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猝然离世、有人瘫痪在床、有人截了脚趾……血管血管 健康总管

360影视 2024-11-27 12:52 4

摘要:血管作为人体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任务。只有当血管通畅时,全身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与血管同寿”,意思是指人体内血管的质量与人的寿命是同步的。

血管作为人体的“生命通道”,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以及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的重要任务。只有当血管通畅时,全身才能得到充足的血液滋养。

人体真正的衰老是从“血管老化”开始的,血管斑块形成、堵塞、硬化等,不仅会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还会带来很多疾病,威胁人的生命。

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说,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动脉为身体各脏器提供营养,输送血液,静脉则是将血液回输至心脏,促进血液循环”。

蒋劲松提到,动脉相关疾病包括动脉狭窄型疾病和动脉扩张型疾病。比如冠脉狭窄、肾动脉闭塞、下肢动脉闭塞等,就是动脉狭窄所致,相应会导致心肌梗塞、肾功能衰竭、肢体坏死;而颅内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则是由动脉扩张引起,高血压等是其常见诱因,当血管弹性变差,严重的并发症就是引发血管破裂,危及生命。

此外,静脉血管健康也不容忽视。静脉疾病分阻塞性和返流性两大类,阻塞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因为血管堵塞导致下肢肿胀,甚至有血栓脱漏造成肺栓塞的风险,静脉返流性疾病最常见的就是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因为下肢浅静脉瓣膜损害造成血液返流,临床表现为“蚯蚓腿”,发展到一定时候会出现色素沉着、皮炎瘙痒、皮肤溃疡等并发症。

由此可见,血管畅通是健康的基石。血管有多健康,你的生命就有多长。

血管为什么会堵塞?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血管问题?如何早期预防和筛查?今天,快报记者围绕身体的脑部、颈部、胸部、腹部、下肢五个部位,邀请浙江省人民医院相关学科专家做了专业科普剖析。

1.脑部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虽然名字里有个“瘤”字,但它其实并不是肿瘤,而是患者脑内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脑血管壁异常膨出的“鼓包”。

症状

大部分动脉瘤只有2-5毫米,破裂前几乎没有任何症状。

危害 一旦破裂,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易发人群 普遍存在于成年人群,35岁-60岁最常见,尤其是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和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群。

筛查手段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颅内动脉瘤。

对不适合做MRA检查的,也可选择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

如果上述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的,可以进一步用脑血管造影(DSA)明确,DSA检查是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

病例

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

50岁男子回家后突然失去意识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孙伟军副主任医师介绍,人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重量仅占体重的2%,却需要全身15%的血流量支持,每分钟大约1000毫升的血液供应给脑部,脑血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脑血液循环突然发生障碍,就是脑中风,也称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

前不久,孙伟军团队接诊了一位50岁的男患者。那天,男患者下班后,约朋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刚回到家想休息一会儿,他忽然感到一阵剧烈头痛,没一会儿就瘫倒在地,失去了意识,被家人紧急送往浙江省人民医院。

急诊头颅CT报告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高度怀疑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进一步检查后,明确诊断为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瘤体大小约5毫米,需要立刻救治。

在征得家人意见后,神经外科介入团队为患者做了颅内动脉瘤微创介入栓塞手术。手术过程很顺利,微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了有效充分栓塞,避免了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的风险。后续经过引流和药物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孙伟军叮嘱他3个月后复查。

孙伟军提醒,一般像有较多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需要做相应的筛查,可以发现他们有没有动脉瘤,也可以检查他们整个血管的情况,看看是否存在血管狭窄等情况。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也会建议做脑血管相关的检查。

“如果发现动脉瘤,将结合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综合评估。对破裂风险较大的动脉瘤需要积极干预,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随着技术材料的进步而快速发展,适合于大部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且具有安全、手术时间短、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缺点是复发率相对较高、花费高,并且部分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孙伟军介绍,而开颅手术是利用脑组织之间的自然间隙分离脑组织,暴露动脉瘤,用一种特制的夹子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当然,治疗方式的最终临床决策需要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病人的年龄、病人的全身情况和状态,以及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2.颈部

颈部血管常见疾病包括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颈动脉瘤、血管炎等,其中,由颈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或者闭塞较为多见。

【颈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

颈动脉硬化的症状主要取决于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根据是否产生相关的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

有症状性: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表现为一过性单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小时内完全恢复;2.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严重者可出现昏迷。

无症状性:许多颈动脉硬化性疾病患者临床上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头晕、头痛、晕厥等。

