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5年起,呼和浩特市锚定“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目标,市委教育工委以实践育人为引领,提出“引进来联合课程开发”与“走出去实践课堂结对”两项课程改革行动,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像这样“长在城市里的课堂”已实现中小学全覆盖,校园与城市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
“同学们看,这条生产线每秒能生产11包牛奶,我们需要计算——”在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师带着学生现场推演公式。
自2025年起,呼和浩特市锚定“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目标,市委教育工委以实践育人为引领,提出“引进来联合课程开发”与“走出去实践课堂结对”两项课程改革行动,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像这样“长在城市里的课堂”已实现中小学全覆盖,校园与城市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融。
引进来:打破校园围墙 引入社会课堂
“以前上滑雪课要包车去郊外,现在滑雪场搬进了学校!”内蒙古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学生的感叹,折射出教育改革的生动实践。把城市特色装进课表,正是呼和浩特市“引进来”改革的重要举措。
针对当前教育资源供给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今年起,呼和浩特市通过建立“博校课程群”等特色品牌,将市爱乐乐团、市雕塑艺术馆等专业机构纳入教育体系,重点打造滑雪、交响乐、雕塑艺术“新三艺”,破解课程建设瓶颈。
“我们严格遵循1:10教练配比,确保教学安全专业”。2024—2025年雪季,累计28000名中小学生通过“筑梦冬奥 相约冰雪”主题课程踏上雪场,校内理论教学与马鬃山滑雪场实践的深度融合,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滑雪技能。
美育课程创新构建“专业院团入校+高雅艺术体验”模式,把音乐会搬上校园舞台。后续,各中小学将携手爱乐乐团,持续开展交响乐艺术鉴赏课进校园活动。联合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内蒙古艺术学院雕塑系,各中小学校将雕塑融入学科教学,开展“雕塑家进校园”等特色活动,与雕塑家面对面创作。
走出去:全域实践育人 绘制成长新景
当学生在伊利工厂计算牛奶灭菌时间,在和林格尔新区人才创新谷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互动,在敕勒林海自然学校为小鸟建房子……这种“用脚步丈量山河”的育人模式,让草原的风、城市的光、产业的火成为了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
2024年11月,呼和浩特市揭晓了首批“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品牌,精心设计8条主题研学线路,从“红色教育润童心”到“非遗文化传薪火”,从“北疆绿影绘山河”到“科技之光耀未来”,打造覆盖红色基因传承、生态文明教育、科技创新实践等多维度的校外育人体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呼和浩特市还将推出“小石榴籽研学实践教育地图”,实现200余家实践基地的互联互通,同时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让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探索知识、增长见识。
共生长:特色发展定位 打造教育高地
“引进来”“走出去”两项行动深度融入呼和浩特市委北疆文化提升战略,通过“引进来”汇聚行业精英,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借助“走出去”激活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基地+场馆”协同育人网络,形成了“课程开发—资源整合—师资建设—考核评价”的完整链条。
截至目前,全市师资资源库已汇聚200余名专业艺术教师、艺术家,包含雕塑家、画家、音乐家等不同领域人才。借助这些师资力量,各学校开发了超100门美育校本课程。在考核评价推动下,90%的学校针对“新三艺”课程优化了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滑雪课程孕育冰雪经济后备人才,非遗研学激活传统工艺现代价值……如今,呼和浩特市的学生以课堂为翼,在无垠的天空下自由翱翔。教育播下了未来的种子,与城市发展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赵柏暄)
雕塑艺术家走进校园。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供图
科学教育课程。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供图
学生走进雕塑艺术馆。呼和浩特市教育局供图
作者:赵柏暄
来源:爱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