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健康内科南医生
编辑 | 健康内科南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咳了三个月,拍片没事,吃药没用,我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作为一名老中医门诊常年接诊患者,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句。你可能想不到,明明没有感冒、肺也没炎症,咳嗽却能把人折磨得睡不好觉、工作没精神、说多两句就哑。更让人抓狂的是,西药吃了一堆,止咳糖浆喝成了水,还是不见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大量研究早就告诉我们:慢性咳嗽(咳嗽持续超过8周)在中国的患病率高达7%-38%,其中绝大多数都不是肺出问题,而是“被忽略”的“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在捣乱——西医难缠,但中医,早就有对策。
咳嗽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反应——气道遇到刺激物,比如灰尘、过敏原、胃酸反流,或者是粘稠痰液,身体就会用咳嗽来“清扫战场”。
问题是,当咳嗽持续太久,就成了病。特别是那种干咳、夜咳、反复咳、无痰咳,拍片查不出啥,抗生素根本没用,很多人一咳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类“找不到原因的咳嗽”,在医学上被归入慢性咳嗽范畴。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的《全球呼吸系统疾病负担报告》中指出,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而慢性咳嗽是其中最被忽略但最具破坏力的“慢性病种”。
我们接着说重点:你明明没有感冒,为什么咳个没完?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治错了病。
用错药,就是南辕北辙。现代医学早就明确指出,超过60%的慢性咳嗽患者,并非因感染引起。而是: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表现为干咳、夜咳、运动后咳,肺功能查不出问题,但气道高度敏感。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炎、鼻窦炎引起后鼻滴流,让你不停清嗓、咳嗽。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胃酸反上来刺激食管和气道,导致咳嗽加重,尤以夜间为甚。
这些病的共同点是:常规感冒药、抗生素统统无效,但它们又非常容易被误诊。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在咳嗽这件事上,讲得更透。
中医认为,久咳反复,核心病机是“肺失宣肃,痰湿内阻,气逆不降”。不管是外感后的咳嗽没好利索,还是本身就有体质虚寒、脾胃失调,这些都可能导致肺的功能失调,咳嗽就此缠上你。
更重要的是,中医非常强调“润肺、止咳、平喘”三管齐下,不是一味止咳,而是让肺舒服、气顺了,咳嗽自然就停。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有没有靠谱的“中成药”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而且不是“偏方土法”,而是写进了《中成药治疗慢性咳嗽专家共识(2021)》的标准推荐药:川贝枇杷膏。
别急着认为这是广告,我们来讲讲它的底气。
川贝枇杷膏由川贝母、枇杷叶、陈皮、茯苓、桔梗等组成,药食同源,功效明确:
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清热,是《本草纲目》提到的“肺家圣药”;
枇杷叶: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对支气管有扩张作用;
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调理内因,防止咳嗽反复;
桔梗:宣肺利咽,帮助药力直达肺部。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川贝枇杷膏具有抗炎、镇咳、祛痰、抗过敏等多重作用,尤其适用于干咳、久咳、咽痒咳、夜咳的慢性咳嗽患者。
很多人买了川贝枇杷膏回去就猛喝,结果效果不佳。原因在于:
使用时间不对:最好在饭后半小时服用,避免影响胃肠吸收;剂量不规范:成年人每次10ml,每日3次,疗程应不少于7天;饮食不配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以免刺激气道;病因不对路:如果是胃反流引起的咳嗽,要同步调理胃气上逆。中医讲求“因人施治”,哪怕一味好药,也得对症、对人、对方法才有用。
当然,我们不神化任何药物。川贝枇杷膏不能治肺癌,也不能替代抗生素。但对于超过一半的慢性咳嗽患者,它的确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缓解。
尤其是那种:
查不出感染;
常在夜间、清晨咳;
咽痒、无痰、干咳;
吃西药没用、复发频繁;
这一类人,川贝枇杷膏基本就是对症下药。
咳嗽不是病,咳久了真要命。它可能是哮喘的前兆、鼻炎的信号、胃病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它是身体在喊救命,你却在一味压制它的声音。
别再乱吃药止咳,也别再拖着“等等就好了”的侥幸心理。如果你咳嗽超过八周,找不到原因,不妨试试中医的思路,润肺止咳,标本兼治。
一瓶中成药,不一定包治百病,但至少能让你不再夜咳到天亮。
资料来源:
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治疗慢性咳嗽专家共识(2021版)》[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06):1-10.
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1):9-27.
③.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呼吸系统疾病负担报告》[R].2020.
来源:健康内科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