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会利的父亲是村里的一名拖拉机手,“子承父业”的他很早便意识到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许多农民因农机价格高昂而犹豫不决时,早在1987年,丁会利便果断投入3500元,购置了一台二手手扶拖拉机,成为全村首批拥有农机的种植户之一。
新华社哈尔滨4月18日电 题:黑土地上的春耕新农人
新华社记者沈易瑾
晨光熹微,6点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杨树村,田野间尚萦绕着薄雾,55岁的丁会利已发动他的“老搭档”——一台电驱智能播种机,在育秧大棚间灵活穿梭。
“我17岁就下地干活了,那时候弯腰播种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现在用机器就能把种子精准‘绣’进地里。”丁会利边操作播种机边向记者展示。
丁会利的父亲是村里的一名拖拉机手,“子承父业”的他很早便意识到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许多农民因农机价格高昂而犹豫不决时,早在1987年,丁会利便果断投入3500元,购置了一台二手手扶拖拉机,成为全村首批拥有农机的种植户之一。
2007年,这名种了30多年水稻的“老稻农”,成立了绥化市北林区双河镇稻香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此后,合作社陆续购入大马力拖拉机、搅浆平地机、高速插秧机……
“像我现在用的电驱智能播种机,每天能播种2000平方米左右。只要输入基本数据,它便能自动运行,无需人工过多干预,特别省事儿。”丁会利介绍,电驱智能播种机作业能够确保播种均匀,且播种数量精准,秧苗的质量因此得到显著提升,助力实现提质增效。
走进合作社大院,库房内停放着十几台大大小小、功能各异的农机,组装工具与备用零件整齐地摆放在一旁。“这是我自己改造的筛土设备。”丁会利自豪地指着其中一台机器说,“它不仅是挖掘机,还能用来筛土育秧。”
丁会利介绍,育秧过程中,筛土能保证秧盘内土壤细腻无杂质,有利于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我这6000多平方米的育秧面积,如果全靠人工筛土,既费时又费力。于是我动手改造了一台自动筛土设备。”谈及农机改造,他眼中闪烁着光芒。
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站站长张贵红说:“老丁现在称得上是资深的农机专家,每次有新农机、新技术出现,他总是第一个去了解,谁家机器坏了都找他帮忙维修。”
温控微喷技术、半自动撒种及覆土技术、硬盘育苗技术……丁会利介绍,这座育秧大棚科技感十足。“大棚投入使用后,仅需五六个人就能完成作业,而且春耕完成时间提前了约一周。”
深夜,合作社大院灯火通明,丁会利正认真学习无人机田间管理的知识。“我们要做黑土地上的新农人——既扎得下老辈的根,又发得出新芽。”他说。(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