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更是频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大打 “台湾牌”,不仅对台军售,还派遣官员窜访台湾,严重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当前,台湾海峡的局势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民进党当局在 “台独”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与外部势力勾连,试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美国更是频繁在台湾问题上挑衅,大打 “台湾牌”,不仅对台军售,还派遣官员窜访台湾,严重破坏了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
两年前,台湾前新党主席郁慕明曾就两岸关系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说“中国解放台湾不要太书生气,多学学毛主席的霸气”,这话听着简单,细品起来却味道十足。
一个在台湾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政客,为啥要拿毛主席当年的做派来点评现在的对台政策?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玄机?
郁慕明1940年7月19日出生在上海,在家里排行老幺,他上面有12个姐姐、4个哥哥,家里条件不错,是上海药商世家。
1948年,父亲郁元英带着年仅8岁的郁慕明去台湾参加国货博览会,谁知,等他们在台湾忙完展会的事,国共内战形势突变,蒋介石政权开始往台湾撤退,郁慕明和父亲回不来,只得就此在台湾定居了下来,从此,与大陆一别就是42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重返大陆故土。
由于家族的医学背景,在台湾,郁慕明上的是台湾的军方医学院,1958年进入台湾"国防医学院"的药学系,后来又转到基础医学。
1969年,他拿到了台湾"国防医学院"的硕士学位。1971年,他还作为公费留学生去美国进修,回来后在"国防医学院"当教授。
有意思的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还参加了"保钓运动",从这个事件上,就已经能看出他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关注了。
1981年,郁慕明开始从政,结果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后来还连续三次当选"立委"。
"我是上海人,骨子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个身份认同,塑造了郁慕明独特的政治立场。
在台湾政坛,他的态度可是出了名的明确——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动两岸统一。
1990年,他因为看不惯李登辉搞"台独"那一套,和赵少康、王建煊等人成立了"新国民党连线"。
1992年,他在国民党大会上公开"炮轰"李登辉和他的团队,坚决反对"直选总统",结果被李登辉猛烈打压。
1993年,他干脆离开国民党,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成立了新党。
从2003年到2020年,郁慕明连续担任了九届新党主席,带领这个被称为"小蓝"的政党一直坚守统一立场,他在脸书上曾尖锐地评价台湾民主政治"民主变民粹、人权变特权、反共变反华",认为台湾移植西方民主是"全面失败"。
虽然新党在台湾选举中势单力薄,但作为一支坚定的"统派"力量,始终在台湾政治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郁慕明多次率团访问大陆,与大陆高层会面。
2016年,他甚至在出席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时起立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岛内引发不小争议。
他曾直言:"只有国家统一我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020年,他虽然从新党主席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仍继续担任荣誉主席,继续为两岸统一发声。
2023年,郁慕明在一段视频中透露,他认为现在大陆处理台湾问题太过谨慎,虽然想把风险降到最低,但这种"纸上谈兵"的态度不够果断,于是,他建议“解放台湾不要太"书生气",要学学毛主席的霸气。
那么,毛主席当年是怎么对待台湾问题的呢?
新中国刚成立时,毛主席就把解放台湾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是中共首次正式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当时的态度很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必须回归祖国。
毛主席对解放台湾特别重视。
1949年6月,他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专门研究夺取台湾问题。7月,他让刘少奇访苏时向苏联递交报告,明确表示"中共中央决定至迟在1950年解放台湾、海南和新疆"。
这绝不是随便说说,毛主席是真打算动手了。
为了解放台湾,毛主席做了很充分的军事准备。
他非常关注海军和空军的建设,因为渡海作战需要制空权和制海权。1949年10月,他对海军首任司令员萧劲光说:"我们要解放台湾,就要有海军。海军一定要搞,没有海军不行。"同时,他还指示加紧组建空军,向苏联购买战机,训练飞行员。
毛主席还特别重视渡海作战经验的总结。
1949年10月,解放军在进攻金门时遭遇挫折,他立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渡海作战的几条原则: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不能麻痹轻敌;二是兵力配备上,渡海作战总兵力要等于或超过敌军守岛总兵力;三是对渡海攻击有具体要求,如第一梯队要占敌军守岛总兵力的一半左右等。
毛主席对解放台湾的策略是有计划的。
他提出了"先剪除外围屏障,最后解放台湾"的逐岛攻击方针。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舟山群岛、金门、万山群岛和海南岛形成了防卫台湾的外围屏障,毛主席决定先扫清这些障碍。
在他的指挥下,解放军相继攻克了海南岛、万山群岛和舟山群岛,为最终解放台湾做准备。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了解放军渡海作战的计划。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不得不调整策略。
8月,他在起草的指示中说:"台湾决定1951年不打,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
9月,他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写信说:"以后请注意,只说要打台湾、西藏,不说任何时间。"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毛主席对台政策也逐渐调整。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开始探索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1956年,他委托章士钊向蒋介石转达了和平统一的方案,即著名的"一纲四目":
