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从“舌尖”到“心间” 托举幸福晚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3:08 2

摘要:中午11点半,家住解放社区的熊飞老人准时走向社区老年食堂。自从社区老年食堂投入运营,这位独居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曾经“买菜不便、做饭困难”的窘境彻底改变,从家步行5分钟就能享用三菜一 汤。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特约记者 刘秋娥

在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一场温暖人心的“银发餐桌变革”正悄然改变着老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通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社交学堂”的创新模式,这里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的民生痛点,更搭建起新时代养老服务的暖心桥梁。

荆州市荆州区幸福食堂案例入选湖北省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典型案例,“荆州区中心城区老年幸福食堂运营建设”入选民政部示范案例。

社区老年食堂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实现了质优价惠

中午11点半,家住解放社区的熊飞老人准时走向社区老年食堂。自从社区老年食堂投入运营,这位独居老人的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曾经“买菜不便、做饭困难”的窘境彻底改变,从家步行5分钟就能享用三菜一 汤。

熊飞老人是社区助餐服务的首批受益者。“过去自己做饭真是力不从心。”熊飞指着食堂公示栏上的每周菜谱感慨,“现在每顿都能吃到现成的热乎饭,红烧肉软烂入味,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三成。”食堂内的“湖北养老服务平台”显示,荆州区已形成覆盖25个社区的“15分钟助餐服务圈”,累计提供助餐服务4.4万人次,其中解放社区线上订餐达9721人次。

荆州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在荆州区,像熊飞这样注册“银发就餐卡”的老年人已超3万。各社区食堂因地制宜推出特色服务清单:解放社区主打楚菜家常风味,安心社区开发低糖养生套餐,河套社区推出时令野菜系列……各食堂严格执行“两周一更新”的菜谱轮换制,并由持证健康管理师进行营养配比。

“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模式,我们实现了质优价惠。”解放社区老年食堂运营负责人许刘翔介绍,配合市场监管部门“明厨亮灶”工程,确保餐品价格较市场价低40%—60%,每天凌晨3点新鲜蔬菜直接进厨房。目前,原价28元的套餐,60岁以上老人只需花12元。

荆州区文庙社区开展“送餐+送医”上门服务。

医养融合支起“健康餐桌”

荆州区东门社区老年食堂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当日特供的“慢病管理套餐”。这个由荆州区卫健局联合荆州中心医院共建的“医养结合示范点”,正通过“营养干预+健康管理”的创新模式,为老年群体筑起“舌尖上的健康防线”。

正在就餐的乔奶奶是社区慢性病管理项目的受益者。她笑眯眯地说道,食堂推出的“个性化膳食方案”针对糖尿病、痛风等8类常见老年病,所有菜品均标注营养成分表,并配有可追溯的二维码。

这套科学膳食体系的背后,是跨部门协作的“健康守门人”团队。由三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领衔,联合中医药研究所、疾控中心专家组成的专班,历时半年研发符合《国民营养计划》的膳食方案。创新推出的“三色营养管理体系”中,红色标识的是高蛋白餐、黄色代表高纤维餐、蓝色对应微量元素强化餐,同时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与节气食疗服务。

“我们建立了‘一人一档’健康数据库。”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介绍,通过对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老人们制定膳食计划。食堂还设立“健康加油站”,每周三由注册营养师坐诊,为社区老人们提供餐食搭配指导。数据显示,试点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控制率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

这种“食养医防”新模式引发连锁效应。邻近的玄妙观社区将卫校食堂嵌入老年食堂,实现“健康咨询—膳食指导—慢病管理”服务闭环;西城街道推出“送餐+送医”双入户服务,让失能老人同步享受营养餐和上门巡诊。

智慧助餐,“15分钟响应、30分钟送达”

在荆州区民主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年过七旬的李爷爷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湖北养老”平台点餐。随着手指轻触屏幕,三菜一汤的个性化套餐即刻生成,系统同步推送营养摄入分析报告。“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吃上热乎饭,送餐上门从不超过30分钟。”老人展示的订单记录显示,荆州区“15分钟响应、30分钟送达”服务已覆盖辖区内所有社区。

这个集智能点餐、健康管理、紧急呼叫于一体的智慧助餐系统,是荆州区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的重点项目。政府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联合科技企业开发的平台不仅实现与医疗机构健康档案数据互通,还创新推出“银龄模式”——字体放大3倍、操作步骤简化为5步等。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荆州区除了构建起“专业机构+社区网络+志愿服务”三级配送体系外,还组建了“银发骑士团”,这些平均年龄65岁的志愿者,每天骑着贴有“爱心送餐”标识的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他们不仅是送餐员,更是“社区情报员”,一旦发现独居老人异常,会立即联系社区网格员。

