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田里的追光者-马俊峰:用一支铅笔丈量中国玉米育种新高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8:43 2

摘要:“这个材料再有五天左右就能抽雄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传来一声略带沙哑的嗓音。循声望去,只见绿油油的玉米叶间,一个若隐若现的蓝色身影正俯身查看玉米长势。海南三十多度的高温下,南繁基地的玉米地如同蒸笼,那身影头戴老旧遮阳帽,身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细看

“这个材料再有五天左右就能抽雄了......”,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传来一声略带沙哑的嗓音。循声望去,只见绿油油的玉米叶间,一个若隐若现的蓝色身影正俯身查看玉米长势。海南三十多度的高温下,南繁基地的玉米地如同蒸笼,那身影头戴老旧遮阳帽,身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细看,这工作服宛如移动的 “育种百宝箱”:左侧大兜露出几本卷边计划书,右侧大兜藏着红白授粉袋,胸前扣子还固定着短铅笔。

他时而翻开叶片查看,时而取下铅笔记录,对滑落脸颊的汗水浑然不觉。这个忘我工作的身影,正是新乡市农科院的玉米育种专家马俊峰。

儿时记忆:根植于心的农业情愫

1985年,马俊峰出生在郸城的一个普通农家。天未亮透,爷爷扛着锄头出门的身影在窗户上投下长长的剪影,父母弯腰耕作的背影与地平线构成永恒的画面。“想脱离农业,以后长大不种地,就好好学习。”爷爷的话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埋下了特殊的注解——不是逃离土地,而是用知识改变土地。“用农业知识来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农村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用农业知识来提高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

2003年,18岁的马俊峰背着行囊走进河南农业大学的校门,一头扎进农学专业,本科后又攻读硕士。2010 年,他来到新乡市农科院投身玉米育种,一干就是 15 年。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陆续育成了“新单 38”、“新单 61”、“新单 58”等 8 个玉米新品种。这些品种凭借其优良的特性,为河南粮食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行遗珠:老黄玉米的奇迹再现

2021年,全国第三次种质资源普查时,马俊峰听说辉县太行山深处的古村落里可能有古老的玉米品种,便与同事组建了一支“青年登山队”,钻进太行山。“现在的种质资源很难找到,需要到山上,比较偏僻的地方才有这种古老的地方品种”马俊峰回忆道。

但进山的路并不顺利。山路被洪水冲坏了,车子频繁抛锚,最终只能背着采集工具徒步,抵达古村落时已是午后两点。

“听说有户人家种着老黄玉米,种了上百年!”顾不上饥肠辘辘,他们直奔农户家中。当金灿灿的玉米穗映入眼帘,马俊峰的眼睛亮了——果穗粗大,籽粒饱满,正是他们寻找的“龙水梯老黄玉米”,一个耐旱、耐贫瘠、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很高的古老品种。

对于马俊峰来说,老黄玉米的发现不仅是一个新的种质资源的获取,更是一个改良现有育种材料、提高玉米品质的契机。“生产上的品种普遍存在着品种同质化,还有遗传基础狭窄这些问题”马俊峰语气凝重,“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新病害,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而“老黄玉米”经过500年的本土驯化,拥有独特的抗逆基因,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钥匙。更关键的是,它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玉米蛋白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替代大约800万吨大豆的蛋白量。”马俊峰算了一笔账,如果利用其培育出高蛋白玉米,可减少大豆进口依赖,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如今,这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老黄玉米,已在新乡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生根发芽。马俊峰巧妙地利用“龙水梯老黄玉米”这一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对现有的骨干系进行改良。目前,已成功创建了 67 个群体。他的努力,如同在农业科研的土壤中播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正等待着在未来的田野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情系两端:育种路上的艰难权衡

育种人的一年,是被季节追赶着跑的一年——春天在试验田播种,夏天顶着烈日授粉,冬天又要奔赴海南加代繁育。“最热的时候,我们在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一天得换好几身。”马俊峰笑着说,“最凉快的地方一个是厨房门口,二是玉米地头”,他的语气轻松,可那双粗糙的手上,晒斑和茧子无声诉说着这份工作的重量。

然而,这些外在的艰辛马俊峰觉得不算啥,最让他难受的是对家人的亏欠。2019年冬天,玉米正值授粉关键期。一天夜里,电话突然响起——孩子突发高烧住院了。“非常非常揪心,看小孩当时抬不起来头,特别难受,心都快碎了。”他的声音低了下来,但海南这边几百份材料等着授粉,错过这段时间,大家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既然选择了育种工作,肯定还是将工作放到第一位,对家庭这种亏欠,也转化为我平时工作的动力,在地里边多下功夫,争取有更多的成果出来,不管是对自己,对家庭,也对社会有个交代”。说到这里,他的手不自觉地伸向胸前,紧紧地攥着那支总是挂在胸前的铅笔,仿佛在攥着那份对育种工作的热忱与决心。

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育种人永远在寻找平衡。他们错过孩子的家长会,却守护着千万农户的丰收;他们欠家人一顿团圆饭,却给土地交上了最饱满的答卷。

这或许就是中国农业科研人的浪漫——把对家的思念,种进每一粒种子;让那些说不出口的爱,在金色的秋天里,生根发芽。

田间哲学:育种路上的精神坚守

“育种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面对这个问题,马俊峰思考片刻回答:“多下地、有情怀、敢创新。”这位80后育种人的答案朴实得就像他每天打交道的玉米穗。

育种不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他常说“只要多下地,才知道自己的材料长什么样子,生产上需要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手里的这个材料是否符合生产需要”。十五年来,从“新单38”到“新单98”,这些品种编号,见证着一个农家子弟的坚守。

“做农业没有情怀的话,是做不下去的”。正是这份情怀,让他在海南育种时忍着对生病孩子的牵挂,在太行山上饿着肚子寻找濒危的地方品种。正是这种坚守,让传统种质资源得以延续,为现代育种注入新活力。

创新精神是育种工作的第三个支点。“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探索精神。”马俊峰带领团队用“老黄玉米”改良现有品种,正是这种创新实践的生动写照。在他看来,每一次突破都始于对常规的突破。

面对年轻同事,马俊峰总是充满期待。这位80后育种人深知,农业是永不过时的朝阳产业,需要更多年轻人接力传承。“育种事业既高尚又有前景,值得年轻人投身其中。”

夕阳西下,试验田里的玉米苗正在抽穗。马俊峰的工作服口袋里,那支别着的铅笔又短了一截——就像他这些年在田间走过的路,一寸寸丈量着大地,一笔笔记录着成长。

育种是场接力赛,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中国育种人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智慧浇灌希望,用坚守传承梦想。正如那株来自太行山的老黄玉米,历经风雨却愈发茁壮,中国农业育种人的精神,也必将在代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农资宝典优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