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送儿子进精神病院17年不愿接回,是法律漏洞还是亲情绝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31 17:33 2

摘要:“精神病院”“17 年”“不接回家” 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怎么看都透着一股蹊跷劲儿。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一位父亲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一放就是 17 年,还迟迟不愿接儿子出院的离奇事件。这背后究竟是人性的冷漠,还是另有隐情?咱们接着往下看。

“精神病院”“17 年”“不接回家” 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怎么看都透着一股蹊跷劲儿。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一位父亲把儿子送进精神病院,一放就是 17 年,还迟迟不愿接儿子出院的离奇事件。这背后究竟是人性的冷漠,还是另有隐情?咱们接着往下看。

2025年3月,一则“51岁男子被父亲关精神病院17年”的新闻冲上热搜。
——父亲唐叙谨,81岁,退休工程师,17年前亲手将儿子唐阳送进重庆某精神病院,此后拒绝接回。院方多次认定唐阳已康复,要求家人把他接走,但老人态度强硬:“谁能担保他出院不犯事?”再说了,他都51岁了,他出院后的工作,生活,谁人负责。

父亲不接他,唐阳只好呆在精神病院,每日重复吃药、发呆、画地图,给父亲打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老父也挺不容易的,81岁了,独居成都,案头堆满《精神卫生法》和泛黄诊断书,坚称“监护权是最后的承重墙”
这场“自由与安全”的拉锯战,撕开了中国1亿精神疾病患者的生存困境:医院不是监狱,为何成了终身牢笼?当医学说“治愈”,监护人却一票否决,我们该赞同父亲还是儿子?

1. 父亲的“保护式囚禁”:一场17年的亲情困局
“他发病时能拿刀砍人,我敢赌吗?”唐父的恐惧源于2008年——唐阳因情绪失控砸碎青花瓷瓶,碎片划伤母亲手臂。此后,儿子多次威胁“谁敢送医,杀谁”。事后,唐阳因“精神分裂症”被父亲送进精神病院,一送就是17年。老人翻出旧报道:精神病人砍杀路人、千万富翁“被精神病”……血泪案例成了他坚持的理由:“医院最安全!,在医院不会伤人”


可这“安全”代价沉重:每月1万治疗费,唐父宁炒股也不支付,逼得医院三次送人回家又被迫拉回。可见精神病院的某些制度需要改进1,不能简单的只凭诊断证明就把病人收了,应该会诊后根据病情收费后再收人,2,精神病人不能只有一个监护人,应该多个才对,要不然只有一个监护人说了算,他要是死了或者别有用心,病人(有可能是被病)永远都出不了院了,想想挺可怕的。

2. 医院的无奈:治愈患者为何走不出白墙?
“我们不是监狱!”主治医生苦笑。唐阳早符合出院标准,但《精神卫生法》规定:非自愿患者需监护人签字。院方曾派车送他回家,却被唐父一句“不见”挡在门外
更讽刺的是,唐阳的“病”实为“人格问题”——利益冲突时易失控,但这不属于医学治疗范畴。医生直言:“谁敢保证他永不伤人?”法律漏洞下,医院成了“甩锅”中间人:治好了送不走,治不好挨骂。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唐父,当时收人的时候你们是怎么想的?唐阳被唐父第三次送进去的时候用“骗他去吃席”的由头,可见,唐阳并非完全正常。

3. 唐阳的绝望日记:被药物抹去的17年人生
MP4循环播放《肖申克的救赎》、日记本画满成都地图——这是唐阳对抗麻木的唯一方式。他记得春熙路的霓虹、九眼桥的酒吧,却记不清母亲临终前是否原谅自己
“我不是疯子!”他递交30份出院申请,全部石沉大海。每周四的通话时间,父亲号码永远忙音。护士站挂钟滴答声里,他写下:“自由是连狗都有的东西,我却要用命换。

4. 社会之痛:1亿患者的“循环囚禁”困局
唐阳不是孤例。厦门女子因父母拒签被困10年;上海男子靠司法鉴定才逃出医院……《精神卫生法》保护条款反成镣铐:家属一纸签字,就能让康复者终身住院。
更残酷的是,即便出院,歧视与失业紧随其后。唐阳弟弟曾求助社区康复机构,但国内这类机构不足百家。专家杨澜坦言:“家属不接,是因社会根本不接纳他们!这点我是赞同的,要不然谁会在古稀之年愿意孤独,让儿子呆在精神病院实属无奈之举。

5. 破局之路:法律与人性该如何平衡?
2023年修法提议“被精神病”条款,但执行如蜗牛爬坡。法律专家呼吁:若监护人滥用权利,应由司法介入评估患者自主权.
昆明“心之光”机构的成功案例给出希望:通过社区康复,54岁患者陈翔从“等死”到独立生活。政府推动的“精康融合行动”正搭建支持网络,但全国推广仍需时间。

来源:育娃建议手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