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的松弛感和刘亦菲不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7 23:33 2

摘要:首部医美题材国产剧《以美之名》在四月里播得“不好不坏”。“不坏”是说它在各卫视收视率持续霸榜,“不好”是指网上争议很大。

首部医美题材国产剧《以美之名》在四月里播得“不好不坏”。“不坏”是说它在各卫视收视率持续霸榜,“不好”是指网上争议很大。

很多人以为这部剧会揭发医美行业秘辛黑料,结果剧情只是从人性幽微、人文关怀入手,给观众科普了医美整容的正面价值。

要怪,只能怪姚晨。谁让她把整容医生乔杨演成了大众情人,人格魅力太强,怎么也“争议”不起来。

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姚晨十句台词就立住了一个角色#。乔杨的嘴,跟淬过毒似的,一句句说又狠又扎心的大实话。

面对恋爱脑女孩,她好言相劝:

把男朋友带来,我给他整成梁朝伟,满足一下你自己的需求。

面对长期被家暴而唯唯诺诺的患者,她看向她的眼睛,郑重告诫说:

从今天起把对不起这仨字给戒了,做你自己,不用对任何人点头哈腰。

拒绝做为了形态而牺牲功能的手术,她问:

这种审美需求是自发的还是灌输的?

对整形上瘾的妹妹,她说:

被认可的方式有很多种,不是只有变美一种方式。

很多话题剧用金句堆砌成台词,顺便转化成好用的热搜词。但金句看多了,让人感觉很悬浮,正常人不会在生活里用金句交流。

姚晨的魅力在于,她能把普通台词说成金句,单拎出来哪句话都不炸裂,放在剧情起承转合之中,一股爽感油然而生。

这种功力不是靠台词老师教出来的。怎么把一句台词说得有意思,得看演员扎扎实实地做了多少功课。

《以美之名》开拍前,姚晨做过田野调查,不是普通的体验生活,而是和医生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有一次,她问了一个自觉很犀利的问题:“您觉得整形医生的天职是满足病人的需求吗?”整形专家回答说:“医生的天职是啥就是啥,无非八个字,治病救人,救死扶伤。”

剧中,乔杨拒绝了不少“求美者”过度医美的要求。很多网友觉得是在为医美行业洗白。网友说:“医美机构都是为了赚钱,才不会有乔杨这样的大夫。”但姚晨在医院亲历的人和事让她塑造一位超越大众认知的整形医生时,并不是因为剧本那样写才那样演,而是她确实相信。

《以美之名》的开场故事,对塑造乔杨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剧情是一位患有脸部肿瘤的女生来医院手术,保守的治疗方案是切除20%的肿瘤,但乔杨不惜置医疗安全于次席,甚至用半逼迫的手段迫使院长同意100%切除肿瘤方案。最后,手术成功了,但她被调离整形外科,工作从整形手术变成给秃顶患者植发。

这是一个危险的情节,很考验演员表演尺度,如果一味地演飒和爽,只会让观众觉得这个人是以牺牲医院名誉和患者生命为代价凸显个人能力。虽然也能理解她为病人考虑的初衷,但不合常理。

但姚晨的表演非常适度。适度的前提是,整形专家的那句话给了她强大的信念感:“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病不仅在身上,更在心里。

后面有一场戏,女孩手术成功后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出院前想见乔大夫一面表示感谢,但乔杨避而不见,她偷偷在二楼目送女患者一步一回头地走出医院。她不想让女孩看到自己,可能是她并不享受被感恩戴德的感觉。而目送病人出院,是属于医生自己的仪式感,有始有终、排除万难尽到了医生对病人的职责,乔杨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医疗剧里有不少把白大褂当风衣穿,举止飒爽、风风火火的医生形象,看多了难免会让观众觉得悬浮,因为和我们平时在医院里见到的不一样。尤其乔杨这种赋予理想主义的天才医生形象,更容易演得悬浮。

而姚晨精心设计,不仅展现了医生在病人视角之外的另一面,还为角色构建了合情合理的日常情感和生活细节,解释了乔杨的理想主义从何而来。

母亲热爱生活,有美的追求,喜欢弹琴、养花;父亲是知名外科医生,没什么生活情趣,总把烟头摁在花盆里,对她寄予厚望却忽视她的想法。乔杨继承了母亲的爱美之心,继承了父亲的手术技术,父母之间的矛盾隔阂在女儿身上开出了新的花。

所以,乔杨才会力排众议为病人争取手术机会,理解她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争取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乔杨说:“对于很多人来说,美就是和命一样重要”。

乔杨的角色前史在演员的案头工作里,不是表演的一部分,却是完成表演最必要的部分

姚晨认为,表演没有捷径可走。演员工作并不是照着剧本把台词熟练地说出来,而是要把每一场戏的“意思”演出来,让观众看到。这样,观众才会觉得,人物是可信的。

乔杨这个角色, 初看会觉得是姚晨的表演舒适区,倔强又骄傲,医术高超,不通人情世故,只凭一腔信念工作。再细看,就能看出她和姚晨以往的角色都不一样,令观众信服是因为细节很多。

‍网友有句话形容姚晨表演的松弛感。

刘亦菲的松弛感,源于她的美得天独厚。姚晨的松弛感,源自她和角色完美契合时的自信劲,每一个角色都好像在她身上自然生长着。 ‍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