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道| 徐德克等-JGS:楼兰古城的兴衰往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20:20 2

摘要:楼兰古城,这座曾经罗布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图1),如今只留下残垣断壁,引人无限遐想。一直以来,关于楼兰古城的具体发展历程,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许多未解之谜:楼兰古城的各个遗迹究竟是何时建造和使用的?城市规模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些科学

楼兰古城,这座曾经罗布泊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图1),如今只留下残垣断壁,引人无限遐想。一直以来,关于楼兰古城的具体发展历程,就像一团迷雾,笼罩着许多未解之谜:楼兰古城的各个遗迹究竟是何时建造和使用的?城市规模是如何一步步扩张的?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这些科学问题,如同历史长河中遗失的宝藏,激发着学者们不断探索的渴望。

图1 楼兰古城地理位置

为了拨开历史的迷雾,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罗布泊科考团队联合北京大学、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研院、若羌楼兰博物馆,展开了一项楼兰古城遗址兴衰发展的研究工作。研究团队并没有仅仅依赖于古老的文献记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深埋地下的“时间胶囊”——考古遗址中留存的各种人类活动遗存。研究人员在楼兰古城进行了细致的勘查(图2),从LA-I遗址到三间房LA-II,再到佛塔LA-X,甚至包括城墙和垃圾堆LA-VI-ii,他们采集了61个不同地点的碳十四测年样本,结合前人发表的9个测年数据,建立了包含70个测年数据楼兰考古遗址测年数据库。这些样本种类繁多,包括胡杨、柽柳、芦苇的茎和枝干,还有骆驼和绵羊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的种子和谷壳。

图2 楼兰古城考察遗迹点

14C)测年法,就像一把精准的刻度尺,能够测量这些有机物被埋藏后至今的时间。为了更准确地解读这些“时间密码”,研究团队还借助了累积概率分布(SPD)这一统计学方法。简单来说,SPD方法就像是将所有测年结果的概率分布曲线叠加起来,从而更清晰地揭示不同考古遗址的兴衰时间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轨迹。

这些研究为我们还原了楼兰古城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史,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图3,图4):

图3 楼兰古城遗迹碳十四累积概率密度结果

(1)萌芽的村落时代(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在这个阶段,楼兰还只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庄,仅有LA-I和LA-VIII这两个遗址存在。当时的居民可能过着朴素的生活,考古证据显示是早期的村落聚居。

(2)初具规模的城镇时代(约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00年):随着时间的推移,LA-IV遗址的出现标志着楼兰开始向城镇转型。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遗存,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

(3)繁荣的城市时代(约公元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是一段楼兰最为辉煌的时期。包括LA-II(三间房,可能是行政办公场所)、LA-X(佛塔)、城墙在内的所有主要遗址都在这个阶段建成、使用并繁荣起来。考古发现的谷物、牲畜粪便等表明农业和畜牧业依然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在LA-VI-ii(垃圾堆)和LA-VII遗址中发现的木炭和铁渣,暗示着当时可能存在冶金活动。同时,考古学家还在LA-I遗址发现了汉代的木简和纸张,其中一件木简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330年。在LA-II遗址更是出土了大量公元252年至310年间的木牍文书,记录了当时西域长史府的运作。这些都印证了楼兰在这一时期作为重要的行政、宗教和军事中心的地位。这些证据共同指示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僧侣、士兵、官员和铁匠等不同职业的出现,暗示楼兰古城是不同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图4 楼兰古城发展的三个阶段

这项研究通过考古遗迹年代测定,使我们对楼兰古城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研究进一步将楼兰的兴盛与西风带和印度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联系起来。充沛的冰川融水滋养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为楼兰的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支撑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然而,大约在公元400年之后,所有遗址的活动迹象都逐渐减弱,楼兰走向了衰落和最终的废弃。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源短缺、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战争和饥荒等多种因素有关。

这项研究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座丝路古城的兴衰沉浮,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明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楼兰古城的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一粒尘埃,更是对我们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示。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地理学报》(英文版))(徐德克*, 李唱, 金映豫, 邓振华, 李浩, 许冰, 孙小虹, 冯京, 焦迎新, 秦小光, 张健平, 吴乃琴, 吕厚远. Chronology of the urban evolution of Ancient Loulan City.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5, 35: 1-10. DOI: 10.1007/s11442-025-2310-y.)。研究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07100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1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1103, 42471175, 42242104)共同资助。

编辑:刘强

来源: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