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武安市的土地上,磁山文化遗址如一颗古老而神秘的星辰,闪耀着八千年前文明的光辉。而在这片承载历史厚重的土地上,有一个人,以超乎常人的热情与执着,守护、传承、发扬着磁山文化,成为磁山文化最坚定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他就是张海江。
在武安市的土地上,磁山文化遗址如一颗古老而神秘的星辰,闪耀着八千年前文明的光辉。而在这片承载历史厚重的土地上,有一个人,以超乎常人的热情与执着,守护、传承、发扬着磁山文化,成为磁山文化最坚定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他就是张海江。
1977年3月,张海江出生于武安市磁山镇西万年村。这里山水相依,古老的传说与故事在街巷间口口相传,为他的童年染上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自幼,张海江便对书画与文学艺术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沉醉于笔墨纸砚的世界,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汲取养分,也为日后在文化领域的深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2004年开启了他人生崭新的篇章,他进入磁山文化博物馆工作。磁山文化博物馆成为了他梦想的新起点,也是他为之奋斗不息的战场。磁山文化遗址距今 8000 多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系邯郸十大文化脉系之首,其深厚的底蕴深深吸引着张海江。彼时面对磁山文化研究的重任,内心虽有压力,却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只要不断学习,就会有进步与发展”。
当时的磁山文化博物馆,尚在起步阶段,百废待兴,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张海江却毫无惧色,他以馆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他全程参与博物馆和遗址保护棚的设计工作,没日没夜地编写布展大纲,为了让每一个展览都能生动地展现磁山文化的魅力,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了搜集与磁山文化相关的资料,他跑遍了邯郸地区的图书馆、档案馆,甚至前往省会石家庄、首都北京,只要有一丝线索,他都绝不放过。每到一处图书馆、档案馆,他总是如饥似渴地查阅着各类书籍,常常因为专注而忘记了时间,为了第二天能按时归还图书,他只能在宾馆熬夜摘录资料,一熬就是到凌晨两三点,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投入到资料整理中。在他的努力下,磁山文化博物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逐渐成为展示磁山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磁山文化研究的道路上,张海江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来,张海江参与了 10 余次磁山遗址的考古发掘与调研,将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在《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化报》《华夏酒报》等众多权威报刊及网络媒体上发表。其中,《东亚黍子起源时间延伸到一万年前》《粟黍植硅体分析与磁山遗址农作物鉴定》等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部分观点得到了有关文化部门专家的高度认可,为磁山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与申礼成合著的《中华文明源・磁山文化探索与发现》,更是凝聚了他多年的研究心血,这本书集科学性、知识性和史料性于一体,填补了磁山文化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成为后人了解磁山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被国内多所知名大学图书馆收藏。张海江在无人引领的道路上独自摸索,多次遭遇挫折却从未放弃。二十载春秋,他风雨兼程,从一个磁山文化的初学者,成长为引经据典、博古通今的地方史 “土专家”。
除了研究与建设工作,张海江还积极推动磁山文化的传播。他创办《磁山文化》报,已发行 28 期,通过多种现代化网络媒体宣传磁山文化。他亲自组稿、编辑、发行《磁山文化》报纸,从最初的选题策划,到采访撰写,再到排版印刷,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四处拜访专家学者,虚心请教,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深入民间,搜集磁山文化的相关传说和故事,让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磁山文化》报纸的发行,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磁山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磁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他还致力于将磁山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让磁山文化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磁山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9 年邯郸市第四届旅发大会期间,磁山文化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他参与设计,配合展览公司提供详实资料,编写三楼布展大纲。为了完成大纲,他奔波于省谷子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搜集资料,回来后加班加点编辑,反复与专家沟通对接,修改达二十余次,最终建成全国唯一的高标准 “粟黍文化展馆”,提升了武安的知名度。
他作为第一个乡村学者走进大学讲堂,2017 年 10 月,应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郝晋珉教授邀请,他为广大师生作了学术报告《磁山文化遗址 —— 中国北方农耕文明探源》。作为乡村学者走进大学讲堂,他丝毫没有怯场,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磁山文化的深厚情感,深入浅出地讲解,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郝晋珉教授称赞他 “草根农民学者撑起大文化”,这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的高度肯定。
在书法艺术方面,张海江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创新精神。他以太行古藤为书写载体,开创了别具一格的 “张海江藤书”。太行山上的古藤,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韧不拔、蜿蜒生长,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张海江。他突发奇想,将毛笔与古藤相结合,让墨色在凹凸不平的藤表面自然晕染,使书法从二维平面跃升为三维空间,实现了书写媒介与表现对象的深度融合。在笔法上,他博采众长,以金文大篆的中锋用笔展现藤条的苍劲老辣,以二王行草的使转之法体现藤蔓的柔韧多姿 。他的藤书作品《沁园春・雪》长卷,气势磅礴,起笔雄浑有力,收笔飘逸洒脱,字里行间既有甲骨文的古朴韵味,又有怀素狂草的豪放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张海江的藤书创作,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还在国际书画展赛中屡获殊荣,入选并获奖 80 余次,入编百余部书画典集,获得多项国内外大奖,享有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 称号 ,作品被雷锋纪念馆、中华美术馆等多家艺术社团及海外友人收藏。
张海江最大的心愿,是把磁山文化早日编入《初中历史》教科书,二十年来,他通过各种途径竭尽全力推动此事。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张海江感慨万千。他说:“磁山文化是我一生的挚爱,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它、传承它。每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磁山文化,喜爱磁山文化,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逐光者,在磁山文化的传承之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与困难等待着他,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磁山文化这颗古老的文明火种,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王海平 王景芝)
来源:之至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