易发人群 高龄、“三高”人群、抽烟人群、喝酒人群、肥胖人群等。

筛查手段 最简单的方法是做颈动脉B超,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再加做锁骨下动脉B超。

病例

饮料、水果不离手特别喜欢抽烟

29岁小伙突发脑梗 半边身体偏瘫

“导致脑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颈动脉管腔狭窄后,血管通过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脑部缺血,从而引发脑梗;另一种情况是斑块破裂脱落或原位形成的血栓脱落,随着血流进入脑部,造成颅内血管堵塞,出现脑梗。”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郭舜源主任医师提到,近些年来,因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的患者,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我有一位病人,姓高,小伙子才29岁。”郭舜源对小高印象很深,毕业后一直没找工作,整天坐在电脑前打游戏,除了上厕所和睡觉,几乎坐着不动。

“父母说,他电脑桌旁边常备一箱饮料和一箱水果,饮食非常不规律,体重200多斤,还非常喜欢抽烟。”说起抽烟,郭舜源摇摇头,“就连后来在病房里也忍不住要抽。”

在去医院的前几天,小高其实已经感觉到左侧肢体有些麻木、无力,当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后来躺在床上,左半边身体都快动不了了才发现问题。

“一般来说,出现脑梗死,经评估没有禁忌证首先溶栓治疗,如果溶栓失败再进行取栓。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取栓一般来说是6小时内。像这个病人的情况,虽然具体发病时间没法判定,但肯定早就错过了黄金时间,溶栓没有意义,因此收治入院后主要进行药物治疗。”

好在小高年轻,其他基础情况相对较好,梗死部位不在“要命”的核心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尽管行动上不灵活,生活也算能够自理。

“这么年轻怎么会脑梗?当然有一部分病人存在遗传性的因素,但我们接诊的年轻脑梗病人大多数偏胖,很多人从小就是‘小胖墩’,别看年纪轻,不良的生活习惯已经持续了二三十年,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觑。”

“在筛查方面,最简单的方法是做颈动脉B超,有一部分常规体检也会包含这个项目。但我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再加上锁骨下动脉B超。”

郭舜源表示,一般情况下,锁骨下动脉的老化比颈动脉更早,有一部分病人也许颈动脉B超的结果正常,但锁骨下动脉已经开始出现问题。“锁骨下动脉支配分支椎动脉,分支椎动脉是支配后循环的,一旦后循环发生梗死,问题往往更加严重。前循环梗死多表现为肢体、语言、感觉等障碍,而后循环梗死就等于脑干堵塞,极易造成昏迷,甚至死亡。”

3.胸部

【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心脏血管出现硬化、狭窄、栓塞等问题,导致心脏血供不足的一种疾病,是心血管内科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症状

典型症状:心绞痛,表现为活动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出汗等。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牙疼、下颌痛、咽部痛、颈部疼痛、上腹部疼痛、下腹部疼痛。

易发人群 老年人、吸烟人群、“三高”人群、有冠心病家族史人群等。

筛查手段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冠状动脉CTA、冠脉造影等。其中,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病例

因琐事和邻居争吵

三十出头男子心梗发作差点丢命

马先生三十出头被确诊高血压,由于没有任何不适,自恃年轻的他根本不重视,不肯吃降压药。

之后的10多年里,马先生每次体检都被告知应该服药控制血压,但他始终不听劝。最近两年,他爬楼或运动后偶有胸闷、胸痛的不适,稍事休息后症状又缓解了,仍然没放在心上。不久前,他因琐事和邻居发生争吵,当时情绪非常激动,用尽力气扯着嗓子。突然,他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疼痛,全身大汗淋漓,倒在了地上。周围邻居见状赶紧打了120,把他送进了浙江省人民医院。

急诊室内,马先生血压高达190/100mmHg,冠脉造影显示,他的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形成的急性血栓堵塞了冠脉,导致了心梗。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主任医师团队争分夺秒为他做了冠脉支架介入手术,打通堵塞的冠脉。

术后,康复出院的马先生再不敢任意妄为,开始遵医嘱规律服药。

“这位患者从高血压到心梗,其源头就在于高血压未得到规范控制,常年累月导致了血管病变。”王利宏强调,降压药并不是毒品具有成瘾性,不能停药,因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不能断根,需要长期服降压药来保证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才能避免一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主动脉夹层】

