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今天,很多老一辈人提起这部电影,依然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这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它为什么能在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70年代中国火得一塌糊涂?
45年前,一部来自南斯拉夫的战争电影在中国上映,掀起了一场观影热潮。这部电影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虽然当时引进的版本被删减了大约20分钟,少了些原汁原味的内容,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一代中国观众心中的经典。 直到今天,很多老一辈人提起这部电影,依然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这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它为什么能在物资匮乏、文化生活单调的70年代中国火得一塌糊涂?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1972年南斯拉夫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波斯纳电影厂制作,导演是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主演是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这片子讲的是二战末期,1944年的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游击队领袖瓦尔特带着一帮兄弟,跟德国纳粹斗智斗勇,保卫城市的故事。 电影1977年被引进中国,一上映就火遍大江南北,成了那个年代的“现象级”作品。
说到创作背景,瓦尔特这个角色有真实的历史原型,他叫弗拉基米尔·佩里奇,1919年出生在萨拉热窝,1941年加入游击队,1944年成了当地抵抗组织的头儿。 这哥们儿特别能打能扛,用智慧和勇气跟德军周旋了好几年。可惜,1945年4月6日,萨拉热窝解放前夕,他在战斗中牺牲了,年仅26岁。 南斯拉夫人把他当成民族英雄,电影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既有真实的历史底子,又加了点艺术加工。
导演克尔瓦瓦茨在南斯拉夫电影圈里很有名,拍过不少战争题材的片子,经验老到。他把瓦尔特的故事拍得既紧张又刺激,还带点谍战的味道,特别抓人眼球。 主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长得帅,演技也好,把瓦尔特那种机智勇敢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后来还被南斯拉夫人戏称为“南斯拉夫的007”。 整个制作团队都挺硬核,拍摄地点就在萨拉热窝和周边地区,动用了不少群众演员和特技人员,拍了好几个月才搞定。
1977年的中国,文化娱乐这块儿真挺单调的。电影院里放的片子不多,外国电影更是稀罕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能引进进来,已经够让人兴奋了,更别提它还这么好看。 影片一上映,影院门口排队买票的人能绕好几圈,票炒得比黄牛还贵。那时候没互联网,没手机,能看场电影就是大事儿,这部片子就成了全民话题。
它火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首先,剧情够刺激。瓦尔特带着游击队跟德军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反转一个接一个,观众看得心跳加速。 其次,片子里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跟中国人的情感太搭了。那会儿中国刚经历过抗战几十年,大家对这种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精神特别有共鸣。瓦尔特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跟咱们自己的英雄人物一个味儿。
再一个,译制工作做得太牛了。当时中国电影译制厂的配音演员水平一流,瓦尔特的配音沉稳有力,德军上校的配音阴险狡诈,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 还有那首主题曲《Bella Ciao》,意大利民歌改的,旋律简单又带劲,歌词里那种反抗压迫的感觉特别燃。片子里这歌一响,观众就跟着哼,回家路上还唱呢,传唱度老高了。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观众也没啥别的选择。国产片多是主旋律,外国片一年能引进几部就不错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赶上了好时候,填补了市场空白,自然就火得不行。
