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扎根公园多年的“文化地标”,老字号在与公园景观的联动上,既打破了传统的运营边界,也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在空间改造上,巧妙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为人们提供了“赏景、品茗、忆史”的文化消费体验;在产品上,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主动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偏
作为扎根公园多年的“文化地标”,老字号在与公园景观的联动上,既打破了传统的运营边界,也在文旅融合中找到了新的生长点;在空间改造上,巧妙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为人们提供了“赏景、品茗、忆史”的文化消费体验;在产品上,坚守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主动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饮食偏好。
当消费市场迎来“Z世代”主力军,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需求不断更新的当下,传统老字号如何在新消费趋势下实现破局?
阳春四月的北京,各大公园迎来赏花旺季,红桃绿柳掩映古建亭台,游园人流如织。记者走访发现,北海公园仿膳茶社、中山公园来今雨轩等园内老字号门店客流量显著增长。这不仅得益于春日游园的客流红利,更源于其以“景店联动+场景重构+产品革新”多轮驱动的破局策略。
共生共融:“春色”消费有活力
正值赏花季,游客接踵而至,不仅掀起了一波游园热,也为园内老字号门店带来了一轮消费热。这场由游园观花而起的热潮,带动了老字号的客流量。值得一提的是,老字号门店也借势通过线上平台,传播其与公园之间的联动内容,展现出两者反哺共生、生态共融的关系。
每年3月至4月,中山公园迎来郁金香的盛放期,大片郁金香肆意舒展,红的热烈奔放、黄的明艳娇俏、紫的神秘优雅,勾勒出一幅春日画卷。赏花的游客中,老年人多是悠然闲适,他们渴望在花香中寻一处静谧角落,泡上一杯热茶,与老友漫谈往事;年轻人则充满活力,对新奇体验充满热情,热衷于在花海中拍照打卡、分享到网络平台,同时也希望能有惬意的聚会空间,在美景中享受轻松时光。坐落于中山公园内的老字号来今雨轩,深刻把握消费者需求,迎来了大客流时期。来今雨轩前厅经理王雅慧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紧抓公园花卉展的契机,如中山公园郁金香展,推出限定产品“赏花主题茶点”,并规划“红色文化打卡路线”,以增强消费者的停留意愿。此外,来今雨轩还会借鉴其他公园的经验,在夜间开放时段推出“民国夜茶会”,结合灯光布景、沉浸式话剧表演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
而北海公园内,春日繁花似锦,海棠、桃花盛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人群中,孩子们被花朵吸引,嬉笑奔跑;情侣们手牵手漫步,在花下相依;青年身着汉服等特色服饰,在花海旁摆出各种姿势拍照。
毗邻北海公园静心斋、五龙亭等景点的仿膳茶社,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承接了大量消费者。全聚德集团品牌营销部高级经理郭圆圆向记者介绍,“尤其在周末及节假日,店内座无虚席,排队等候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仿膳茶社不仅根据公园的特色调整产品,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形成记忆。这种双向吸引的模式,既提升了仿膳茶社的知名度,也为北海公园带来了更多游客,形成了反哺公园的良性循环。同时,门店借助线上平台宣传公园与茶社的联动内容,吸引更多消费者,以进一步增强双向引流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来今雨轩,还是仿膳茶社,公园与老字号的生态共生关系日益紧密。在消费升级的当下,老字号将自然景色与美食、文化相结合,让消费者在游园时愿意坐下来细细品味,打造出户外经济与文化娱乐融合发展的模式。
场景焕新:体验消费受欢迎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消费需求,各大店铺纷纷在卷创意、拼场景。老字号门店也紧随时代潮流,开启“换装”模式。
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发现,在消费需求日益多元、文旅融合持续深化的当下,老字号不再局限于商品陈列,而是不断优化场景,通过复原历史空间、强化社交属性,以真正实现老字号的守正创新。
4月1日,记者来到北海公园内的老字号门店——仿膳茶社。据了解,仿膳茶社在空间设计上,提取了清代经典画作中炭黑、鹤灰、焦茶、酪黄、赤红等色彩,将其转化运用到金砖、壁布、实木、织物、红漆等建筑材质上,以呼应仿膳茶社融洽于历史名园景致的设计初衷。在空间格局上,仿膳茶社将房前有院、轴线贯穿、中为厅堂的传统建筑空间模式引入新型商业空间中。
而位于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则注重历史细节的还原,从地板花砖到梁架结构,力求呈现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王雅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保持历史风貌,新铺设的地板花砖完全按照民国时期的工艺和花样重新烧制,确保整体风格统一。同时建筑内部保留了两种不同的梁架结构,中央采用西式三角形梁架,东西两侧为明清风格的工字形梁架,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此外,修缮后的来今雨轩还通过‘展用一体’的方式,让消费者沉浸式体验其作为文化沙龙和革命活动旧址的双重历史价值。”
记者了解到,来今雨轩设置了“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大专题展区,展示了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早期革命人士在此活动的历史轨迹。消费者在品茗之余可以学习红色文化知识。这种“可触摸的历史”满足了年轻人对“体验式消费”的需求,使老字号门店从单纯的餐饮空间升级为“文化体验打卡地”。
带着孩子来的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平时就爱带孩子去各种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来今雨轩真让我眼前一亮。孩子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茶点,还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学到红色文化知识,比单纯说教有用多了。对我们家长来说,这里既有文化氛围,又能享受亲子时光,真的很难得。”
记者注意到,两家百年老店均十分注重社交属性。比如为了迎合消费者社交隐私的需求,仿膳茶社设计了隐藏活动隔断,能够灵活地划分出独立的私密空间。“为了将自身传统特色与老字号文化相结合,茶社选用了不同规制、雕刻传统纹样的桌椅,以围桌的形式摆放,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氛围。此外,店内也陈列了一些与仿膳茶社历史相关的装饰品,以及悬挂着24节气的挂画。通过这样的场景布置,使消费者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茶社所传承的历史文化。”郭圆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由此可见,“为场景而来,因文化停留”正成为老字号场景破局的关键因素。当历史韵味转化为可互动、可分享的空间语言,老字号便不再是陈旧的“活化石”,而是年轻人愿意主动走进、深度体验,并乐于向他人推荐的“文化生活体验区”。