在心血管疾病中,除了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也是出了名的“冷面杀手”。

症状

典型症状:突发性剧烈胸痛,连带着后背、腰腹部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休克。

不典型症状:头晕、头痛、肢体感觉障碍、胸闷、气促等。

易发人群 高血压患者及以“马凡综合征”(注:肢体细长症)为主的先天性血管病变患者,是发生主动脉夹层的两大高危人群。

筛查手段 心脏彩超或胸部CT可进行初筛,如果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再做CTA(CT血管成像)。

病例

主动脉夹层死亡率以小时计算 半个月前患者就开始增加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非常凶险的心血管急症,死亡率以小时计算。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48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崔勇主任医师说道。

“主动脉是最大的动脉,身体各部位都离不开血供,问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撕裂、剥离的位置与范围,是真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主动脉夹层分A型和B型,A型最为凶险,发生在升主动脉,靠近心脏,必须争分夺秒手术,而B型相对好一些,离心脏较远,一般情况下可以先保守治疗。”

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主动脉夹层也不例外,“从大半个月前开始,我们接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开始有增加的趋势,每周都能接诊到这类患者。”崔勇说。

潘先生40岁,是个“大块头”,1米7多,体重200斤。两周前,他和朋友聚会,饭局开始不久便觉得有点头晕、胸闷,可一群人好久不见,他舍不得提早离席,坚持到散场,回到家赶紧睡下。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潘先生的症状仍未缓解,家人看他脸色不好,赶紧送他去浙江省人民医院。

医生接诊后,结合检查及各项结果,考虑是A型主动脉夹层,立即请崔勇主任前来会诊——“赶紧手术!”

手术持续了4个多小时,术中,崔勇为潘先生进行了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置换。“经过推算,患者从发病到就诊大约已经过了15个小时,也算是幸运,如果再拖延一段时间,很可能就救不过来了。”

“这位患者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这一次发病,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崔勇说,主动脉夹层主要有两大高危因素,一是高血压,二是“马凡综合征”、各种原因的主动脉瘤等血管本身存在的问题。“我们接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不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基本都存在超重、肥胖、高血压等问题,有些人是知道自己高血压却不当一回事,有些人压根都不知道。”

4.腹部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是人体的主要血管之一,是连接心脏和腹部的重要血管。腹主动脉瘤是常见的腹主动脉病变。

症状

半数以上患者早期无不适。

随着瘤体增大、压迫,可能出现腹痛、腹胀、便秘、尿频等症状。

急性破裂会引起腰背部剧烈疼痛甚至休克。

瘤体内的血栓脱落可导致内脏、肢体动脉栓塞。

易发人群 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抽烟人群、肥胖人群、“三高”人群等。

筛查手段 腹部X线、腹部B超、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病例

男子突发肚子痛 原来是引爆了腹部的“不定时炸弹”

蒋劲松教授曾接诊过一位52岁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十多年高血压,从来不吃降压药,直到有一天突发肚子痛,没多久人就神志淡漠,血压直线往下掉。

所幸,当时这位患者刚好在省人民医院治疗其他疾病,医生发现他不对劲后,赶紧请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明确是腹主动脉瘤破裂,蒋劲松教授团队紧急手术抢救,植入支架,堵住血管破口。之后,患者血压迅速恢复,转危为安。

为什么没有任何预兆,腹主动脉瘤就破裂了?

蒋劲松教授表示,腹主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作用下像气球一样吹起来,圆鼓鼓的。一旦血压过高,已经扩张到极限的腹主动脉会破裂,大量的血液像洪水决堤一样从血管内涌出,导致他在瞬间就失血休克了。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瘤急性破裂的死亡率极高,超过50%。

“动脉粥样硬化是腹主动脉瘤常见病因,其他原因还有损伤、感染、先天病变等。近年来,腹主动脉瘤的中年患者越来越多,这可能与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相关。”

蒋劲松教授提到,从预防角度,建议戒烟,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适当户外运动,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

5.下肢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的动静脉血管相关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分四期。

第一期:轻微临床表现期。大部分患者刚患病时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局部轻微麻木、远端发凉、走路腿疲劳等症状,但往往不够重视。

第二期:间歇性跛行期。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乏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但再次行走时可出现上述症状。

第三期:静息痛期。这个阶段,患肢会在静止状态下出现疼痛,且经休息不能缓解,夜间疼痛更加明显。患者还常常出现脚冷的症状,泡脚也暖不起来。出现静息痛,意味着下肢缺血情况已比较严重,需要马上至专科处理。

第四期:坏疽期。这个阶段,患者下肢往往缺血严重,会出现局部皮肤坏死、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足趾的坏死,甚至需要截趾。

