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正光:穿越文明长河的文学苦行僧与时代探险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8:44 2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黎正光是一个难以被简单定义的传奇存在。他既是徒步探险长江源头的冒险诗人,又是解码华夏文明基因的学者型作家;既策划过惊心动魄的中国女子珠峰驾车远征,当年又在网络文学荒原上开辟出实验性阵地《汉语文学》网站。从1985年长江源头的生死探险,到2

黎正光:穿越文明长河的文学苦行僧与时代探险者

褚成炎 黄党生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上,黎正光是一个难以被简单定义的传奇存在。他既是徒步探险长江源头的冒险诗人,又是解码华夏文明基因的学者型作家;既策划过惊心动魄的中国女子珠峰驾车远征,当年又在网络文学荒原上开辟出实验性阵地《汉语文学》网站。从1985年长江源头的生死探险,到2025年仍在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生命物语》,这位始终保持着原始生命冲动的创作者,用四十年时光完成了一场跨越地理边界与文明维度的精神远征。

1985年的长江源头考察,不仅奠定了黎正光“中国文人第一长江无人区探险者”的地位,更成为其文学觉醒的催化剂。在海拔5000米的沱沱河畔,他与首漂长江的尧茂书相遇,这场注定成为时代隐喻的邂逅,让他的诗歌创作首次直面生命的终极叩问。当《人民日报》误将其寄自沱沱河的诗稿标注为“遗作”时,这个黑色幽默事件恰如其分地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如他在《雪情》中写下的:“生命的风暴已停息/卷向未来的/是谁?”这种将个体生命置于天地洪荒中的观照视角,贯穿了他此后四十年的创作。

作为中国现代诗坛的“苦行僧”,黎正光在九十年代发起的“中国第二届现代诗大展”,展现出对诗歌生态的深刻洞察。在《世纪的前景和新的时序》宣言中,他提出“诗歌应当成为时代精神的地质层”,主张用诗歌记录转型期中国的集体焦虑与精神突围。这种理念在同期创作的《血羽之翔》等诗集中得到实践,诗中反复出现的“鹰隼折翼”“青铜锈迹”等意象,暗喻着启蒙理想与现实困境的激烈碰撞。

1999年创办《汉语文学》网站的经历,成为黎正光文学观嬗变的关键节点。在互联网初兴的年代,他敏锐意识到新媒体对文学传播的革命性影响,尽管网站因非理性留言被迫关闭,但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文学需要与时代对话”的真理。正如其藏地长篇小说《牧狼人》中反复出现的“狼群通讯”意象,暗示着创作者必须建立与时代的有效对话机制。

促使他从诗歌转向小说的根本动力,在于对华夏文明原初密码的破解渴望。多年的长江、黄河流域考察,让他积累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基因的碎片化认知。在长篇小说《仓颉密码》的创作手记中,他坦言:“当我在马家窑彩陶上看到螺旋纹样时,突然意识到这些原始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胚胎。”这种跨学科的认知整合,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的“考古诗学”特质——既有《山海经》式的神话叙事,又融合了人类学田野考察的精确性。

陈忠实“关注时代人物命运”的创作建议,在此阶段显现出预见性。《仓颉密码》中黄帝与仓颉的君臣博弈,本质上是对文明初创期权力与智慧辩证关系的现代诠释。小说中“蚕神祭祀”与“星象观测”的并置,揭示出华夏文明技术理性与神秘主义的双重基因,这种叙事策略在长篇小说《春秋墨香——扬雄别传》中得到进一步升华,扬雄“天人三策”的哲学思辨与汉赋的华丽辞藻,在历史语境中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

2001年的“中国女子珠峰驾车探险”,表面看是地理挑战,实则是文明对话的隐喻实践。当车队穿越唐古拉山口时,藏地经幡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让黎正光获得创作《牧狼人》的核心意象:“牦牛与越野车在冻土上留下的辙印,都是人类写给高原的情书。”这种对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思考,在小说中转化为藏地狼图腾与中原农耕文明的戏剧性对抗。

影视改编的经验反而成就了其叙事艺术的突破。在《仓颉密码》影视化过程中,与导演的艺术分歧迫使其重新审视小说结构。他借鉴藏传佛教“唐卡”的叙事逻辑,将原本线性的文明演进史重构为多声部史诗——黄帝部落的青铜冶炼、嫘祖的蚕桑技术、仓颉的文字创造,在时空中交叠成文明星图。这种立体叙事在喜马拉雅有声书热播中大获成功,9.6的高收听评分印证了其跨媒介传播的有效性。

黎正光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现代性困境的回应。在《春秋墨香——扬雄别传》中,扬雄“劝谏帝王勿重鬼神”的主张,与当代社会的理性缺失形成镜像对照;《生命物语》的自传体叙事,则将个人经历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寓言——从长江源头的生死考验到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坚守,构成了一部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诗。

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尤其值得关注。《牧狼人》中“狼群守护神奇秘符”的生态智慧,与《仓颉密码》里“黄帝统一天下部落”思维形成古今对话,这种遥相呼应揭示出中华文明应对环境挑战的深层逻辑。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当我们用卫星测绘长江源时,其实是在续写祖先留下的地理诗篇。”

在流量至上的文学生态中,黎正光坚持“慢创作”的匠人精神。为考证“嫘祖养蚕”的考古细节,他曾在成都闭关三年,翻阅100余种古籍。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使其作品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仓颉密码》中关于甲骨文“雨”字演变的几百字考证,既是对许慎《说文解字》的致敬,也是对当代读者认知惯性的挑战。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创作危机,他提出“文学是文明的免疫系统”的论断。在《汉语文学》网站时期培养的网络作家群体,如今已成为类型文学的中坚力量,这种“传统滋养创新”的路径,为其“大文学观”提供了实践注脚。正如《生命物语》中主人公的创作独白:“每个文字都是文明的抗体,在解构与重构中守护着人性的基因库。”

当黎正光先生仍在创作《生命物语》时,这位文学苦行僧用一生践行着”写作即朝圣”的信念。从长江源头到珠峰大本营,从甲骨残片到数字终端,他的创作轨迹勾勒出中华文明的时空全息图。在这个解构崇高的后现代语境中,黎正光式的“新古典主义探险”,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文明的根部重新发现诗意,在历史的褶皱里开掘人性的永恒光芒。正如他写在《雪情》结尾的诗句:“当所有碑文都被风沙掩埋/唯有行走的姿势/将续写文明史诗的未来。”

~~~~~~~~~~~~~~

【黎正光简介,诗人、作家。当过兵上过大学,曾是新闻人并任报社文学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策划并实施了中国文化人第一位徒步考察长江源无人区壮举。曾任四川青年诗人协会副会长。1993年,他策划实施了“中国第二届现代诗大展”活动。1999年底,他创办了中国《汉语文学》网站并出任总编辑,当时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001年,他策划《中国女子珠峰极限驾车探险》活动,并担任领队圆满完成任务。2006年,他集多年考察成果,开始写作汉字发明人仓颉的长篇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仓颉创作第一人。他几十年创作生涯中,在中国各大报刋发表过近千首(篇)诗作,出版过《生命交响诗》、《血羽之翔》、《雪情》、《时间之血》等诗集。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仓颉密码》、《春秋墨香——扬雄别传》和藏地长篇小说《牧狼人》现正在喜马拉雅热播中。新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春秋墨香》,正在全国各书店和网上热销。曾多次参与策划创作影视剧和纪录片,诗歌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现为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成都扬雄学会艺术总监。】

来源:天下南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