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判场所装修改造已完成,信息化建设升级已完成,专业法官团队已组建……这是记者4月16日在雄安新区这片涌动着创新要素的土地上看到的情形,河北法院首个知识产权法庭——雄安知识产权法庭即将举办揭牌仪式。
媒体聚焦
审判场所装修改造已完成,信息化建设升级已完成,专业法官团队已组建……这是记者4月16日在雄安新区这片涌动着创新要素的土地上看到的情形,河北法院首个知识产权法庭——雄安知识产权法庭即将举办揭牌仪式。
近年来,我省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勇挑“护航千年大计”重担,不断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审判机制,提升司法服务精准性,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能,积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司法保障责任担当
省法院出台《关于服务和保障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雄安中院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为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若干意见》,提出关于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15条举措……
我省法院坚持顶层设计引领,积极谋划推进服务保障工作,雄安中院着力打造与未来之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司法保障体系,审判质效持续向好。
雄安中院于2021年4月整合优质审判资源组建了知识产权审判庭,2022年2月获批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跨区域集中管辖冀北六市及新区范围内的技术类知识产权一审民事、行政案件。
近三年来,雄安新区两级法院公正高效审理知识产权案件1551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53天,以司法护盾助力新区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标杆。2024年,雄安中院发布首份《雄安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集中展示了雄安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和进展。
“雄安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将进一步健全我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专业化体系,对于助推创新资源加速向雄安新区聚焦,司法护航雄安新区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筑牢法治屏障,具有重要意义。”省法院副院长王利军表示。
聚焦新区产业,提升司法服务精准性
为降低项目成本,某工程的分包方购买了一批假冒北某集团“龙牌”轻钢龙骨,拟用于新区地标建筑的工程。安新县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经审理作出刑事附带民事判决,判决多名被告人九个月到一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时承担连带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北某集团经济损失1.5万元。
该案的裁判依法打击了侵犯知识产权的刑事犯罪行为,及时弥补商标权利人经济损失,一体解决了刑事制裁与民事赔偿问题,是我省法院聚焦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创新产业发展的司法需求,以司法护航重大工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当前雄安新区建设正处在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关键时期,用法律手段保护并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当前全省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
我省法院持续加大对雄安新区重点领域创新成果司法保护力度。在某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中,雄安中院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300余万元,彰显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依法打击恶意侵权的司法导向。
为了司法护航雄安创新高地建设,雄安中院多次组织召开创新型企业座谈会,精准对接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倾听创新型企业心声。针对新区数据产业拔节生长的态势,雄安中院还进一步加强数据司法保护调查研究,曾作为全国法院唯一代表,参加最高法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联合举办的中德“数字时代的数据法律保护”研讨会,就“知识产权纠纷中的数据保护司法实践案例”作专题发言并参与研讨,取得良好效果。
创新审判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效能
“小额诉讼程序是民事诉讼法中简易程序的‘瘦身版’,具有高效便捷、终局解纷的优势……”近日,在雄县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里,诉服人员正在向前来立案的当事人讲解小额诉讼程序的制度优势。
近年来,我省法院持续推广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进一步推进繁简分流,缩短知识产权案件诉讼周期。2022年,省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出台《关于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工作指引(试行)》,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规范文书制作、优化送达程序,提高司法程序质量,大幅缩短知识产权纠纷耗时。2024年,全省法院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近50%,平均结案时间50余天,当事人诉讼成本相较普通案件减少近一半,充分体现了小额诉讼程序便捷高效优势。
为解决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省法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引入技术调查官参与知识产权诉讼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分三批选定技术专家50余人,建立技术调查官人才库。雄安中院积极落实技术调查官制度,2024年,在涉发明、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专利权等20余件案件中引入技术调查官,有效解决技术事实查明难问题,促进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公正高效审理。
我省法院全面推进落实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雄安中院将知识产权审判庭加挂在综合审判庭,统一归口审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高效配置司法资源,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整体效能。雄安中院联合公、检部门会签文件,由容城法院统一管辖辖区内知识产权一审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统一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裁判标准,增强司法公信力。
为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省法院与河北省贸促会等共同签署《关于建立完善涉外商事纠纷诉调对接、诉仲衔接机制的合作备忘录》,建立诉调对接和诉仲衔接等工作机制。雄安中院细化合作协议,通过知识产权委派调解、特邀调解、司法确认、诉仲对接等方式,努力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多元的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机制。
深化协同保护,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为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整体合力,全省法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好横向工作衔接,做实知识产权保护“三协同”机制,即构建京津冀三地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机制、“一中院三中心”京津冀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与雄安新区知识产权行政保护部门协同合作机制。
省法院牵头与京津高院会签协作框架协议,形成知识产权审判质效提升、司法资源信息共享、会商联动等九大协作机制。雄安中院进一步细化举措,推动框架协议落实落地,会同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天津三中院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健全多方参与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该机制获评河北省2022年度“十大法治成果”。
三地法院还联合举办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讨会,汇聚四级法院法官、知识产权学界与实务界专家学者,共议数字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前沿问题,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容城县人民法院与北京互联网法院、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联合签署《加强版权司法保护及治理合作框架协议》,并举办研讨会,推动京津冀版权保护及纠纷源头治理工作协同发展。
2022年4月,雄安中院与京津冀三地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一中院三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会商机制,搭建京津冀知识产权司法行政快速协同保护框架。雄安中院与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协商,组建拥有专业技术背景和调解经验的团队,对接雄安中院诉前委派、诉中委托案件的调解工作,积极拓展知识产权纠纷化解新渠道,构建司法协同审判、人才互相流通、案件多元化解的“三维”保护体系。
为进一步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合力,激发雄安新区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雄安中院加强与新区行政职能部门协同合作,于2024年4月设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通过细化深化合作协同,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他们还共同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走访调研和知识产权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普法宣传和维权服务,打造优质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河北法院将以成立雄安知识产权法庭为契机,坚定信心、开拓奋进,为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作者:李胜男刘卫
来源:河北高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