"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包括:除外交统一于中央外,台湾的人事安排和军政大权由蒋介石管理;如果台湾经济建设资金不足,中央政府可以拨款补助;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尊重台湾方面的意见;国共双方保证不破坏对方,为两党合作创造条件
1958年,毛主席决策和指挥了"金门炮战"。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军事行动。当时美国想逼蒋介石从金门、马祖撤军,实现"划峡而治"的阴谋,分裂中国。毛主席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点,决定炮击金门,表明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态度。
在炮战中,毛主席展现了高超的军事智慧。
‘’他提出了"双日不打单日打"的战术,既保持军事压力,又避免局势失控。
10月,他致信周恩来等人说:"应将逢双日不打的地方加以推广,就是说逢双日一律不打炮,使蒋军可以出来活动,晒晒太阳,以利持久。只在单日略微打一点炮。"
这种策略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又避免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
到了60年代,毛主席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有了更明确的估计。
1960年,他在会议上说:"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逐步创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周总理也说过,对台工作急是无用的,今后可能会拖下去,"我们只要播好种,把路开对了就行"。
由此我们看出毛主席处理台湾问题有几个特点:态度特别坚定,从来不含糊;策略又很灵活,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但不蛮干;眼光长远,不急于求成。
他这套思路和做法,正是郁慕明非常赞赏的。
那么问题来了:郁慕明为啥在当下这个节点提出"学习毛主席的霸气"?这番言论背后有啥深意?
放在今天的台海局势下看,这番话绝不是随口一说。
一方面,这或许是对当前大陆对台政策的一种委婉批评。在郁慕明看来,现在的对台工作过于温和,缺乏当年毛主席时代那种雷厉风行的气势。
就像温水煮青蛙,太温和反而让"台独"势力有了生存空间,甚至壮大起来。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对台湾岛内"独派"势力的一种警示。郁慕明似乎想提醒那些推动"台独"的政治势力:别以为大陆会一直忍让下去,学学毛主席当年的态度,你们就知道"台独"是没有出路的。
往大了说,这话还可能是针对美国等外部势力的。
郁慕明想提醒那些想要"以台制华"的国家:别低估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毛主席当年的强硬态度随时可能再现。
当然,郁慕明作为台湾政界的"统派"代表,他的话也可能是为了在岛内凝聚"统派"的力量,给那些支持统一的人士打气,增强他们的信心。
说实话,把当前大陆的对台政策简单地贴上"书生气"的标签,未免有些片面。
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的对台政策确实从"解放台湾"转向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和底线。
在强调和平统一的同时,大陆也明确表示"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特别是针对"台独"分裂活动。
近年来,随着台海局势的变化,大陆对台工作的力度和广度都在加大。
从经济融合、文化交流,到军事演习、外交围堵,可谓多管齐下。
特别是在军事上,从环台军演到常态化绕台,都展现出了与不同于以往的力度。
这种"软硬兼施"的政策模式,其实与毛主席当年的战略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说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现在的对台工作,似乎也在遵循着这样的辩证法。
再说了,解决台湾问题是关乎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讲究的是"谋定而后动",不是简单的"硬气"就能解决的。
眼下全球局势复杂多变,中美博弈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台工作自然要更加审慎。
这不是"书生气",而是大国智慧的体现。
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战略耐心。
毛主席当年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说"解放台湾的任务可以留交下一代"。
今天的中国领导人同样强调"时与势在中国一边",体现了类似的战略思维。
而且,统一的过程需要综合施策。
毛主席时代的对台工作既有军事准备,也有政治宣传,还有国际交往。
今天的对台工作同样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
这不是简单的"硬"与"软"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各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最根本的是,解决台湾问题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
毛主席当年就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今天中国政府同样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不容外人干涉"。
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毛主席时代还是今天,中国的立场都是一以贯之的。
但郁慕明的话,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
在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不能忘记毛主席那种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我们既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动摇信心,也不能因为急于求成而冒进冒险。
这种提醒,在当前台海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确实有其现实意义。
最终,台湾问题的解决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不管是"霸气"还是"书生气",最关键的是能够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过程的曲折与方法的差异都是次要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若愚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