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走进艺术展时,观展早已不再是静默的凝视,而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心跳和体温,乃至一个无意识的举动,都可能触发作品的变化。在此刻,艺术和人一起,构建起了新的交流方式,成为了真正的“互动”语言。
当我们走进艺术展时,观展早已不再是静默的凝视,而是一场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心跳和体温,乃至一个无意识的举动,都可能触发作品的变化。在此刻,艺术和人一起,构建起了新的交流方式,成为了真正的“互动”语言。
ASICS亚瑟士「EDGE, ENGAGING」主题展带来的就是这样新的体验。
4月10日至13日,ASICS亚瑟士以全新主题「随机敢应」为内核,联合多组先锋艺术家及潮流生活方式品牌,打造融合先锋设计、艺术表达与潮流体验在内的多元互动空间。我们和3位参展先锋艺术家和一个艺术工作室聊了聊,看他们如何让艺术从“只能看” 变得 “可以玩”。
滑动查看
涂鸦艺术家王棕正在品牌区探索千禧风型风格
装置艺术家许倬尔在艺术区展现前沿重构风格
视觉艺术家郭锐文在2F复合功能区的鞋墙前
上滑阅读他们的创意笔记
王棕正Alan Azzon用装置艺术《ECHO回声》搜集心跳,把手臂放入监测区,十秒之后,五个金属扬声器所形成的声波共振矩阵被激活,共谱出强健有力的心跳。声波在整个场域不断被放大、持续震荡,那是来自我们身体内部的灵魂呐喊。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处精密运作的能量场,那些在心底闪过的无畏瞬间,或许只是0.1秒,都可能激发出改变命运的共振。所以我把观众的心跳转化为电子信号,再转化成能量声场,作为我们每一位普通个体在生活中的「随机敢应」宣言。
金属胸腔提炼了ASICS亚瑟士千禧风格鞋款GEL-KAYANO 14的蜂窝状网面材质,融合电镀不锈钢,构建出充满未来感的机械胸腔。用网格状纤维材料做装饰,需要事先做造型处理,因为布料是软的,用特殊工艺把它处理得硬一点,达到像铁丝网一样的硬度,才能铺得很平,加固在有机玻璃板上。改变材料形状与质感,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干净”的心跳声,清晰、强健、有力,充满生命的能量。在创作前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声音采样,我们搜集到不同年龄、不同特征的人类心跳声。把这些心跳声进行编码,再在展览现场感应观众心跳,进行交叉配对。我希望人们可以听到“激荡的回响”,要做到这一点,最难的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让低音足够震撼。所以在大家看不到的作品背面,其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异形箱体,放大金属扬声器的声场。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那“0.1秒的心跳瞬间”,属于我的那0.1秒,发生在刚上大学时。那时认识了一群热爱涂鸦的伙伴,我们相约去把学校美术馆的正门涂掉。很多人会趁夜色行动,我的精神紧绷,心情忐忑,因为头顶上有摄像头,即使手拿着喷漆,手却迟迟按不下去。但就在路过行人不理解的异样的目光中,我们将这幅作品完成了,这一刻我便知道,涂鸦可能就是我一生的事业,即便可能明天清晨这幅作品就会被盖掉。我没有找工作,没考虑过平稳的生活,不过我永远记得我勇敢踏出的那一步,有这么一瞬间就够了。
走入许倬尔《巴别塔计划-ASICS亚瑟士》的实验空间,人们会亲历一场跨越时空的数据考古。被封存的运动鞋与服饰,构筑成记录女性运动符号与精神碎片的巴别塔。在这里,你可以随机取下一片时空遗迹,站在未来,回望当下,成为时空纪念碑的共同发掘者。
“巴别塔计划” 这个系列主题是将携带“当代人类的信息” 的物质用结晶封存和提取数据的方式送往未来的一个纪念碑计划。而这一次,ASICS亚瑟士作为整个人类大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我把场景直接设定在未来,观众站在未来的视角,回望我们这个时代。现场的每个观众都是时空的旅人,在未来挖掘过去的时空纪念碑——封存着女性的身体记忆和运动记忆。当我们摘取其中一片结晶并尝试去读取和分析它时,其实是站在未来的视角,追溯和拼凑当下时代女性的运动符号与精神碎片。
鞋子和运动服饰布料上布满结晶,给人以“被封存”的错觉。但实际上它不是封存,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在晶体生长的过程中,裹挟着有关女性记忆的数据库。现在,你可以尝试分析和读取它。结晶碎片携带了我们所有关于女性、关于衣服的记忆。从中可以读取我们的生活感受、我们对物质的理解,甚至我们的审美。
对结晶的执念来源于宠物葬礼,宠物主可以选择把心爱的猫咪和狗狗尸体火化后,变成一颗钻石。在我的脑海里,骨架生长出晶体,晶体装满灵魂和记忆,那不是死亡,而是新的生命。我找到另外一种自己制造晶体的方法。在温州苍南,发现了一种用明矾来结晶的工艺,并向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了这门手艺。这也是一场在失控里寻找可控, 在无序中寻找有序的创作。
