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观察丨以生态“减法”换发展“加法” 山东环保人的一次深度实践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21:20 3

摘要: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和工业门类最全的省份,山东长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挑战。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成为山东必须破解的课题。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济南报道

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省和工业门类最全的省份,山东长期面临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挑战。在“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成为山东必须破解的课题。

今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出台的《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惠企十条》(以下简称《惠企十条》),正是山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惠企十条》从过去“严管严罚”的刚性监管,转向“服务先行、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试图通过优化环保服务为企业减负,激发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新闻发布会现场

4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八场,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表示,2024年,1.5万个省市县年度重点项目环评完成率达到99.7%,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刷新全国同类项目环评审批效率纪录,没有一个高质量项目因为环评审批而影响落地。

制度性成本“减”出新空间

环评是项目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海报新闻记者注意到,《惠企十条》聚焦重点项目精准保障,建立环评服务清单和管理台账,提前介入、“一对一”对接,精准指导、“一企一策”制定服务单。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福栋介绍,通过服务“关口前移”,把原本在环评审批环节中的工作提前,在环评编制阶段就指导企业把问题解决,全方位助力项目早落地、早建成。他以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举例:“针对这种情况比较复杂的重大项目,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开展了环评预评估,提前收集专家意见建议,指导建设单位及时修改完善环评报告,为高效审批打下坚实基础。”最终,该项目刷新了全国同类项目环评审批效率纪录。

为提升环评审批效能,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还对环评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出台管理办法和内部程序,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时限”。对符合审批要求的报告书,自受理之日起2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比法定工作时限压缩了一半还多。同时,推动审批流程扁平化、协同化,与其他部门实行并联审批,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其他部门意见不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子系统,开展“网上办”审批服务、“不见面”技术审查、“零接触”现场踏勘,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和办事体验。

此外,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还分两批选取全省16个园区开展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宏观引领作用,优化简化单个建设项目环评,累计已有567个项目享受到告知承诺、“打捆”审批等优化简化措施。省生态环境厅还组织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统一开展区域环境跟踪监测,编制年度监测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供入园企业免费共享使用。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省约三分之一的环评编制成本。

王福栋表示,今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还将重点指导青岛、烟台、聊城3市开展好园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国家级试点,取消部分编制报告表的项目环评,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到环评改革政策红利。

要素保障“加”出竞争力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受排放指标所限,被迫停产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惠企十条》专门推出了强化污染物总量指标、碳排放指标、重金属污染物总量指标等生态环境要素保障。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对重大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缺口实行全省统筹调配;探索碳排放指标预支机制,为绿色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试行污染物排放指标跨市协商调剂。她进一步解释:“重大项目存在污染物总量指标缺口的,可采取申请全省统筹调配和与其他市协商调剂等方式予以解决;实行碳排放指标削减预支,探索建立重金属污染物总量跨市调剂机制,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据了解,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还探索用科技赋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去年,山东建成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自运行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积极搭建技术供需对接桥梁,有效破解生态环境治理技术“转化难”、企业“选技术难”等问题,为全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该平台立足“四个中心”,即信息中心、交流中心、推广中心、服务中心,着力打通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双向通道,助力企业快速匹配技术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全省已有400余家企业入驻综合服务平台,另有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试点单位12家、环保管家14家、环境医院8家,集成11个领域成熟技术成果300余项,发布资讯千余条。

省生态环境厅还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开展专题培训、技术路演、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据统计,截止到目前,省生态环境厅围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共开展5场精准对接会,吸引470余家企业参与,有效解决企业污染治理难题;组建6支科技帮扶团队,组织162名专家开展技术帮扶302次,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诊断式”服务;指导12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开展200余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此外,山东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还与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设立“山东专区”展示我省技术成果。

实现从“管企业”到“帮企业”的治理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惠企十条》的突破性在于重构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推动环保部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

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局长赵辉看来,严管善治是新时期执法监管的重要方向,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具有即时性强、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企业扰动小等特点,通过健全感知监控网络,用好现代化装备,可有效提升问题发现精准性,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影响。

“我们聚焦源头预防,持续加强前端感知能力,着力构建以自动监控为主、卫星遥感等协同配合的环境执法智慧天网。”赵辉说,去年,执法局工作人员通过AI模型分析在线监控数据发现,某食品公司外排废水污染物数据异常,多次出现废水流量突然增大,同时污染物浓度迅速下降,疑似稀释排放。执法人员根据问题线索,现场查明了企业通过塑料软管向排放口注水稀释,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防止超标排放的事实。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还深入推行现代化技术应用,在日常执法中广泛运用无人机、走航监测、水质指纹溯源等手段,打通精细化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非现场执法占比达41.2%,再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前列。

秉承着“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理念,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还完善环境执法企业服务端,全省13万家企业上线使用,实现企业环境执法相关业务“云端办”,架设帮扶企业发展的“桥梁纽带”。其中,当好企业“环保管家”栏目点击量已达23.9万次。山东还在全国首创“云端整改”,方便企业环境问题线上整改审核,办理期限大大缩短,系统上线运行以来惠及企业4.5万余家(次)。

赵辉表示,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执法局在全省范围内推行“点单式”帮扶,试行“圆桌座谈会”等惠企政策。如菏泽市某新材料有限公司,针对污水处理问题进行“点单”邀约帮扶。菏泽市生态环境部门成立帮扶组,经过现场分析研判,帮助企业找出了污水处理站运行问题的根源,多方联系行业专家,会商形成了解决方案。这一问题的解决,为企业每年节省电费、药剂费等3万余元。

环保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惠企十条》的实践表明,当环保部门放下“指挥棒”、拿起“服务包”,企业的绿色转型便能从“被动合规”走向“主动引领”。山东的这场改革,或许能为中国工业大省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