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抵惠州的游客,大多会选择打卡city walk路线:登上合江楼,极目远眺,东江与西枝江交汇,江水逶迤流淌;漫步古城之中,“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宛如碧玉般镶嵌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4月18日版面图
初抵惠州的游客,大多会选择打卡city walk路线:登上合江楼,极目远眺,东江与西枝江交汇,江水逶迤流淌;漫步古城之中,“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宛如碧玉般镶嵌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从高空俯瞰,古城与西湖、东江、西枝江水系融为一体,堪称岭南一绝。区域内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故事,留存着诸多历史遗迹,亟待深入挖掘。
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西湖、东江、西枝江和古城资源,“江湖一体”提升城市品质,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这不仅是一个顶层设计,更是对千年文脉作出的当代回应!
江湖:两江穿城而过,西湖静卧城中
暮春之际,西湖游人如织,或悠然信步,或驻足观赏。西湖胜景之首的“苏堤玩月”、静谧闲适的九曲桥、意境清幽的泗洲塔、波光潋滟的点翠洲等景点,深受游客青睐。
西湖自然风光旖旎,人文鼎盛 林志华 摄
“来惠州,西湖不可错过!”深圳游客林女士一家在湖中荡舟,遥望着泗洲塔的倒影随波晃动,感慨道,“这下终于明白,为何东坡先生会留下‘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绝妙诗句了。”
市民游客沉浸在西湖风光之中 谢咏明 摄
惠州是一座多水的城市,“一湖两江”是颇具代表性的景观。惠州西湖以其自然天成、曲折幽深、群峰峻秀、芙蓉姿质为山水特色,被视为“岭南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东江、西枝江犹如两条玉带,穿城而过,让惠州从古至今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惠州是一座多水的城市,“一湖两江”是颇具代表性的景观 林志华 摄
这里的水与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湖亦然。隋代建循州总管府于梌山,开始了西湖作为岭东州、郡级城市的开端;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太守陈偁着手规划丰湖,筑堤修径,造桥建亭馆;绍圣元年(1094年),东坡谪居惠州,用“山水秀邃”概括了丰湖景观特征,改称丰湖为西湖;宋代以降,国内众多名人贤达莅惠,或为官或谪居,时有浚湖修堤,倡建亭馆,还推广科举,讲学丰湖,使西湖渐入山水人文景观迅猛发展之境;清末民初,西湖还见证了中国近代革命在惠州发展的脉络,成为缅怀先烈、研究近代历史的胜地。
东江、西枝江与西湖彼此相连,却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无水不东流”,因此西流水被称为“逆水”,道教以“逆水”为贵,称其为“仙源福地”。东江和西枝江恰恰是两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故苏轼为惠州作《潜珍阁铭》时曰:“悼此江之独西,叹妙意之不陈”也。
东江、西枝江交汇处成就惠州“仙源福地” 王小虎 摄
早在南汉时期,两江交汇处就兴建起一座水东庙。宋代诗人唐庚云:“北望西江之东,林木之间,夜夜有灯煴然,里人云此水东灵庙也。”由此可知,自南汉以来此地人口越来越密集。清代中后期,惠州成为通商口岸,外地大量货物涌进惠州,粤东货物也集中到惠州销往各地,当地商业日益繁荣壮大,成为东江流域商品集散地,盛极一时。
两江夹岸,百业咸集,商旅辐辏,水东街成为惠州最繁华的商业街
两江交汇处建城,让这座城市的际遇更加非同凡响。惠州城可扼东江流域水陆交通之咽喉,致使物资在此集散形成经济中心;可控东江范围之军事局势,于战时易守难攻;可利于统治管理州府,布置府城官署中心。入隋后一千多年来,惠州都是东江流域的政治、军事、行政和文化中心。
惠州老城遗留下众多文化遗址,文化资源丰富 王小虎 摄
双城:“一街挑两城”格局罕见,文化资源丰富
在惠州市博物馆,一幅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长图《惠景全图》,清晰展现了古城格局:惠州府城毗邻三江,被东江、西江(西枝江)、西湖环绕,府城与县城形成了“一街挑两城”的布局,全国少见。此处“街”指水东街,“城”指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
绘制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惠景全图》,完整地展示了惠州古代“一街挑两城”的独特格局 王小虎翻拍
如今不少惠州人已经分不清楚“府城”(桥西)与“县城”(桥东)。府城是过去惠州府的治所,位置大概在今天的中山公园到金带街的老城区。而县城则是旧时归善县治之所在,位置在今天惠阳高级中学初中部周围的老城区。
明代叶萼在《全湖大势记》记载:“府城三面滨江,一面临湖以为险”,自古有“华南天堑”之美誉。府城城池建设,宋以前无考。入宋后有城但甚窄小,东北临江,濒临西湖。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万迪与守御千户朱永率军民开始扩城,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竣工,自此奠定了明、清两朝数百年府城的规模和格局。
由于明、清两朝所筑的府城规格高,质量好,在军事方面有很高防御能力,虽经多次战争,但惠州府城从未被攻破。直到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府城,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小时,攻陷惠州城,从而结束了惠州自入宋建城以来未曾一陷的历史。
从府城大东门过西枝江浮桥,经水东街,就是归善县城。
