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团走进毕节黔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9:20 3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由光明网协调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组成融媒体采风团队,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展现各地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下,由光明网协调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组成融媒体采风团队,开展实地走访。本次采风活动分为四条线路进行,聚焦非遗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多元价值。

4月17日上午,“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融媒体采风团抵达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记者团队,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毕节苗绣”工坊。

在黔西市化屋村苗绣工坊内,采风团成员被一幅幅色彩绚丽、纹样繁复的苗绣作品吸引。绣娘们身着传统服饰,指尖巧手翻飞,蝴蝶、花草、图腾等苗族文化符号跃然布上。“苗绣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苗家人的无字史书。”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文丽向采风团介绍,苗绣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记录着苗族迁徙的历史与自然崇拜的信仰。

近年来,当地以“非遗工坊+加工车间+绣娘”的模式,将村里的绣娘组织起来,通过技艺培训、设计升级、电商销售,让传统苗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杨文丽介绍,苗绣工坊还引入设计团队,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结合,开发出箱包、服饰、家居饰品等衍生产品,受到了省内外乃至国际游客的喜爱。产品的创新升级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贴近顾客需求,大大拓宽了市场空间,促进群众收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杨文丽接受采访时说道:“工坊最开始只有6、7个绣娘,现在有63个,让他们在自己家乡做事业,不仅能够带动群众增收,也能够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杨文丽的带领下,2024年蜡染刺绣公司销售额达280万余元。

在苗绣产业的带动下,黔西市推出“非遗研学游”“刺绣体验”等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周边餐饮、民宿产业发展,形成“绣品变商品、绣房变车间、村寨变景区”的繁荣景象。2024年化屋村接待游客8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亿元。

随着融媒体采风团的深入报道,这项古老技艺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未来,黔西市将继续以苗绣为纽带,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乡村经济“火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

来源:贵州快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