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十五年,风雨兼程,鸿基走过了从“一根竹杠两条麻绳”起步的筚路蓝缕,也历经了扎根城市、跨越山河、焕新蜕变的每一个征途。这是一家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代代建设者心血与信念的结晶,更是新中国成长、变化、发展的缩影。时代潮勇七十五载,匠心筑梦韧行致远。值此鸿基成立75周
七十五年,风雨兼程,鸿基走过了从“一根竹杠两条麻绳”起步的筚路蓝缕,也历经了扎根城市、跨越山河、焕新蜕变的每一个征途。这是一家企业的历史,也是一代代建设者心血与信念的结晶,更是新中国成长、变化、发展的缩影。
时代潮勇七十五载,匠心筑梦韧行致远。值此鸿基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鸿基75周年·系列回顾》,回望来时路,传承精神力,共话新征程。
初火燃起的地方
1950 在艰苦中起步
HJLAND
/ 01
1950年9月29日,南国的硝烟还未散尽,鸿基的历史则在深圳悄然展开——由本地36个“苦力”堂倌组成的前身“搬运工会”:深圳镇人民政府搬运公司正式成立。一批在旧社会“睡石、盖席、枕屐”的老一辈鸿基人,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以一副坚实的身板和一根竹杠两条麻绳,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历程。▼早年的蛇口码头
这是一段用双手耕出的岁月,也是一代鸿基人最原始、最顽强的生命写照。
HJLAND
/ 02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鸿基就像时代的缩影,什么需要,就干什么。
老一批鸿基人办学校、修房子、建农场;他们组建民兵队伍,配合政府清匪反霸;他们还承担城市运输,帮助建设沙头角边防线,守护这座城市最前线的安全。
“那时候的公司,没有业务,也没有工资。我们白天种地,晚上练枪,日子很苦,但心里是亮的。”
—— 一位鸿基老员工在后来回忆时说道。
▲边防巡逻
1956年,公司自筹资金购进三辆二手货车和百余辆木板车,试水运输业务;1957年,为减轻员工负担,公司技术骨干制作出一批人力三轮车、牛拉板车,大大提升装卸效率。鸿基因此登上全国群英会的舞台,受到嘉奖。
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它来自骨子里一种朴素的精神:“不求人,不等靠,凡事靠自己干出来。”
风雨中担当守护者
HJLAND
/ 03
进入19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波及深圳,粮食极度匮乏。鸿基再次扩建农场,用种粮解决员工温饱,并为政府储备物资提供保障。
而在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城市治理困难重重。鸿基人再次扛起责任,组织“英雄民兵排”,配合边防部队巡逻查缉,积极抓获外逃分子,立下集体三等功,获得省军区表彰。
几十年后回看这一段历史,可能很难再找到一家公司,会在自身生存尚且困难的时候,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物资保障、边防安保等多重任务。但鸿基做到了,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块社会责任的基石。
用肩膀扛出的基业
用时间凝成的记忆
HJLAND
/ 04
1979年,改宝安县为深圳市,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进深圳,而此时鸿基的净资产,仅有90多万元。看似不起眼,但这背后,是三十年一锄一锤积攒下的“根”。
也正是这三十年,让鸿基这个名字,真正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紧密交织。无论是肩扛手提的搬运工,还是夜巡边境的民兵队,抑或是蹲守在仓库的农场工人,他们在无数个清晨与黄昏中,书写了“企业”与“城市”之间最质朴的连接。
一个火种的意义
鸿基的历史,并非起步于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也没有在资本市场上高调出场。鸿基的第一步也走得不快、不易、不耀眼,但它却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最初的空白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点燃了一簇属于城市建设者的火种。
正是这簇火种,照亮了后来者的方向,也奠定了鸿基未来75年风雨无阻、跨越山河的坚实起点。
75年后,我们回望那一群从一根竹杠两条麻绳扛起重担,挑着箩筐、牵着耕牛、赶赴农场的身影,他们或许默默无闻,但正是他们的坚韧与执着,让“鸿基”这个名字,在时间长河中不断延展,生生不息。
是的,这簇火种,仍在燃烧,
照亮了过去,也照耀着未来。
免责声明:1.本文为“鸿基成立75周年”主题系列回顾文章之一,旨在通过历史资料整理与员工访谈回顾企业发展历程,弘扬企业精神,传承品牌文化。文章部分内容引用自公司内部存档资料《鸿基集团五十周年华诞》图文影像与《鸿基往事·峥嵘岁月六十载》,如有涉及原作者署名或内容权属问题,烦请联系我司核实处理。
2.本文所涉及的部分图片、插图、照片及建筑设计效果图,仅作为历史陈述或形象展示之参考用途,非公司正式销售资料或交付标准,最终以政府批准文件、图则及销售现场公示为准。
3.本文为企业宣传与文化展示所用资料,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或承诺,买卖双方权利义务以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其附件为准。本文所涉项目信息、数据、规划布局等内容,如有更新或调整,敬请留意官方最新信息。
4.本文部分素材(包括但不限于历史照片、网络插图等)来源于公开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为非商业传播及引用之用,若相关权利人认为内容使用不当,请与我司联系核实处理,我司将依法予以删除或更正。
来源:真诚百灵鸟0Xqw2h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