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2] 美国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医疗标准(2024). Diabetes Care, 2024, 47(S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美国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医疗标准(2024). Diabetes Care, 2024, 47(S1): S1-S289.
[3] 国际糖尿病联盟. 全球糖尿病报告(2023).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4] 李光伟, 纪立农. 中国糖尿病药物治疗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3, 15(2): 97-108.
清晨的门诊室外,已排起长队。张医生刚接诊一位满脸疑惑的患者:"医生,我一直吃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听说现在不推荐用了?"这样的问题在糖尿病门诊越来越常见。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老字号"药物,确实正面临着新型降糖药的强劲挑战。这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变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学进展和临床思考?
让我们先了解二甲双胍的历史。这种源自山羊豆的药物有着近百年历史,自1957年首次用于糖尿病治疗后,凭借其显著降糖效果、心血管保护作用和低廉价格,长期占据糖尿病一线用药宝座。二甲双胍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同时还具有减轻体重、改善血脂等多种代谢益处。
那么为何这样一种"功勋卓著"的药物正逐渐被医生减少使用?真相并非二甲双胍效果不佳,而是医学界对糖尿病治疗理念发生了深刻转变。过去我们只关注降糖,现在更关注降糖同时保护心脏、肾脏等多器官功能。二甲双胍虽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
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腹胀等症状,这导致部分患者无法耐受而停药。尤其对于老年患者,这些症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甚至营养状态。此外,二甲双胍不能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一定水平时必须停药,这限制了其在肾功能不佳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在长效控糖方面,二甲双胍也不够理想。研究显示,单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中,约40-50%在5年内需要加用其他降糖药物才能维持理想血糖水平。这种降糖效应的衰减,使临床医生不得不寻求更持久有效的治疗方案。
与此同时,糖尿病治疗药物"家族"正不断壮大。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这三类新型降糖药,正以其独特优势赢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SGLT-2抑制剂,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机制降低血糖——增加尿液中葡萄糖排泄。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降糖,更展现出显著的心血管和肾脏保护作用。多项大型临床研究证实,SGLT-2抑制剂可降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20-35%,减少肾脏疾病进展25-40%。
这一强大的器官保护效应,使其成为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优选药物。更令人惊喜的是,SGLT-2抑制剂还有助于体重管理。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平均可减轻2-3公斤体重,这对于常伴有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有益。药物通过尿糖排出带走热量,同时改变能量代谢模式,有效减轻脂肪堆积。
GLP-1受体激动剂则是另一类备受关注的降糖药物。这类药物模拟体内GLP-1激素作用,能够葡萄糖依赖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同时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显著降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4-6公斤,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12-26%,这使其成为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
与每日多次口服药物不同,许多GLP-1受体激动剂只需每周注射一次,大大提高了用药便利性和依从性。当患者不必每天多次想着吃药,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往往双双提升。最新研发的口服GLP-1受体激动剂,更是为患者提供了无需注射的选择。
DPP-4抑制剂则通过抑制分解GLP-1的酶,间接增强内源性GLP-1作用。这类药物最大特点是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几乎不会引起低血糖,胃肠道反应轻微,不影响体重。对于老年患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DPP-4抑制剂往往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已从单纯控制血糖,转变为全面管理代谢紊乱和预防并发症。新型降糖药的兴起,正是这一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医生选择降糖药物时,不再仅仅考虑降糖效果,而是更加注重药物的心血管获益、肾脏保护、体重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SGLT-2抑制剂或GLP-1受体激动剂常被优先推荐。而对于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患者,SGLT-2抑制剂则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医保政策的调整也加速了这一趋势。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将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幅降低了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这些新型药物的可及性。虽然与二甲双胍相比价格仍然偏高,但考虑到减少并发症和住院的间接经济效益,新型降糖药的整体经济学评价正变得越来越有利。
当然,二甲双胍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无明显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早期糖尿病患者中,二甲双胍仍然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许多指南仍将二甲双胍列为一线用药,但同时强调根据患者特征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新型降糖药的组合治疗。这种策略结合了二甲双胍的基础降糖作用和新型降糖药的器官保护效应,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获益。随着药物研发进一步推进,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联合制剂,进一步简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
药物选择始终应当个体化。每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并发症、经济状况各不相同,降糖药物也应"量体裁衣"。对于年轻、超重、无并发症的患者,二甲双胍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可能是理想选择;而对于老年、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SGLT-2抑制剂或DPP-4抑制剂可能更为适合。
糖尿病治疗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控制血糖数字,而是追求改善患者整体预后和生活质量。新型降糖药的崛起并非意味着二甲双胍的彻底淘汰,而是为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这场降糖药物的更迭,实质上反映了医学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化和治疗理念的进步。从单一指标到多维管理,从对症治疗到预防并发,糖尿病治疗正变得更加科学、精准和人性化。
无论药物如何更迭,糖尿病管理的核心始终是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适,这些非药物措施的重要性丝毫不减。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健康生活方式才是控制糖尿病的基石。
在这个医学不断进步的时代,糖尿病患者有理由对未来充满希望。随着更多创新药物的涌现和治疗理念的不断优化,糖尿病这一古老疾病的管理正变得越来越精细、有效,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也将得到显著改善。
来源:道法自然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