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2例,死亡2例!紧急提醒:尚无特效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23:03 3

摘要:4月15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广东省共报告2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共发病2例,死亡2例。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珠海市

4月15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3月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3月1日零时至3月31日24时,广东省共报告2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均为较大级别,共发病2例,死亡2例。深圳市龙岗区报告的一起误食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珠海市斗门区报告的一起食用蟾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病1例,死亡1例。

此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昌盛接受采访时特别提醒,每年3月至5月是野生毒蘑菇、野生河豚等有毒有害动植物中毒的高发期,公众需提高警惕。

预防蘑菇中毒

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

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食用后引起的临床症状不同,毒蘑菇分为7种中毒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溶血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

很多毒蘑菇因与可食用菌外观特征相似,容易被误采误食而导致中毒事件频发。

我国蘑菇种类繁多超过3.6万种,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种,但毒蘑菇也达480多种,其中含剧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种极难分辨,而普通人也很难从外观上判别一种蘑菇是否有毒。

人们常常认为颜色越鲜艳的蘑菇越有毒,此种鉴别方法不可靠,要警惕以下认知陷阱:

“颜色朴素=安全”‌❌

剧毒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均为灰白色,与可食用口蘑极相似。

“虫食无毒”‌❌

致命鹅膏成熟期常被蛞蝓啃食,但毒素对昆虫无害。

“银器试毒”‌❌

毒蘑菇毒素多不与金属银反应。

“高温烹煮解毒”‌❌

鹅膏毒肽耐高温,炖煮2小时仍具毒性。

“蘑菇晒干后无毒”❌

晒干后,毒蛋白活性反而增强3-5倍。

“固定采摘点安全”‌❌

毒蘑菇孢子可通过风雨、动物传播至新区域,往年安全地带可能出现剧毒品种。

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目前对于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

如果误食毒蘑菇中毒,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措施,尽早排出毒素,对症治疗。

不要轻易食用奇特的野生动植物

有人说,只要将蟾蜍去皮就可以安全食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徐昌盛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蟾蜍的毒性成分不仅存在于腮腺和皮肤腺中,还可能存在于肌肉、肢爪、肝脏和卵巢等部位。“我们不能将蟾蜍当作普通食材来食用。一般的烹饪方法无法破坏这些毒性成分的活性,即使在120℃的温度下煮沸4小时,蟾蜍体内仍含有毒素。”

徐昌盛提醒大家,对于蟾蜍这一生物,大众应该保持警惕,不要随意将其用于保健或民间偏方,比如用蟾蜍毒素贴敷伤口,这些做法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徐昌盛还提醒,如果不慎误食蟾蜍,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催吐,比如大量饮水或用筷子压迫舌根催吐,以减少胃肠道对毒素的吸收;若皮肤接触到蟾蜍毒液,应迅速用温开水冲洗,并尽快就医处理。

除了蟾蜍之外,穿山甲、蝙蝠、野生鸟类、老鼠、蛇类等野味也含有剧毒。

江苏地区很多人喜欢吃河豚,但野生河豚是保护动物,不宜食用。野生河豚的内脏、卵巢、血液、鱼皮、鱼头等部位都有毒,且内脏和卵巢毒性最强,0.5毫克河豚毒素可致死。不仅如此,河豚毒素耐高温无解药,100℃加热4小时仍有毒性,目前尚无特效解毒药。即使是养殖的河豚,也需要经过适当地加工处理才能相对安全地食用

此外,沿海地区的织纹螺海鲜食用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麻痹、全身瘫痪,甚至迅速死亡。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生吃鱼胆可以明目”。然而,专家提醒,这种做法可能会引起中毒,导致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呕吐和腹泻。更为严重的是,生吃鱼胆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功能造成损伤。

专家提醒,不要轻易食用奇特的野生动植物,以免因不了解其毒性而造成灾难性后果,一旦发生中毒,后悔莫及

主编:刘强、顾青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来源:黄闰月教授谈风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