引进中国的时候,这片子被剪掉了20分钟左右。原版片长是133分钟,中国版就剩110多分钟了。删的都是啥呢?主要是些血腥暴力的镜头。 比如德军屠杀村民那段,原版里村民被机枪扫射的画面挺惨烈的,中国版就改成了远景一闪而过。还有些涉及南斯拉夫内部政治的内容,可能怕引起误解,也给剪了。
这20分钟虽然不算少,但核心剧情没动。瓦尔特跟德军斗智斗勇的主线还在,游击队的英勇抗争也没丢。观众看完还是觉得故事连贯,节奏也没垮。 说白了,那时候大家也没机会看原版,压根不知道少了啥,照样看得津津有味。反而因为删减,片子显得更紧凑了,有些人还觉得这种“留白”挺有意思,激发了好奇心。
后来有些影迷通过各种渠道听说原版更完整,讨论起来挺热闹的。有人说删减可惜了,有人觉得无所谓,反正精华都在。 这也算是个意外效果吧,删减反而让片子多了一层神秘感,观众聊起来更有话题。
这片子能成经典,不光靠剧情和情怀,艺术水准也真挺高。导演克尔瓦瓦茨很会讲故事,把战争片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 瓦尔特不是光靠蛮力打仗,他更多是用脑子跟德军周旋,设圈套、搞埋伏,智商在线,看得人直呼过瘾。
摄影和剪辑也特别讲究。战斗场面用的是手持镜头和快速切换,很有临场感。城市里的巷战拍得特真实,萨拉热窝的街头风貌也展现得挺到位。 配乐就不用说了,《Bella Ciao》简直是点睛之笔,每次瓦尔特他们干大事儿的时候这歌一响,情绪立马就起来了。
角色塑造也很成功。瓦尔特机智勇敢,有血有肉,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假英雄。 德军上校迪特里希这反派也不简单,狡猾狠辣,还有点文化修养,不是单纯的坏蛋脸谱。这俩人斗起来,火花四溅,特别有看头。 整个片子节奏快,信息量大,细节又不马虎,难怪能让观众记住这么多年。
别以为这片子只在中国火,在南斯拉夫它也是国民级别的存在。1972年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成了南斯拉夫电影史上的一块金字招牌。 瓦尔特这个形象深入人心,代表了南斯拉夫人民抗击侵略的精神。主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靠这部片子成了大明星,走哪儿都被人认出来。
南斯拉夫那会儿是个多民族国家,二战刚过去没多久,大家对游击队的历史特别有感情。这片子不光是娱乐,还带点教育意义,拍得又好看又接地气,老少咸宜。 后来南斯拉夫解体,民族冲突不断,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影响没减,好多人还拿它当精神支柱呢。
在中国,这片子不只是电影,更是一代人的回忆。那会儿看电影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得攒钱买票,排队进场,很多人还是单位组织去看的。 看完出来,大家伙儿聚一块儿聊剧情,模仿瓦尔特那句“我就是瓦尔特”,甭提多带劲了。
学校和部队还拿它当教育片放,讲爱国主义,讲革命精神。小孩儿们看完都嚷着要当瓦尔特,长大了才知道现实没那么简单。 不过那份热血是真的,片子里的正能量真能感染人。后来电视上重播了好几回,每次都能勾起老观众的回忆,新观众也觉得挺新鲜。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当时电影周边卖得挺火。海报、明信片啥的,印着瓦尔特那张帅脸,很多人买回去贴墙上收藏。 那首《Bella Ciao》也在街头巷尾传开了,有人还自己改词唱,成了民间小调。
其实《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光有电影版,还有个4集的电视剧版,1974年在南斯拉夫播的。电视剧版比电影版长不少,多了好多细节。 比如女游击队员妮达的戏份多了,还有伊万在电影院接头的桥段,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怎么提。电视剧版故事更细,人物背景交代得更清楚,但节奏没电影那么紧凑。
中国观众基本没机会看电视剧版,流传开的还是电影版。毕竟电影更适合大银幕,冲击力强,俩小时讲完一个故事也够痛快。电视剧版虽然内容丰富,但当时也没条件引进。
1982年,南斯拉夫还拍了续集《瓦尔特归来》。可惜这回没整好,剧情跟前作差太远,观众不买账,口碑和票房都扑街了。 这也说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成功不是随便能复制的,经典就是经典。
时间过去40多年,这片子没被埋没。2016年,南斯拉夫那边对它做了数字修复,在萨拉热窝搞了个重映仪式。 好多老观众跑去看,年轻人也跟着凑热闹。修复版画质更好,声音也更清晰,看着跟新片似的。
中国这边,电视台偶尔还会放老版,网上也能找到资源。豆瓣上评分8.8分,挺多人留言说这是童年回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情怀。 修复版还没正式引进,但要是哪天能在大银幕上看,估计又得炸一波热度。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能火45年,不是没道理的。这片子讲的是二战的事儿,但放到现在看,一点不过时。 瓦尔特他们打仗是为了啥?不就是保住家园,争取自由吗?现在世界不太平,局部冲突老有,回头看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知道和平多难得。
来源:湖北电视台-看电影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