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澳大利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遭受着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罪魁祸首便是甘蔗蟾蜍。如今,它们已占据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其危害之巨,令人咋舌。
在澳大利亚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遭受着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罪魁祸首便是甘蔗蟾蜍。如今,它们已占据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其危害之巨,令人咋舌。
著名生物学家卡尔·林奈在《自然系统》中首次记录并描述了海蟾蜍。当时,他依据一位荷兰动物学家的图画,错认为这种蟾蜍栖息于陆地与海洋环境,故而命名为“海蟾蜍”。
实际上,海蟾蜍主要生活在开阔的草地与林地中,对人类改造后的环境,如花园和排水沟,有着明显的偏爱。
甘蔗蟾蜍与海蟾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澳大利亚,甘蔗种植历史悠久,但甘蔗蛴螬甲虫的出现,给甘蔗种植者带来了巨大困扰。
这种甲虫及其幼虫严重破坏甘蔗根系,影响作物生长。1900年,为解决这一问题,澳大利亚蔗糖试验局(BSES)应运而生,开始探寻控制害虫的办法。
然而,多年来,BSES尝试了多种杀虫剂,却收效甚微。1935年,情况出现了转机。昆虫学家雷金纳德·穆格莫瑞带来了几百只甘蔗蟾蜍。
这些蟾蜍体型较大,可长到餐盘般大小,重达2公斤。此前,甘蔗蟾蜍已被引入夏威夷和波多黎各的甘蔗农场,用于对抗甘蔗蛴螬。
人们对这些两栖动物寄予厚望,期望它们能消灭所有害虫,恢复农田生产力。穆格莫瑞被派往夏威夷,采集了一些样本进行测试,尽管他对蟾蜍对付飞天甲虫的效果心存疑虑。
同年8月,102只甘蔗蟾蜍在昆士兰州北部被放生。
人们原本满心期待甘蔗蟾蜍能在甘蔗地里大显身手,将害虫消灭殆尽。然而,事与愿违。
放生后的甘蔗蟾蜍并未如人们所愿那般待在甘蔗地,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与繁殖力,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迅速繁衍开来。不久,甘蔗蟾蜍便泛滥成灾,它们四处流窜,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它们以每年约9.7公里的速度扩散。之后,扩散速度更是加快,达到每年约48公里。
新一代甘蔗蟾蜍的腿部比旧种群更长,使其能够更快速地移动与扩散。再加上它们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甘蔗蟾蜍在澳大利亚的传播愈发迅速。
甘蔗蟾蜍能够如此迅速地扩张,与其自身特性密切相关。它们的食性极为广泛,昆虫、青蛙、小蛇、鸟类、老鼠等都是它们的食物,甚至连屋外的狗粮和猫粮也不放过。
这种广泛的食性,让它们在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极具破坏力的角色,与当地生物激烈争夺食物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甘蔗蟾蜍的繁殖能力更是惊人。雌性甘蔗蟾蜍每年能产下多达三万枚卵,这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能够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为它们在新环境中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然而,甘蔗蟾蜍带来的危害远不止这些。它们的皮肤上布满毒腺,能够分泌出毒液。
当受到威胁时,毒腺会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即蟾蜍毒素。这种毒素由14种不同化合物组成,其中许多成分对多种动物具有极大危害性。
甘蔗蟾蜍的毒性对捕食者而言,往往是致命的。捕食者吞食甘蔗蟾蜍后,通常在15分钟左右便会死亡。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地方,都能发现因食用甘蔗蟾蜍而死亡的动物,如袋鼠、蛇等。就连舔食甘蔗蟾蜍的狗狗,也会像吸食毒品般迅速上瘾,出现摇头晃脑、流口水、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肌肉痉挛、心律失常,乃至死亡。
甘蔗蟾蜍的入侵,给澳大利亚的野生动物带来了沉重打击。在北部地区,研究人员发现鳄鱼、袋鼬等食肉动物的数量明显减少。甘蔗蟾蜍的毒液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致命的,使得一些动物在捕食甘蔗蟾蜍时面临生命危险
为应对甘蔗蟾蜍的入侵,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当地政府将袋鼬迁移到近海岛屿,以避免其受到蟾蜍的侵害。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控制甘蔗蟾蜍数量的行动中。当地居民也想出了多种对抗甘蔗蟾蜍的办法,比如用重物击打。
他们拿起棍棒等工具,用力砸向甘蔗蟾蜍,试图将其消灭;还有人会用沸水烫煮的方法,将水烧开后,毫不留情地泼向甘蔗蟾蜍,以达到杀死它们的目的。尽管人们付出了诸多努力,但要彻底解决甘蔗蟾蜍问题,依然困难重重。不过,甘蔗蟾蜍也并非毫无破绽。
食肉蚂蚁对蟾蜍的毒素具有免疫力,面对攻击,甘蔗蟾蜍通常会静止不动,依赖毒素来抵御敌人,而这恰恰给了蚂蚁可乘之机,使它们能够成功捕杀并食用甘蔗蟾蜍。此外,一些本地动物也在逐渐适应这一威胁。
昆士兰的部分鸟类和啮齿动物已经学会了如何“安全”地食用甘蔗蟾蜍。它们从蟾蜍柔软的腹部入手,避开有毒的腺体,只食用内脏。
一些本地老鼠则学会了只吃蟾蜍的腿,而不触碰其身体。
澳大利亚与甘蔗蟾蜍的这场“较量”仍在持续,未来的走向充满变数,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来源:六维洞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