“我们建立了服务对象动态评估机制。”荆州区民政局局长孟华介绍,依托湖北养老服务平台(荆州区平台),已为6.7万名老人建立电子服务档案,根据自理能力分级提供堂食、送餐、代购等差异化服务。系统数据显示,荆州区全区助餐服务满意率达94.5%,日均处理订单超240单,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47%。

荆州区梅村社区食堂,老年居民正在用餐。

创建“食堂+学堂”服务模式

走进梅村社区幸福食堂,“老年学堂”的书法课正进行到精彩处,十几名银发学员挥毫泼墨;“邻里会客厅”里,几位老人围着智能终端学习手机摄影;飘香的面点窗口前,居民们有序排队选购刚出锅的荠菜鲜肉包……这个集膳食供给、文化娱乐、代际互动于一体的复合型养老空间,成为基层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典型写照。

“现在每天来食堂就像上班打卡。”68岁的刘老师笑着说。荆州区各社区老年食堂纷纷推出主题日活动:周一“戏曲角”,周二“手工课”,周三“健康讲座”,周四“生日会”,周五“自由沙龙”。这种模式推广以来,社区老年人日均社交时长增加2.3小时,孤独感随之下降。

借着毗邻长江大学的区位优势,梅村社区老年食堂催生出独特的“代际共融”场景——推出“一老一小”套餐。58岁的王阿姨带着孙子来用餐:“这里的儿童套餐有卡通造型的蒸蛋和胡萝卜饼干,孙子每次都吃得精光。我们老年人的套餐少油少盐,这个香菇滑鸡用的是鸡腿肉,嫩得很。”食堂还设置了“共享图书角”,老人们餐后可借阅书籍或教孩子们画画。

在四机社区,飘香的面点窗口已成文化地标。由北方籍老师傅制作的面点花卷,自推出后就稳坐销量榜首,蓬松的面团裹着椒盐葱花,咬一口咸香四溢。现在每天 500 多个的产量,让后厨的蒸锅忙得停不下来。

“我们正在构建‘食养+文养’的新型养老生态。”荆州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杨迁元表示,通过引入21个专业社会组织,创建“食堂+学堂”服务模式,已培育老年兴趣社团4个,年开展文化活动达到49场。

科技赋能“智慧助餐”

“叮!”荆州区湖北养老服务平台大屏突然弹出红色提醒,值班员小陈猛地坐直:“张主任快看!社区食堂订单量破4万单了!”“这还不是最绝的。”张主任指着滚动数据,“全区25个助餐点累计服务4.3万人次,满意度稳定在98%以上,兄弟县市下午就要来取经呢。”

进入智能点餐平台,在操作指南上一键开启“饭来张口”模式。打开专属小程序,服务商们仿佛收到“组队开黑”邀请,纷纷注册账号。现在社区食堂不仅能线下堂食,还支持在线点餐、支付、评价“三连击”。客服小刘介绍:“现在年轻人把给父母点餐当日常任务了,子女再也不用担心父母吃冷饭。”

“这组菜品图必须重拍!”食堂的小林师傅指着屏幕,“张爷爷建议把红烧肉拍得油亮些,要拍成‘让人看了流口水的那种’。”

在菜单设计上,平台深知老年人视觉系属性,把菜单设计得尽可能精致。平台系统还会自动推荐选出“距离最近+价格最优”的食堂组合,让助餐服务时刻精准匹配给有需要的老年人。大数据更像贴心小秘书,精准分析每位老人的口味偏好,连喜欢咸还是甜都摸得门清。

在宣传推广上,线上线下联动。社区老年食堂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通过短视频、朋友圈的传播,让更多老人和其子女知晓。

这一让银发群体“一码畅享”智慧生活的创新实践,正在重塑居家养老的服务范式。智能时代,老人们也正用二维码“解锁”着属于他们的“数字晚年”。

既破解了普惠助餐的可持续难题,又开辟了基层治理新路径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社区居家养老创新案例集》中,“荆州模式”作为中部地区唯一入选案例,吸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考察团前来,连日本养老专家都来考察。在湖北省内,3个县市复制了“荆州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有的推出“食堂积分制”,有的开发“适老化餐盒”,还有的将食堂与社区医院无缝对接。

荆州区委书记万玲玲介绍,“荆州区经验”的成功,背后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核心在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共生机制。更重要的是,它抓住了老年人的核心需求——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尊严、吃出快乐。荆州区用一勺一碗的温度,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养老服务。既破解了普惠助餐的可持续难题,又开辟了基层治理新路径”。

随着《湖北省老年人助餐服务实施办法》出台,这场始于社区食堂的创新实践,正成为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注脚。当热气腾腾的餐食准时送达1.34万名高龄老人家中,当25个“食堂+学堂”既让老年吃得好,也让老年人精神生活变得丰富,荆州区用“一餐饭”的温度,诠释着“积极老龄化”的深刻内涵。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来源:Haha美食体验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