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北参南养”到“南参南养”,再到“鲍参混养”;从无到有,到成为霞浦首个“百亿级”养殖单品,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一”,霞浦海参创造了一个渔业传奇。
东南网4月18日报道(本网记者 叶伏国)
从“北参南养”到“南参南养”,再到“鲍参混养”;从无到有,到成为霞浦首个“百亿级”养殖单品,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一”,霞浦海参创造了一个渔业传奇。
霞浦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渔业产业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海参产业是近年来新崛起的“蓝色引擎”,全县已形成了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2024年,霞浦县海参产量达10.2万吨,占全国30%市场份额,产值突破102亿元。已成为我国“北参南养”的主产区、拉缸盐海参集散中心和南方最大的仿刺参交易中心。
20多年间,霞浦如何凭借一根参撬动百亿产业链?近日,记者走进霞浦,实地探访当地持续做优海参产业的秘诀。
从“北参南养”到产业破局
航拍霞浦县溪南镇油菜屿海参养殖区。吕雷 摄
连日来,在霞浦县溪南镇油菜屿“海上牧场”,海参采收迎来高峰,海参养殖户们趁着春季凉爽的早晨,紧锣密鼓地展开海参捕捞工作。
“南方海参看福建,福建海参看霞浦”。然而,在20多年前,霞浦并不产海参,与海参的“第一次牵手”始于2003年。那年11月,霞浦县首次从山东长岛引进海参小苗,半年后试验结果显示,海参平均成活率达86%,打破“南方无法养殖海参”的历史。
养殖户正在投喂海参。朱世刚 摄
此后,随着“北参南养”模式的推广,开始有养殖户从北方购入已养殖1.5-3年的大规格海参苗,利用霞浦冬季温暖海域进行吊笼养殖,这种“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大大缩短了海参养殖周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引进来,还得养得好。善于创新的霞浦渔民打破传统养殖方式,创造出“鲍参混养”新模式。
在北壁乡池澳村,当地养殖户发现,海参具有摄食有机碎屑和海泥的杂食习性,而鲍鱼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腐败后可能存在导致鲍鱼死亡的问题。
何不将海参和鲍鱼进行混养,让海参清除多余残饵,减少鲍鱼的病害发生?
“2024年,我们在北壁乡池澳村外海鲍鱼养殖区先行尝试混养了200多斤的霞浦本土海参苗,将近600笼。”霞浦县海洋渔业发展中心研究院叶启旺介绍,通过改变现有养殖模式,让鲍鱼和海参宝宝同处一“室”,和谐共生,实现了双赢。
不仅仅于此,霞浦还以技促养,探索网箱养殖模式,推动海参健康养殖。在下浒镇马坑海域,海参网箱养殖规模超7万口,凭借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这里的海参生长态势良好。
“我们都是网箱养殖,海参品质已经与北方海参不相上下,不少客户实地考察后都表示认可,今年会是个好收成。”下浒镇海参养殖户毕崇亮笑着说。
“网箱为海参提供了更开阔的生长空间,使其刺形更挺拔、体态更舒展。配合全价饲料投喂,养殖出的海参品质上乘。”叶启旺说,相较于传统的筏式吊笼养殖,网箱养殖采用深水抗风浪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养殖密度,还能减少约七成的人工成本。
从“借苗生财”到自主育苗
解决了养殖模式问题后,霞浦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游——打破“种苗卡脖子”困境。
“霞浦海参产量虽高,但在此前,苗种全部要从北方引进。”霞浦县海参协会秘书长陈顺满一语道破,“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霞浦海参产业还能进一步大发展。”
为打破苗种“北引”依赖,打赢“种业翻身仗”。2022年,依托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海参创新团队等科研院所力量,霞浦启动海参苗种本土化试验。2023年“福参1号”秋苗顺利通过验收,实现“南方海参秋季规模化苗种繁育”,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仿刺参育种和育苗的空白。
近日,又传来好消息!在霞浦县北壁乡的海参育苗基地,本土种参成功产下2亿粒海参卵。这是福建省首次实现海参苗种本土化、规模化繁育,标志着南方海参种业从依赖北方引种转向自主可控。
“此次我们精挑细选了460余只种参,要求是刺形好、皮质厚、生长速度快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贵平说,目前的本土化海参苗选育,是把在福建海域里的野生海参与长期在霞浦养殖的海参进行杂交选育,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优质的本土种苗。
“我们准备了不同的品系,后续将运用群体选育或者杂交选育的方式,让本土海参品质得到更好优化,进而助力海参养殖达到高产高效的目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印庚说,随着海参育苗逐渐增加和更多育苗场加入,南方本土化苗种将逐步取代北方苗种,开启“南参南养”新模式。
为做大做强做优海参这一县域富民产业,近年来,霞浦县从高校院所引智,组建乡村振兴特聘服务团,聚智推动海参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今年,福建省首家海参科技小院落地霞浦,重点开展海参良种繁育、生态养殖模式创新、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为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从粗放生产到精深加工
霞浦海参产业链不但在养殖端向前延伸,也在精深加工环节不断突破。
在过去,霞浦主要作为全国海参原料基地存在。鲜活海参收获后,主要加工成盐渍海参、冻煮海参原料存储在霞浦有关冷库或销往山东、辽宁等加工企业。霞浦本地深加工和市场开发、品牌建设十分薄弱,产业链短、苗种和加工销售两头在外,严重制约了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霞浦海参加工企业推出的海参片、常温海参粥即食产品、以海参等海产品为原料的金汤佛跳墙及鲜食海参等产品不断问世,实现了海参即食的便捷需求,使得霞浦海参得以摆脱传统形态的束缚,深受市场青睐。
走进霞浦鼎鸿工贸精深加工车间,两条预制菜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着,工人们将新鲜采收上岸的海参进行清洗、挑选、包装等工作。
鼎鸿工贸车间,员工正在打包即食海参。受访者供图
依托霞浦丰富的海产品资源,鼎鸿工贸公司以海参等海产品为原料,推出了金汤佛跳墙及鲜食海参等产品,让海参方便食用、便捷携带。
海参加工生产线。霞浦县委宣传部 供图
目前,鼎鸿工贸在新厂房投建有两条自动化预制菜生产线,可生产金汤佛跳墙、小米海参粥等菜品,还能接受定制开发,每天生产量约有5万盒。
不仅与大型商超签订长期战略合作,该企业还入驻今日头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创造过许多“爆款”纪录。去年,企业创造了超2亿元的销售额。
在4月11日举行的霞浦海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霞浦县政府与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签订区域公共品牌共建合作协议,旨在打造“霞浦海参”等区域公共品牌。同时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签订水产全产业链合作协议,双方合作领域从苗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延伸至海参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霞浦将立足海参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着力突破本土化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等技术瓶颈,加快推动海参肽、医用胶原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并联动文旅、电商、冷链物流,全力打造‘霞浦海参’区域公共品牌,让‘霞浦海参’销往千家万户。”霞浦县委书记郭文胜说。
记者手记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霞浦崛起蝶变的优势。
从“北参南养”到本土苗种的技术突破;从“鲍参混养”到网箱养殖技术革新,从传统拉缸盐到即食海参创新;搭建金融平台,首创海参仓单质押贷;成立南方首个海参交易中心,推动中国海参养殖业南北平衡发展……
霞浦海参产业用20年时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到如今占据全国30%的产量,成就“三分天下”的传奇,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更是“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与“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必然结果,书写了向海图强的现代渔业样本。
来源:东南网宁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