我想呈现出一个考古实验室的场景,一旦我们迈入这个门帘,就已经进入另外一个时空,现在我们不是身处2025年,而是一千年后,甚至更久。我们目睹了人类物质文明的遗迹。如果从未来回望我们的时代,如何在时间的裂隙中,探索女性先锋表达的遗迹?女性的体验是非线性的,记忆是流动的,想象每颗晶体里都有一个故事或一段记忆,伸出手,搬动“石块”,取下被晶体覆盖的鞋子。你可以抠下更多砖石,并把它们扔到箱子里。巴别塔会一点一点随着你的挖掘显露出来。将这些结晶化、数据化的时代符号挖掘出来,使其成为未来世界中的文化碎片。此刻,你已经是时间的创造者、未来的探索者了。
郭锐文的《GRAVITY UNBOUND》鼓励人们自由动作,感受摆脱引力束缚的奇妙瞬间。身体的随机律动以荧幕中的虚拟形态显示,在另一时空维度持续变化,最终摆脱重力束缚,与世界随机共舞。
我的创作领域是生成艺术,生成艺术要为视觉呈现制定算法规则,相当于构建整个世界的秩序。同时,它又是一个互动的装置艺术,观众在此变成重要一环。在互动时运动身体,是在既定的规则中尝试;动作被捕获,计算机又解析成不断变化的参数,具有非常多的随机性。这是我理解的「随机敢应」,当身体的随机律动被硅基视角所捕获,它们将挣脱桎梏,成为对抗碳基世界的量子隧穿。
上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者利用计算机进行科研绘图,如今已经被认可为早期的先驱型计算机艺术。我从小就喜欢写程序,对我来说,编程与绘画都可以成为创作技能,借助科技的力量,可以不断创作出有意思的视觉呈现。这次我用到了一个已经停产的体感传感器来实现作品,同时带有复古意味。红外线深度摄像头会对经过的人进行动作捕捉,采集到的数据经由我的编程算法,最终形成我们所看到的感应形态。
在现场,三块屏幕有三种不同的交互方式。中间这块屏幕,红外摄像头侦测到人体轮廓,采集成为一张深度图,深度图与身体的距离远近相关联,改变屏幕像素的呈现亮度。亮的部分说明比较近,暗的部分则比较远。左右两个屏幕采集数据的方法不一样,但同样将身体运动与像素明暗相关联。右屏幕表达的是身体运动速度,肢体动作会减缓屏幕中的粒子运动速度;左屏幕的粒子感应到身体轮廓,则会成为一连串的向量,朝着某一个方向驱动。简而言之,一个表达距离和形体轮廓,一个通过运动改变速度,一个通过运动改变方向。
三块屏幕都需要通过运动来跟它交互,但交互逻辑不一样,玩法也不一样。我自己有很多技巧可以跟它“玩”起来。站在中间这块屏幕前,需要尽量让自己保持一个静止不动的状态,慢慢地,你会在屏幕前看到一个清晰的轮廓,这是身体形态转化为电子数据所需要的时间。右边这块屏幕,玩的窍门是动作要快,粒子会给出及时反应,动作越快,越能打碎粒子原本快速散射的视觉呈现,让它在屏幕上变得缓慢。左边这款屏幕的互动窍门是肢体的大幅度运动,运动幅度越大,粒子移动的方向越明显。
STUDIOstudio的《PLUGIN——超体感知》则打造了一个动态的感官实验室,捕捉并放大每一位现场闯入者所产生的随机变化,环绕的LED屏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一场酣畅淋漓的即兴“涂鸦”。
我们理解的「随机敢应」,是对标准答案的否定,是对不确定性的大胆拥抱。它鼓励人们在行动中探索,而非等待完美方案——就像即兴舞蹈,没有预设动作,但每一步偏离都成为与世界的真实对话。因此,我们打造了一个动态的感官实验室,环绕的LED冰屏实时捕捉观众热成像,并通过Glitch故障艺术美学将其解构为生物电流的加密信号。观众在此既是「敢应者」,也是「被感应」的量子态存在,每一次变换都代表着一次由心及身的能量波动,一次身体与精神的共振耦合。
如果把传统艺术品比喻成“完成”的句号,我们的装置则是“正在完成”的“……”,更像“活着的画布”,当观众的热力数据触发数字屏幕的故障裂变时,作品才真正获得形态,就像那只关在盒子里的猫,观测即创造。观众不仅仅是“涂鸦者”,也是携带生物密码的合著者,作品的最终模样由大家共同决定。从这一角度,观众也成为参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这种互动模糊了“作者”与“参与者”的界限,当然,观众的“创作”更接近一种瞬时性的共谋——他们无须掌握技法,只需以直觉回应空间,便能在秩序的裂缝中刻下独一无二的痕迹。
创作过程中的最大挑战在于找到“精确技术”与“失控美感”之间的平衡。若数字系统过于稳定,作品会失去“随机”的灵魂;若完全放任混乱,又可能沦为无意义的视觉噪音。最终的“平衡”没有高深算法,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地尝试各种参数的组合方式。
另一个挑战是空间叙事的“无界面化”。传统互动装置依赖按钮或触摸屏,而我们希望观众通过呼吸、位移甚至体温的无意识扰动参与创作。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些弹性参数:如果某位观众连续触发相似故障,系统会悄悄提高阈值,强制生成新形态;反之,若长时间无人互动,它会主动降低触发门槛,用更敏感的响应吸引参与。
观众在展览中同时扮演“观测者”与“被观测者”,这种双重身份带来一种认知的眩晕感。这种体验迫使观众直面一个真相:你从未真正“旁观”过世界,你的存在本身即是扰动现实的变量。这种体验的背后源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我们对世界的观测永远在改变世界。
我们认为互动性艺术是一种趋势,是屏幕时代的必然方向。互动性创作像一座桥梁,让观众通过身体建立对虚实共生的直觉认知,就像展览中观众的热成像直接驱动故障波纹的生成,技术隐匿于体验背后,让互动变得如呼吸般自然。这种连接重新定义了艺术的民主化,未来的艺术不再属于孤立的创作者,而是所有敢于用身体书写差异的个体,每个人都能以生物信号重写现实代码。
总策划:徐宁
编辑:Rita
撰文:Koma
设计:张晓晨
编辑助理:方见微
合作
greenbazaar@trends.com.cn
出品
来源:芭莎艺术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