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安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挑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0:43 2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太空已从遥不可及的梦想演变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支柱。作为人类文明的新疆域,太空承载着通信、导航、气候监测等全球基础设施,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与人类社会发展。随着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安全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议题逐渐凸显。太空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太空已从遥不可及的梦想演变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支柱。作为人类文明的新疆域,太空承载着通信、导航、气候监测等全球基础设施,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国家安全与人类社会发展。随着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太空安全这一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议题逐渐凸显。太空安全不仅涉及各国的航天利益,更关系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也潜藏着诸多风险。

太空军事化已成为当前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挑战。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和苏联在太空竞赛中不断升级,从卫星发射到载人航天,再到建立军用通信网络和导航系统,双方都在争夺太空的控制权。为了限制太空武器化和维护太空的非军事化状态,国际社会在冷战时期签署了《外层空间条约》等一系列军控条约。

近年来,多国加速推进太空军事能力建设。2019年美国率先成立太空军,并计划部署“草场”反卫星系统;2021年俄罗斯进行了反卫星导弹测试,并研发天基激光武器;2024年10月,法国和德国正式加入由美国发起的“奥林匹克卫士行动”,旨在通过共享太空态势感知数据强化威慑能力。据统计,全球政府太空预算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1350亿美元(980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将太空视为“第四战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和反对,太空军事化威胁民用太空资产的安全,可能对全球通信、导航和气象监测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这种趋势还可能引发误判甚至冲突,破坏战略稳定的同时导致新的军备竞赛,加剧国际紧张局势。2022年俄乌冲突中,卫星成为关键军事资产,凸显了太空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战略价值。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际社会亟需重申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专家们普遍认为,世界各国应在联合国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和协商制定一系列太空行为准则和军控协议,并通过对话与合作减少误判风险,构建和平稳定的太空秩序。中国一直坚决反对太空军事化和武器化,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国际太空合作。

太空资源的稀缺性与战略价值使其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地球静止轨道和频谱资源是当前争夺的核心。地球静止轨道(GEO)最多有约1800个可用轨道槽位,按照目前的占位速度,轨位将在数十年间饱和。太空资源的有限性与各国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先到先得”的现存模式可能导致轨道资源分配不公。

月球和小行星矿产资源的开发权争议初现端倪。月球上的氦-3是核聚变的理想燃料,而小行星蕴含丰富的矿石资源和稀有金属资源,例如铱、铂、镍等含量是地球的数倍。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已启动月球资源开发计划,私营企业也大量投入资金开展太空资源开发研究。但现行国际法对太空资源开发的规定模糊不清,可能引发“公地悲剧”。

太空资源的开发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技术支持,国际合作是实现太空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最重要和最理想的途径。但零和博弈的风险始终存在,一些国家试图通过单边行动或小集团合作来获取太空资源,或是制定关于太空资源开发的国内法律,为本国企业或机构提供法律依据。这种单边行动不仅会破坏国际合作的氛围,还可能导致太空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应对资源争夺的挑战,国际社会需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通过合作开发,实现太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困境,这不仅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人类走向更广阔宇宙的重要保障。

空间碎片是当前太空安全面临的最紧迫的威胁之一。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不断增加,太空垃圾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据统计,目前在地球轨道上漂浮着超过1.28亿个直径大于1厘米的碎片,其中约有3.4万个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大型碎片。每年约有1000次卫星与空间碎片的近距离接触,碰撞风险逐年增加。这些碎片以极高的速度在轨道上运行,其中厘米级碎片即可摧毁航天器,碎片碰撞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凯斯勒效应),使部分轨道彻底无法使用。

当前,空间碎片清理技术仍处于实验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主动清除和被动减缓两类。主动清除技术通过机械臂捕获、激光烧蚀或拖曳离轨等方式处理碎片,如欧洲航天局的“e.Deorbit”计划和日本的“ELSA-d”任务已开展相关在轨验证。被动减缓技术则侧重于预防,通过要求卫星寿命结束时主动离轨,或采用可降解材料制造卫星和火箭部件,从源头减少碎片产生。尽管技术进步为碎片清理提供了可能,但碎片数量庞大,清理成本极高,而这些技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昂,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碎片危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双重用途”属性使得碎片清理项目可能面临武器化争议,主动清除技术可能被质疑具备潜在军事用途,进而加剧国际太空安全博弈。

空间碎片治理制度方面,《IADC空间碎片减缓指南》和《联合国外空委空间碎片减缓指南》为各国在空间碎片减缓方面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操作建议。目前的治理机制仍存在不足,指南法律约束力较弱,对私营实体的规制不足、空间碎片治理责任的分配不明确以及缺乏统一的国际协调机构等,使各国在治理空间碎片方面的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空间碎片治理需要在技术创新和治理机制完善之间找到平衡,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应对空间碎片带来的挑战。一方面,应加大对空间碎片清理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完善空间碎片治理的法律框架,明确各国的责任和义务,建立统一的空间交通管理机制。

维护太空安全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太空治理。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到“天宫”空间站,从月球探测到火星任务,中国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太空事业贡献力量。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一道,共同守护这片无国界的共同疆域,为子孙后代留下和平、繁荣的星辰大海。(作者:肖君拥 & 付星,肖君拥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主任,付星系该中心助理研究员)

来源:北京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