易发人群 60岁以上人群、吸烟人群、“三高”人群。

筛查手段 四肢测压结合下肢动脉B超,是最简单便捷又经济实惠的筛查方法。

此外,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过足背动脉触摸来自查,如果脉搏跳动是强有力且规律的,相对来说血管是通畅的。如果已经出现了间歇性跛行,尽早来专科做检查,进行四肢测压(上下肢血压)。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如果出现下肢血液低于上肢血压,提示异常,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所在。此外,还可以通过ABI指数(踝肱指数,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来判断腿部是否存在供血异常。

病例

10月份接诊80多例 70岁大伯不幸截掉三个脚趾

每年秋风起,气温降,下肢动脉闭塞症就“冒头”了。10月份,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病房收治80多个下肢动脉闭塞患者,有人不幸截掉了脚趾。

70岁的李伯有“三高”,前段时间降温,他突然开始发烧,吃饭没胃口,精神头很差,特别是左脚,又红又肿。家人带他去附近医院就诊,超声检查显示,李伯左脚的血管堵塞,膝盖以下探查不到血流信号。“你这搞不好得截肢了……”当地医生说。

家人接受不了,多方打听后,推着李伯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教授诊间。“蒋医生,我爸的腿保不保得住啊?”李伯女儿一脸焦虑。

蒋教授细细一看,李伯左脚严重红肿,有脓水不断渗出来,散发着难闻的腐臭味。“这个情况已经到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坏疽期,要赶紧治疗。”

李伯一入院就给了医护团队一个下马威——白细胞20000多,这意味着他体内存在严重感染。

蒋劲松教授团队随即为李伯开展清创引流、消炎治疗,慢慢地,李伯烧退了,待全身情况好转后,为他施行手术,腿是保住了,但遗憾的是,他的第三、第四、第五脚趾保不住了。

蒋劲松教授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能老百姓比较陌生,像心梗、脑梗大家都知道,心脏的血管堵塞了叫心肌梗死,脑子里面的血管堵塞了叫脑梗死,那么脚上的血管堵塞,也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很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或许会问,为什么夏天好好的,冬天就突然加重了?

蒋劲松教授表示,气温突然下降,血管骤然收缩,但血管里的斑块体积不会缩小,这个时候就容易堵塞血管管腔,导致狭窄甚至堵塞,引起腿上寒冷、疼痛、麻木、溃烂、足趾发黑坏疽等不良后果。

蒋劲松教授提醒,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高发人群,如果出现腿脚麻木、走路沉重、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要尽早排查,如果到了静息痛期,治疗就比较麻烦了。此外,冬季好泡脚的人也要注意,如果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建议不要泡脚,会加重腿部代谢,引发不适。

【下肢静脉曲张】

症状

“蚯蚓腿”,是下肢静脉曲张最直观的表现。发病早期,大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早期可出现双腿酸胀的不适感。

部分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会表现出静脉曲张的四大并发症:瘙痒引起的皮炎、皮肤溃疡、出血、血栓,要引起足够重视。

易发人群 久站族、经常负重干活人群、有家族史人群、肥胖者、孕妇等都是好发人群。

筛查手段 最简单的筛查方式:肉眼观察。如腿上有明显的紫色血丝,出现青筋(“蚯蚓腿”),及时去专科排查。

此外,也可通过下肢静脉B超,观察下肢静脉内血流情况,精准明确静脉瓣膜是否有破坏、反流,从而评估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和程度。

病例

下肢皮肤瘙痒,不一定是皮肤问题 也有可能是下肢静脉曲张所致

30岁的钱女士是柜台营业员,工作时需要久站,每天结束工作后,她总感觉腿酸腿胀。听说泡脚可以舒缓不适,她开始每晚泡脚。

最近,泡完脚后,她的小腿皮肤开始出现莫名瘙痒,由于不停挠抓,腿部出现了大面积红肿。到后来,腿部开始色素沉着、脱屑。

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蒋劲松教授接诊了钱女士。经过检查,她被诊断为下肢静脉曲张,这也是她出现腿部瘙痒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静脉曲张会导致皮肤瘙痒?蒋劲松教授解释,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破坏,血液倒流所致。静脉血长期倒流产生的高压,使得红细胞和代谢产物外渗到真皮组织间隙,造成继发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瘙痒。这种现象也称为静脉淤积性皮炎。当发生静脉淤积性皮炎时,患者静脉曲张的皮肤会出现红斑、脱屑、瘙痒,皮肤颜色加深,如果皮肤破损,可能会出现难以愈合的溃疡形成。

来源:湖南日报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