据明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归善旧县署设在府城河南150里。南朝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年),归善县城迁至白鹤峰下。在明代之前,归善县城并无城池。无城可守的归善县,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受到极大威胁,县治遂迁入有城墙保护的府城之内。在明朝立国之后的200年间,归善县衙一直建于郡城谯楼左侧。府衙与县衙共处一城,这就是古代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一城两治”的状况。
到了明万历三年(1575年),林民止莅任归善知县,考虑到“一城两治”不利归善发展,决定将县治迁回水东(今桥东)。他采纳堪舆家的建议,将县署设在白鹤峰旁边,以水东街沟通惠州府城、归善县城的双城格局正式形成,两城以浮桥相通,隔江相望。新修的归善县城城墙周长千丈,高一丈六。
此后,归善城墙得到历任官府的重修,仅清朝就曾有过八次大规模的修葺,最后一次修筑城墙是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当时城墙“西与府城对峙,中隔一水,通以浮桥”。在这之后,县城城墙开始走向没落,连年不断的战火更使老城“伤痕累累”。
位于两江交汇的惠州水东街,备受游客青睐,也是连接县城和府城的纽带 王小虎 摄
桥东桥西,县城府城,道出了惠州古城的历史变迁,遗留丰富的文化资源,亟待挖掘。桥东有着独树一帜的县衙文化、商埠文化、东坡文化、红色文化,坐拥两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和铁炉湖,占据惠州市两片历史地段——惠新西街和桃子园。作为苏东坡寓惠故居地,桥东还留下了许多与苏东坡相关的遗迹和诗文,如嘉祐寺、合江楼、东新桥、白鹤峰、钓矶石等。
1930年俯拍的惠州府城全景。此城独特的地理形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晰可见:两江环绕东北,五湖连缀西南,城墙临水壁立,湖堤蜿蜒曲折 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
桥西同样拥有2条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北门直街、金带街,是府城的历史见证、文化遗产。北门直街是惠州历史遗存最为集中的历史街区,一直是历代府治的所在地。街区内有梌山中山纪念堂、惠州府城遗址、明清城墙、朝京门、中营守备府、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等众多历史遗留;作为惠州最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金带街区域内有宾兴馆、黄氏书室、梅花馆、杨起元故居等多处历史建筑,文教兴盛,文脉绵长。
活化: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惠州“江湖”经历代官府和民众的开发、整治,留下了众多故事。苏轼寓惠期间资助兴建的“两桥一堤”,历经多次修建屹立千年,至今为惠州民众提供便利。
苏轼寓惠不久,就发现州、县两城隔江相望,仅靠小舟渡江,很不方便;西湖无桥,居民入山需涉水而过,常发生事故。即与地方官商议,分别建造两座桥。一在西(支)江口建造浮桥,名为“东新桥”;一在西湖上筑堤修桥,取名“西新桥”,便利了湖、河沿岸的交通。为修桥筑堤,他还捐出了皇帝赐予的犀带,动员弟妇史氏捐出朝廷赏赐的数十枚黄金钱。惠州人将西湖堤命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岁月变迁,惠州建设保护“江湖”的脚步从未停歇。1997年开始,惠州市开始实施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工程,先后在东江两岸建设了东江公园、东江沙公园等,大力实施东江沿岸景观工程改造。2007年惠州东江水利枢纽竣工,蓄水后惠州市区河段的水位有所提高,城市水面覆盖率扩大,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独特景观,极大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
如今,惠州东江段两岸已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核心的生态城市格局。2018年,惠州全票高分获得“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验收,成为代表惠州城市生态形象的“国字号”荣誉。
未来,惠州还将如何出招?在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以千万级人口、万亿级经济规模的标准,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格局。在中部一体统筹西湖、东江、西枝江和古城资源。
报告指出,“江湖一体”提升城市品质。将西湖与东江、西枝江联动考量,整体提升“一湖两江四岸”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做好城市品牌传播,讲好东坡寓惠故事,加快古城改造,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盘活老建筑、闲置物业,引进品牌酒店、网红民宿、文化创意、国潮艺术等新业态。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未来社区,强化市容市貌管理,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
西湖及周边区域优化工程被列入惠州重点抓好的“十大工程”之一,整合建筑艺术计划资源,高站位提升古城规划设计水平,推进西湖荟客厅、府城文旅融合提升、水东街文旅业态更新等重点项目建设。
作为中心城区,惠城区将全力建设“一湖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推动中山公园府衙遗址、嘉祐寺旧址、梅花馆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修护利用,促进西湖、府城与水东街连片发展。高端化、艺术化改造提升君豪大酒店片区,联通祝屋巷、丰渚园,打造代表城市形象的新兴区域。
同时,擦亮水东街、祝屋巷两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金字招牌,推动港惠罗浮里创建省级文旅街区,培育更多文旅消费热点。优化“东坡文化体验游径”与“美丽惠城Citywalk”线路,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