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承载着一座城的记忆,“五门村”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曾经是稷山老县城的俗称,如今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那段辉煌的过往,依旧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熠熠生辉。
稷山南城门“带汾”门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名字承载着一座城的记忆,“五门村”便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曾经是稷山老县城的俗称,如今虽已成为历史的尘埃,但那段辉煌的过往,依旧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熠熠生辉。
在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一场可怕的地震席卷而来,稷山县城未能幸免,城垣在地震中尽数被毁。曾经坚固的城墙、热闹的街巷,瞬间化为废墟,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这场地震,仿佛是命运的一记重锤,敲碎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也让稷山县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灾难并没有击垮这里的人们。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建家园的号角吹响,一直持续到隆庆三年(1569年)五月,一座崭新的县城在废墟中崛起。新筑的城墙厚达1.8丈,坚实而厚重,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守护着城内的百姓。城墙顶部的四角,各有一层角楼,威严耸立,它们就像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县城的安宁。在角楼之间,设有25个敌台,每个敌台上都建有一座亭子,亭子之间还筑有1400个雉堞。这些雉堞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县城的一道独特风景,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而这座县城最为独特的地方,便是它开设的五座城门。东门被命名为望尧门,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城门上,仿佛是在遥望着上古贤君尧帝的光辉,寓意着对美好与贤德的向往。南门叫作带汾门,汾河就像一条蜿蜒的玉带,从县城南边流过,南门正对着汾河,与河水相依相伴,见证着汾河的波澜壮阔,也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西门称思禹门,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西门的名字表达了人们对大禹治水功绩的敬仰和思念,也希望能像大禹一样,战胜自然灾害,守护家园。北门则有两座,一座是屏射门,俗称大北门,它雄伟壮观,仿佛是一道屏风,阻挡着北方的风沙和敌人的入侵;另一座是引泉门,俗称小北门,据说这里曾经有清泉涌出,为城内的百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用水,它不仅是一道门,更是生命的源泉。
这五座城门皆为二层建筑,高大而雄伟,彰显着县城的威严与庄重。每座城门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故事,它们是县城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繁荣的象征。在那个时代,城门开启,商贾往来,百姓进出,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因为这座老县城有五座城门,所以在古时,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五门村”。县城里的人也都自豪地自称“五门村人”,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称呼逐渐演变为“城里人”。
随着朝代的更替,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斗转星移,曾经辉煌一时的老城墙和五座城门,终究没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它们的消失,就像一段历史的落幕,让人感慨万千。如今,我们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存的古碑刻,去想象它们曾经的模样,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虽然老城墙和城门已不复存在,但“五门村”这个名字,却深深地烙印在了稷山人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家乡的眷恋。每一个稷山人,都能从这个名字中,找到自己的根,找到那段属于家乡的记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稷山县城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但“五门村”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稷山人,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
作者:刘彦俊,稷山县政协常委,系稷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稷山县三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稷山县后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编纂的《三晋石刻大全。稷山卷》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阳城史话》、《王堉昌文集》等书著。
杨继红作品相关链接 稷山汾南老歌谣2:再听听儿时的呱嘴呱,稷山版《诗经》 把心交给读者:稷山又出一部文学作品集《心海浪花》编辑 杨继红 来稿请发:541762077@qq.com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推介优秀文艺人才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