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盘》是一首融合童真、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歌曲,自2025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引发广泛热议。其创作灵感源于中国航天探索与传统文化,通过凉山彝族儿童的纯净演绎,传递了跨越时空的“求索”精神。以下是这首歌曲的“前世今生”:
《玉盘》是一首融合童真、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歌曲,自2025年央视春晚亮相后引发广泛热议。其创作灵感源于中国航天探索与传统文化,通过凉山彝族儿童的纯净演绎,传递了跨越时空的“求索”精神。以下是这首歌曲的“前世今生”:
一、前世——《问月》
1、创作背景。歌曲最初名为《问月》,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谭淇尹于三年前创作。创作灵感来自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和传统文化中对月亮的浪漫诗意想象,也源自屈原《天问》所传承下来的对宇宙万物穷极探寻的精神。谭淇尹认为,月亮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追问,从屈原的《天问》到李白的咏月诗,皆是创作源泉。
2、歌曲特色。歌曲融合电子乐与民族音乐等元素,电子合成器搭配古韵歌词,营造独特氛围。以孩童视角向月亮发问,层层递进:从月亮形态的疑问(“为何悬于屋顶上?”)到人间情感(“喜时糖”“别时泪”),最终升华至对宇宙的探索(“越过万重山,向星汉”)。由葫芦童声和妞妞合唱团的孩子们演唱,用清脆无邪的声音,增添童趣与空灵之感。歌词巧妙融入天宫、嫦娥、大圣等传统神话元素,既讲述传统神话,又彰显中国航天的浪漫。谭淇尹将“求索”视为核心,既是对个人意义的探寻,也是对民族精神的隐喻。
3、前期成绩。《问月》推出后在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中斩获综合奖、作词组和作曲组等多个类别的一等奖,其宏大叙事与民族风格受到评委高度评价,在四川省相关方面的推介下,获得登上央视春晚的机会。
二、今生——《玉盘》
1、改编与更名。为契合春晚的团圆主题,《问月》更名为《玉盘》,化用李白“呼作白玉盘”的诗意。编曲上融合彝族口弦、打击乐与电子音效,加入成年男性的呼号声,营造古今对话感。部分段落因时长限制被精简,但核心词曲未变。
2、春晚舞台大放异彩。2025年春晚,来自大凉山普格县的“妞妞合唱团”与银河少年艺术团共同演绎《玉盘》。孩子们身着彝族服饰,用稚嫩、空灵且有力量的声音演唱,以未经雕琢的嗓音传递出山野力量,与浩瀚的宇宙舞台交织,成为节目亮点,瞬间击中亿万观众的情感共鸣,24小时内播放量破亿。她们的春晚表演被谭淇尹称为“临门一脚”,因其天然质朴的嗓音与歌曲的“山野力量”完美契合。
3、引发全民二创热潮。春晚后,《玉盘》的二次创作作品席卷网络。有军事硬核版,如中部空军、北海舰队等将其与军事画面结合;有科幻叙事版,B站UP主将其与《流浪地球》混剪;还有教育人文版,北京中小学将歌词融入天文课程等。
三、艺术特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1、歌词与意象。《玉盘》化用《诗经》《楚辞》的吟诵感,结合“嫦娥”“大圣”等神话元素,并融入航天意象(如“揽星辰”)。结尾“带他回故乡”呼应宇航员回望地球的哲思,象征探索与归属的平衡。
2、音乐风格。编曲打破传统儿歌模式,以鼓点模拟“祖先叩问苍穹的心跳”,口弦声如“女娲发卡”,电子音效展现宇宙穿梭感。童声的纯净与成年和声的浑厚形成张力,被网友形容为“战歌”与“童谣”的结合。
四、社会反响与文化意义。
1、多元解读。听众将《玉盘》视为“战歌”“民族史诗”或“生命寓言”。谭淇尹认为,歌曲的魅力在于“模糊的边界感”,不同群体可从中感知航天雄心、文化传承或个人成长。
2、文化传承。歌曲成为四川原创音乐生态的典范,展现地方文化对传统元素的创新转化。其成功也印证了童声音乐的潜力——无需“甜腻化”,亦可承载深邃主题。
3、时代共鸣。制作人杨柠豪指出,《玉盘》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国力提升的背景:“今天的中国将歌曲的浪漫想象写实了。”
综上所述,《玉盘》的“前世”是创作者对月亮与民族精神的诗性追问,“今生”则借由凉山孩童的歌声,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宇宙的文化符号。歌曲以独特音韵设计、童声载体,跨越时空连接起古今对宇宙的遐想与探索,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它既是一首童谣,也是一曲时代的战歌,印证了艺术与时代精神的共振。其承载的永恒追问,唤起人们对未知的敬畏、对真理的求索以及对美好的向往,成为2025年的文化符号,也推动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来源:红星说事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