天理的角度去理解。
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里,“精金之喻” 堪称理解圣学的一把关键钥匙。他将圣人比作精金,这一比喻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成色,在这个比喻中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心是否纯乎天理,是否剔除了人欲的杂质;而分量,则象征着人的才力大小,也就是外在表现出的能力、功绩等。
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这个精妙的比喻。假设把圣人看作是纯金,那么成色就是金子的纯度,代表着内心的纯净程度。当一个人的内心完全合乎天理,没有丝毫的私欲杂念,就如同足色的精金,毫无杂质。这种纯粹的内心状态,是成为圣人的核心要素。而分量,如同金子的重量,对应着人的财力。不同的人,才力有大小之分,就像金子有轻重之别。例如,尧舜被王阳明比作万镒之金,孔子为九千镒之金,这并非是对他们道德境界的区分,而是在描述他们才力上的差异 。
但王阳明明确指出,成为圣人的关键,在于内心的纯粹,也就是 “成色”,而非才力的大小,即 “分量”。就像一两纯金与万镒纯金相比,尽管分量悬殊巨大,但只要成色十足,都是同样珍贵的纯金。同样,无论一个人的才力如何,只要他的内心纯乎天理,就具备了成为圣人的本质条件。
这一观点,彻底打破了我们对圣人的传统认知局限。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从外在的功绩、成就、智慧等方面去评判一个人是否接近圣人。然而,王阳明告诉我们,这些外在的 “分量” 固然有其价值,但并非是衡量圣人的根本标准。真正的圣人,是那些内心纯净,始终遵循天理行事的人。 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些人的外在成就所吸引,认为他们就是成功的典范,是值得效仿的 “圣人”。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时,却可能发现他们内心充满了私欲、贪婪和争斗。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巨大的才力和辉煌的成就,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圣人。相反,有些普通人,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卓越的才华和地位,但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正直,始终秉持着天理良心去生活,他们在王阳明的眼中,就有着圣人的品质。
王阳明在与德章的对话中,尖锐地指出 “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这一观点如同一把利刃,直接刺中了后儒思想的要害。在王阳明所处的时代,后儒们往往过于注重外在的功绩、名声和地位,陷入了一种功利的迷障之中。他们热衷于比较圣人之间的 “分两”,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评判圣人的高下,却忽略了圣人之道的本质。
这种在分量上较量的功利心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以赵高为例,他原籍赵国,因父亲犯罪,弟兄数人都被处以宫刑,成为秦国王宫的奴隶。秦始皇听说赵高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便提拔他担任中东府令,兼行符玺令,掌管皇车马并能自由出宫。此后,赵高利用职权对国计民生的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年间就成为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发横财,而国家财力却日趋薄弱。他入秦宫 20 多年,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最终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赵高为了追求个人的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完全背离了道德和天理。他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功利心态作祟,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后果。在这种功利心态的驱使下,他的内心被私欲填满,无法看到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再看陈世美,他家境贫寒时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但十年苦读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便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糟糠之妻。当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他不仅不肯相认,还派韩琪半夜追杀。在这之后,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断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陈世美为了功名利禄,抛弃了家庭和道德,陷入了功利的深渊。他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笑柄,也让我们看到了功利心态对人的腐蚀。
这种功利心态导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在个人层面,它使人的内心被私欲占据,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那些只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虽然可能在物质上获得了满足,但内心却往往空虚寂寞。因为他们的快乐和满足完全依赖于外在的事物,一旦失去这些,就会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在社会层面,功利心态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功利。当整个社会都以功利为导向时,人们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伦理将受到严重的挑战。
那么,如何才能去除这种比较心,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呢?王阳明告诉我们,要 “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这意味着我们要放下对外在功名利禄的执着,回归到内心的纯净和天理的遵循。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学会感恩和珍惜,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不盲目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二是培养内在的品质,如善良、宽容、正直等,这些品质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富,能够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充实和强大;三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当我们感到焦虑、浮躁时,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看看是否被功利的欲望所左右,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功利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自由和成长。
王阳明的 “人人皆可为尧舜” 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润泽着后人的心灵。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圣人的神化,让我们看到,圣人并非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的目标。
从 “心即理” 和 “致良知” 的哲学思想出发,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存在着天理,这就是 “心即理”。而 “致良知” 则是通过自我修炼,发掘内心深处的良知,按照良知的指引行事,使人的行为符合天理。在他看来,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能发现并遵循良知,就能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即 “尧舜”。 这一思想,给了我们每个人追求自我完善的勇气和信心。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我们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那么,普通人如何通过去除私欲、存养天理来成为圣人呢?王阳明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内心,通过内心的提升和转化,实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与统一。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学会反思和自省,每天花一些时间回顾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看看是否有违背天理的地方,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二是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善良、宽容、诚实、勤奋等,这些品德和习惯是符合天理的,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天理,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利益诱惑时,要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坚守道德底线,做出符合天理的选择。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实际上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做,就能逐渐去除私欲,存养天理,向着圣人的境界迈进。
王阳明的 “人人皆可成圣” 思想,还体现了圣学的普遍性和可行性。它打破了阶层和身份的限制,让圣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标。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行,成为圣人。这种普遍性,使得圣学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能够深入人心,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同时,它也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告诉我们,成为圣人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修行。只要我们有决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思想,激励着无数人在追求圣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常常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困扰,难以找到真正的宁静和满足。而阳明圣学,就像一股清泉,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滋养和指引。
阳明圣学强调内心的纯净和天理的遵循,这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富足的需求高度契合。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焦虑时,不妨回归到阳明圣学中,从内心寻找答案。它告诉我们,要学会放下外在的功名利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内心的善良和正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践行阳明圣学,提升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比如,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反思和自省,回顾自己一天的行为和思想,看看是否有违背天理的地方,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如善良、宽容、诚实、勤奋等,这些品德和习惯是符合天理的,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修养。此外,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践行天理,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修行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境界。
再比如,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竞争和压力时,我们可以运用阳明圣学中的 “致良知” 思想,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被功利的欲望所左右。我们可以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公司和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荣誉。当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可以运用 “知行合一” 的思想,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以平和的心态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做出冲动的行为。
阳明圣学不仅对个人的修养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启示,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人们的内心状态和道德观念有关。比如,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都是因为人们的内心被私欲所占据,忽视了天理和良知。如果我们能够广泛传播阳明圣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践行它的思想,那么社会的风气将会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社会也将更加稳定和繁荣。
阳明圣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的思想和智慧跨越时空,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让我们走进阳明圣学的世界,汲取其中的营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精神境界,以更加从容和自信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顾王阳明与德章的这场对话,犹如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从对 “精金之喻” 的深入剖析,到对功利心态的尖锐批判;从 “人人皆可成圣” 的伟大期许,到圣学在当下的现实意义,我们一步步走进了王阳明的圣学世界,领略到了其思想的深邃与魅力。
王阳明以其独特的智慧告诉我们,圣学的关键在于内心是否纯乎天理。成色十足的精金,才是真正的珍贵;内心纯净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我们不应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迷惑,而应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去除私欲,存养天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成为真正的 “尧舜”。
在现代社会,阳明圣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和指引。它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道德的底线。让我们以阳明圣学为指南,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去成长,让内心的天理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铭记阳明圣学的教诲,时刻审视自身,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践行圣学理念 都能在阳明圣学的启迪下,成为一个内心纯粹、道德高尚的人,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思想瑰宝,让阳明圣学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荆轲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