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正常≠血管健康!注意:漏查这2个项目,或错过早期血管病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08:08 2

摘要:61岁的李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连续多年的体检报告都显示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她也自认为很健康。但在某天晨练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梗死”。

61岁的李阿姨是一名退休教师,连续多年的体检报告都显示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她也自认为很健康。但在某天晨练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医后被诊断为“脑梗死”。

血管造影显示,她的颈动脉内潜伏着一个不稳定斑块,表面已出现溃疡。

事实上,这样的悲剧并非孤例。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约47%的心血管事件发生在“体检指标正常”人群中。这一现象暴露出传统体检的重大盲区,当血液生化指标还在正常区间徘徊时,血管可能早已悄然“生锈”。

中老年体检通常都会选择一些常规套餐,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血常规等,这些常规项目确实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对于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可能也会存在“漏网之鱼”。

1. 体检指标的“陷阱”

①滞后: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例,虽然正常范围是3.4mmol/L以下,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当其水平超过3.4mmol/L时,血管内皮可能早已受损。

②盲区:比如常规的心电图只能监测当时的心电活动,容易错过异常信号,而心脏彩超也只是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无法观察冠状动脉病变。还有很多人测血糖就只测空腹血糖,殊不知餐后血糖波动也会对血管造成持续性的损伤。

③代偿:除了肝脏的强大代偿能力外,人体血管其实也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当某段血管狭窄时,侧支循环建立,会暂时帮助维持供血,这样容易造成血管病变被漏查。

2. 血管病变的“伪装”

除了检查本身的漏洞之外,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也容易漏诊。

①早期:血管内皮出现微损伤,氧化型LDL-C渗透至内膜下层,形成“脂质条纹”。此时血脂检测可能是正常的,但查血管超声的话,可能会发现内膜增厚。

②进展期:平滑肌细胞迁移形成纤维帽,脂质核心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此时的患者可能毫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头晕,很难被发现。

③爆发期:斑块继续长大,变得不稳定,在情绪激动或重体力活动等诱因下,就可能导致血压骤升,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诱发心梗、脑梗等致命疾病。

事实证明,脑梗、心梗这样的疾病大多发病急剧,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规体检更是难以发现。这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可怕之处!

常规检查固然重要,但除了对基础指标的监测外,想要发现血管早期病变,以下两项检查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心血管高风险人群来说。

1.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位置表浅,接近体表,检查相对容易,也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颈动脉一旦出现病变,往往预示着其他重要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等)也可能存在类似问题。一般来说,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颈动脉内膜增厚,随着病情进展就会出现斑块,包括软斑块、硬斑块以及混合斑块。

另外,颈动脉超声不仅能发现斑块,还能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程度<50%)、中度(50% - 69%)、重度(70% - 99%)和完全闭塞,依据狭窄程度,结合患者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避免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即便是早期无症状的患者,也能通过检查发现,继而为早期干预提供宝贵的时机。

2. 踝肱指数(ABI)

踝肱指数(ABI)检查是一种相对简单,而且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通过对比下肢踝部动脉收缩压与上肢肱动脉收缩压,可有效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状况,发现早期血管病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下肢动脉血压应与上肢动脉血压相近。当下肢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时,下肢血压会相应降低。

ABI值就是踝部动脉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正常范围在0.9 - 1.3之间,低于0.9,提示可能存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数值越低,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可能越严重;高于1.3 时,可能提示血管壁钙化,弹性降低。该检查作为发现早期血管病变的手段,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除了定期检查之外,想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关键还要从疾病管理、生活方式管理等方面入手。早期筛查只是提前发现病变的手段,而想要阻止病变,就得做到以下几点。

1. 疾病管理

主要是“三高”的控制,这是公认的“血管杀手”,不仅会直接损伤血管,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想要血管好,就一定得管理好血压、血脂和血糖。要求心血管高风险人群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以下;LDL - C控制在2.6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发现异常波动,需要及时就医。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2. 生活方式管理

这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都是必须的,主要就包括饮食、运动、作息、烟酒、情绪等方面,要求饮食控制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运动要适度,以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天坚持半小时;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烟和酒尽量都戒掉;心态要平和,避免压力大、焦虑等不好的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来源:王药师心血管讲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