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到:“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重塑了阅读生态。
读书是文明传承之途、国家兴盛之要、社会进步之力、人生成长之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提到:“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数字技术深刻地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重塑了阅读生态。
当下,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保持阅读与学习,一个人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民族也难以保持开拓创新的能力。“读书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阅读的力量更加彰显。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读书的核心要义,始终是要通过系统阅读和深度思考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身处“快时代”,如何“慢阅读”?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
今日的学子们,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历史使命。你们正站在人工智能“快时代”的路口,如何沉下心来“慢阅读”,我有3点思考与你们分享。
一是融通知与行,坚持深度阅读与经典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特别是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有一本书,我完完整整地读了3遍,很受感动,很有收获。书名是《最美的青春》,这部长篇小说以塞罕坝几代造林人为原型,记录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在60多年里,这三代人,让一棵树变成了百万亩人工林。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共和国的成长举步维艰。小说的男主人公冯程,是大学生,也是拓荒者。我作为读者,和小说里他的同伴们有着同样的疑问:他在塞罕坝这个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地方坚守了一年又一年,同时忍受了个别人的诋毁、诬陷,甚至遇到生命危险,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直到我跟随这部著作的叙事,看到女主人公覃雪梅道出的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故事中,周围响起掌声一片,在故事外,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深度阅读,振聋发聩。阅读的魅力在于,它不去讲“大道理”,不去讲“轰轰烈烈”,它可以书写平凡与大爱,无私与奉献。经典的作品,以“无声胜有声”的力量,用写意的情感抒发了对敢于奉献勇于忘我的青年人的致敬。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就是在深度阅读中,我的心灵得到洗礼,在平凡中悟到了伟大。
二是把握源与流,以数字赋能拓展阅读时空。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打开方式”更加生动。从竹简、纸张,到手机、电脑,变化的是信息的传播载体,不变的是人们对优质文化内容的追求。00后、10后青少年是数字阅读的主力军。你们既要拥抱科技浪潮,也要守护阅读初心。深度阅读亦可与时俱进,如虎添翼。
我们可以借助数字阅读的便捷性,随时随地实现知识的获取。在校园里,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把“听书”作为每天必须完成的“打卡项”。阅读真正做到了无处不在。2024年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有36.3%的成年人以听书的方式来阅读。新技术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让心灵跟上步伐,即使不用眼睛“看”,也同样能做个熟读经典的读书人。
技术和内容的深度融合提升了阅读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扩大了覆盖面和辐射面,给我们更多选择。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便捷的数字服务打开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让“阅读”走向“悦读”。
在乐享数字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保持在书页里探寻智慧的那份专注,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
三是凝聚师与生,丰富资源供给共建书香社会。
助力全民阅读,高校责无旁贷。天津大学于2016年正式启动了书香校园建设。学校发布文件,明确读书教育活动“以开展深度阅读、经典阅读为重点”,构建常态化机制。9年来,校园中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愈发浓厚。
天津大学充分调动起学者、师者的力量,开展名家领读、师生共读,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周恒等院士、冯骥才等文化名家、颜晓峰等知名学者,校领导干部、离退休老同志、女教授协会、天大“师友导师”、知名校友等群体,都积极与青年学子共享开卷之美。
天津大学持续优化读书环境,开辟阅读空间。学校结合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试点建设,在学生社区建设书香驿站,设置读书交流区。每当夜幕降临,图书馆“七星灯火”书房为学子守护理想的光亮。学校还精心打造了集文献收藏、展示宣传、阅览研讨功能于一体的“天大文库”阅览室,努力提供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的文化条件。
此外,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春节、世界读书日等重要传统节日、纪念日、国家重大活动等,组织“家国·时节”等主题鲜明的读书活动,打造读书品牌,推动习惯养成。
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年。阅读在传播思想文化、提升国民素养、传承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阅读中建功新时代,不负好时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