文化为媒:情绪消费重参与
新媒体时代,老字号的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特点。记者看到,在小红书平台上,消费者自发分享老字号的美食照片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这一行为,使得他们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这些美食和老字号文化也通过社交媒体的裂变传播,得以触达更广泛的消费群体,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来今雨轩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出了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新式茶点,让老字号既守得住经典,又当得了网红。仿膳茶社则坚持纯手工制作,在食材选用上,按照清宫御膳的选材原则,确保消费者品尝到传统宫廷点心的美味;在产品命名上,注重文化寓意,比如福禄酥象征着福气与禄运,福袋饼象征着五福临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契合年轻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仿膳茶社在产品造型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以柿子酥为例,其以饱满的柿子形态呈现,不仅还原了果实的自然纹理,更借“柿”与“事”的谐音,传递“事事如意”的祝福。这样的设计既展现了老字号的技艺,又赋予了点心超越味觉的情感体验。
除了特色餐饮,老字号还通过举办活动,进一步推动其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仿膳茶社积极举办研学活动,现场由经验丰富的点心师傅教授消费者制作仿膳点心的技巧,从选材、制作到成型,每一步都严格遵循传统工艺,让消费者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仿膳茶社结合其他非遗项目,如宋锦饰品制作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以美食为媒介、以活动为载体,老字号从多维度将自身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不仅延续了历史记忆,也让传统文化于当下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焕发出蓬勃生命力。
从景店联动的体验延伸,到空间场景的文化叙事,再到产品体系的适变创新,这些公园老字号的探索折射出传统商业体应对消费转型的核心逻辑:以历史底蕴为根基,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寻平衡。当“Z世代”追求“有故事的消费”“可参与的文化”,老字号便将积淀的文化资产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细节、可体验的产品形态、可分享的社交符号。这种“焕新”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时光沉淀中找到与当代生活对话的新方式。
记者手记
解锁多元场景 老字号在守正中启新程
当“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遇上消费升级的时代浪潮,如何让百年传承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成为摆在老字号面前的必答题。这些承载着文化记忆与工匠精神的商业符号,在“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军的当下,难免会遇到品牌认知度下降、市场份额萎缩的发展阵痛。如何突破传统经营的窠臼,在守正中创新,是众多老字号面临的课题。
回溯老字号的发展历程,其凭借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口口相传的信誉,在商业版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全聚德的挂炉烤鸭、东来顺的铜锅涮肉、狗不理的包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城市文化的标签。然而,随着消费趋势的更迭,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崛起,他们渴望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让不少老字号陷入了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产品创新动能不足。在新派餐饮以“国潮风”“跨界联名”抢占市场的冲击下,部分老字号因口味固守传统、包装设计缺乏时代审美,逐渐与年轻消费者的需求脱节。二是,人才结构青黄不接。有的老字号管理层仍以传统经营思维为主导,年轻管理力量匮乏,导致品牌在数字化营销、用户运营等方面存在问题。三是,成本压力与盈利空间的双重挤压。近几年,不少老字号尝试拓展线上渠道却面临运营成本高企的难题:平台流量竞争白热化推高营销费用,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化要求增加隐性成本,一些老字号陷入“不触网就落后,触网就亏损”的两难境地。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老字号沉浸于历史光环,未能放下“身段”,最终因客源断层陷入经营危机。
记者关注的“老字号+公园”这一发展模式,是老字号面对诸多发展瓶颈,尝试在与其他场景融合探索中寻得转机的典型模式。首先,其迎合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指出的创新消费场景、加快业态融合,顺应了当前提振消费的大趋势。其次,公园的自然景观与生活气息,为老字号突破传统门店的空间局限提供了新的机遇。
除了“老字号+公园”模式,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打造出多元“老字号+”的消费场景创新融合模式。如上海豫园将南翔馒头店、绿波廊等老字号嵌入园林式商业空间,打造“非遗美食体验线”;莲香楼在广州塔广场开设门店,除了售卖传统粤式早茶,还配备了休闲、用餐的区域。老字号将门店设立在著名景点,一方面,打破了地域局限,能让更多到此旅游的消费者品尝地道美食;另一方面,在广州塔这样充满现代气息的地标旁,传统老字号与现代都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又巧妙融合,赋予了老字号新的时代内涵。这些实践表明,老字号的长久生命力,在于走出“自我封闭”的舒适区,在坚守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开放姿态拥抱新场景。当百年老字号与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等场景深度嫁接,不仅为自身注入年轻基因,更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鲜活的存在形态。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老字号的转型之路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守正创新”的践行。从单一产品到场景体验、业态融合,变的是触达消费者的方式,不变的是对品质的坚守与对文化的传承。随着“老字号+”多元场景融合模式的深化,相信在未来,这些具有民族记忆的商业瑰宝,将在时代的浪潮中重新锚定坐标,以更富活力的姿态,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文|摄 记者 于 芳 □王紫茜
来源: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