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贾平凹一出道便备受文坛的关切,伴随这棵新时期以来文坛常青树的日渐根深叶茂,树大招风的道理在他身上屡验不爽。这不,他第23部长篇小说《消息》(在《十月》刊出,单行本尚未出版)甫一问世,便招致非议。
“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俗语用在如今的贾平凹身上,再也恰切不过。
贾平凹一出道便备受文坛的关切,伴随这棵新时期以来文坛常青树的日渐根深叶茂,树大招风的道理在他身上屡验不爽。这不,他第23部长篇小说《消息》(在《十月》刊出,单行本尚未出版)甫一问世,便招致非议。
一、丰子恺散文奖:《消息》入围特别奖的是非论
日前,第五届丰子恺散文奖组委会发布终评入围名单公告,贾平凹《消息》赫然名列唯一特别奖,于是又是一石千浪起,质疑声纷纷。
(一)细察这些非议之声,大体理据如下:
1.丰子恺散文奖体裁限定于散文,而《消息》为长篇小说,属于“指鹿为马”。
2.丰子恺散文奖征集作品字数限定万字以内,显然《消息》远超这一要求,不合乎评奖规则。
3.丰子恺散文奖征集作品公告明确要求为首发原创,而《消息》刊载在《十月》的2025年第2期,显然不符合要求。
(二)关于质疑缘由的旁者之言
1.体裁界定问题
就《十月》刊发而论,《消息》是被列入长篇小说之列,并非散文。
2.字数与原创
若为长篇小说之《消息》确不符合丰子恺散文奖的作品征集要求,但如是《消息》之取同名之后记,则另当别论。
3.体裁问题的不由分说
关于散文的体裁问题,中西标准不尽一致。中国传统的体裁认定标准非常具体细致,而欧美多以诗歌、散文、戏剧、文论的四分法来界定体裁,小说是被归入散文之列的。因此,丰子恺散文奖组委会应详注散文体裁的认定边界。
关于贾平凹写作题材的自我认知。但凡研究过贾平凹创作或熟悉贾平凹自述的人都应该清楚他的创作观念中,体裁边界向来是模糊混沌的。他坚持将自己的创作视为“写文章”,至于这个文章属于“小说”,还是“散文”,是读者和评论家的事,自己只要把心里想说的话和事写出来就算告一段落,写的怎样,自然由读者和评论家来评判。
关于后记。在陕西当代文坛获茅奖的四位作家之中,商洛籍的贾平凹和陈彦均有长篇小说后有专文后记的习惯,而且可独立成文,自成一体,且文格不凡,毫不逊色于主文,一些后记还堪作经典美文赏读。
因之,组委会所公示的《消息》是长篇小说的消息?还是《消息》后记之《消息》?理应由组委会出面澄清。
当然,也不排除丰子恺散文奖组委会意欲扯虎皮作大旗,以提高自身奖项知名度之嫌。
5.个别妄议难脱借机揩流量之嫌
有论者借争议以指鹿为马的典故来映射贾平凹,并强行将其女贾浅浅拉扯其中,颇无文道地东拉西扯,既无文规,亦无文道,确实有些情理不通。那么,究竟谁是文坛赵高?谁又是那位秦二世?生搬硬套,难有说服力。
二、不得不说的文艺评奖乱象:“权”与“圈”联姻合谋的必然结果
究竟全国大大小小的文艺奖项现存多少?我并未做过专门统计,但其民间之非议之声不绝于耳。
以主办方的社会身份来区分,大体有四类:政府主办的;人民团体主办的;专业学会主办的;地方人民团体(学会)或地方政府主办的。
其一,政府主办的国家级3个: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其二,全国性人民团体所主办的为大头: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戏剧奖、中国美术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曲艺牡丹江、中国杂技金菊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地方政府及人民团体则更多。
其三,全国性专业学会所主办的,如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冰心散文奖、中国小说学会主办的小说年度排行榜、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艾青诗歌奖、杨牧诗歌奖和青少年诗人奖等。
其四,地方人民团体(学会)或地方政府主办的,如郁达夫小说奖(浙江作协)、施耐庵文学奖(兴化市人民政府)、曹雪芹华语文学奖(辽宁省作协)、柳青文学奖(陕西省作协)、丰子恺散文奖(桐乡市人民政府)等。
为何中央整顿之后还有如此多的文艺奖项?而且为何每次评奖难免引起微澜,尤以各人民团体主办的奖项评奖而备受非议?究其设奖动机与评奖伦理,不外乎如下原因:
1.各协会和学会如没有这些奖项吸引眼球,难免有社会话语权不足的缺憾。设奖的宗旨本为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为人民大众服好务,或提高本地的社会影响力,此本名正言顺,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值得提倡。但执行的结果却事与愿违,不断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非议,问题恰恰出在长而久之与宗旨背离的利益化、特权化和圈子化等不良倾向的屡禁不止。
文艺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而言,本自处于非中心的边缘状态,为引起重视而企以奖项吸引眼球,借以显示一定范围的权力并无不可,但背离初衷显然是难辞其咎的。
2.社会不良风气渗入评奖环节,导致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奖原则流于形式,甚或出现借机敛财、拉帮结派等腐败问题,致使神圣的奖项被污染,甚至污名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罪过。究其根由,文艺评奖乱象的症结基本源于“权”与“圈”的苟合,甚至合谋。
虽然文艺评奖并不会引起多么严重的社会后果,但它作为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社会风气的方方面面,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与普遍关切。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