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山西王”阎锡山返回了太原。按说战后劫余,全民族渴望和平建国之际,大家应该众志成城复兴中华,但谁知阎锡山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积极扩军备战,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试图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山西王”阎锡山返回了太原。按说战后劫余,全民族渴望和平建国之际,大家应该众志成城复兴中华,但谁知阎锡山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积极扩军备战,支持蒋介石打内战,试图抢夺人民的胜利果实。
当时阎锡山可是下了功夫,他一面大肆扩充军队进犯解放区,一面千方百计恢复扩大军工生产。
为了能尽快恢复生产能力,阎锡山命令各厂一面制造兵器,一面尽量制造军火工业所需的专用机床,并且加班加点制造武器,一度让人产生错觉,还以为“繁荣”的日子马上要到来。
尤其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精锐主力基本被歼,太原也成四面楚歌时,阎锡山仍然顽固到底,死守孤城,打算消耗、牵制中国人民解放军,策应蒋介石伺机反扑。
其实他为何敢于这样做,还不是仗着太原城的天然优势。
要知道,阎锡山由于长期经营山西,不仅拥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他还充分利用太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构筑了环形防御圈。
太原城,东有太行山屏障,西有吕梁山阻隔,坐落于东西两山间的河谷平原上,全城整体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历来是易守难攻、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战略要地。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阎锡山再将太原防御的滴水不漏,我解放军总指挥徐向前依旧不急不躁,充分利用阎锡山战术上和太原地理结构上的漏洞寻找战机,最终顺利解放太原,使得阎锡山反动统治了38年的太原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那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攻坚战?其中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幕呢?
当解放太原的炮声即将响起时,城外饮马汾河的徐向前这年47岁,已经南征北战二十余载。而城里枕戈待旦的阎锡山,时年65岁,也统治山西38年之久。
有意思的是,阎锡山和徐向前有还“18缘”,两人年龄相差18岁,两家相距18里,而且徐向前在18岁时第一次见到阎锡山。
当年徐向前第一次来到省会太原,就是因为他考取了阎锡山创办的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并且第一次见到了久仰大名的阎锡山。
而毕业之后后,徐向前还在阎锡山创办的一个小学当老师,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传播进步思想被辞退,他或许也不会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与阎锡山决战太原城。
1937年9月,徐向前第二次来到太原,他跟随周总理到这里商讨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事宜,而这次,也是他与阎锡山唯一的一次正式会面。
不过,彼时的徐向前已经不是讲台下默默无闻的小学生,而是谈判桌前意气风发的中共代表。而阎锡山他对这个昔日的学生依旧非常欣赏。
直到这一次,徐向前第三次来到太原,面对一水之隔的五台老乡,两人被一道厚厚的城墙所隔,接下来,便会有一场极其惨烈的生死对决。
7月16日,时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的徐向前,在一天之内接到了西柏坡的两次电令:
“我军有提早夺取太原之可能,你们应争取十天内外夺取太原。”
其实这是因为阎军精锐已被歼灭,退守太原只不过一些残兵败将,并且城防十分空虚。
再加上晋中失利的阴影导致阎部陷入一片惶恐与混乱之中,因而,党中央认为,此时一鼓作气乘胜进军势必会达到速战速决的效果。
不过就在这节骨眼上,徐向前在反复推演阵势,分析战情之后,却向中央军委提出了缓攻太原的建议。
要知道,历时40天的晋中战役结束后,已经连续作战一年的兵团官兵始终未得到及时休整,早就疲惫至极。尤其部队严重减员,基层军官短缺,再加上缺乏城市攻坚战所需的火力装备,所以徐向前认为不能轻易冒险。
于是中央军委回电:“暂定休整一月,情况许可再延长之”。
此外,为统一太原前线各部的指挥,中央军委又批准组成了太原前线委员会,徐向前与周士第分别担任正副书记,陈漫远担任参谋长,指挥部为接下来的攻坚战做万全准备。
彼时,虽然徐向前只有8万解放军,但拥有十余万军队的阎锡山却吓得不轻,因为解放军的先头部队已进抵汾河桥西畔大小王村一带,可以说正近在咫尺。
其实早在山西战局吃紧时,北平一些山西籍军政人员劝阎锡山离开太原或走和平解决的道路,但都遭他严辞拒绝。
可以理解,太原真是阎锡山的命根子,离开山西他就成了无根之草,所以为表达与太原共存亡的决心,他甚至还让北平办事处为他空运来一副棺材,意思是即使付出生命代价也在所不惜。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国共双方准备决一死战之时,其实徐向前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这是因为早在1940年期间,徐向前在延安被受惊的战马踢伤左腿,胫骨骨折,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又缺乏营养,最终留下了后遗症。
而毛主席也牵挂着徐向前的病状,他踌躇再三之下,还是于8月11日给华北第一兵团发去电报,让徐帅到后方休息,养好了病再说。
徐向前内心非常感动,但在这关键时刻,他不想停下手中工作。
后来,毛主席又一次发来加急电报劝说徐向前休息,甚至最后还强调一句:“如病情严重,应来后方医院,至要。”
到了11月29日,毛主席又亲自执笔起草电报,直接发给徐向前:
“闻病极念,务望安心静养,不要挂念工作,前方指挥由周、胡、陈担负,你病情略好能够移动时,即来西柏坡休养,待痊愈后再上前线。
由此可见,徐向前确实病得太严重了,再继续下去身体难以支撑。
可是徐帅不以为然,毫不顾忌自个身体,因为紧急军情容不得他半点马虎,更不会因为自己耽误战事。
不过,其实毛主席也甚是担心太原战事,如果召回徐向前,那么暂时没有人可以替下他,太原方面可能会出大问题;但如果让徐向前继续留在前线,万一出了差错,自己又于心何忍?
后来,毛主席决定未雨绸缪,在解放太原之后,让彭德怀指挥18兵团,前往西北与马家军作战。而方彭德怀在西柏坡接受任务,准备赶回西北之前,毛主席又告诉他可以绕道太原,去前线观摩一番。
其实毛主席确实良苦用心,他认为,如果徐向前身体没有大碍,那就可以继续进行指挥攻城作战,而彭德怀可以以助手角色帮其分担责任,但如果徐向前的状态确实不好,那么彭德怀就要做好接替他指挥战役的准备。
徐向前心知肚明毛主席的用意,尤其他目前的身体状况也确实糟糕,于是当彭德怀来驻地看望他时,他主动介绍了前线军情,并提出说:““你就留下来指挥攻城吧,等拿下太原再走。”
就这样,为了战事着想,彭德怀也没有拒绝徐向前的请求,报请毛主席批准后就接管了18兵团,开始统一指挥前线所有部队打攻城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当时也下达了一项特殊的命令:
“今后下命令、写布告,仍以徐、周、陈名义签发,不要署我的名字。”
彭德怀意思显而易见,我可以指挥作战,但不当司令员。足以见得彭帅的高风亮节。
所以说在整个太原战役中,大家会看到前线的作战文件和电报往来,署名都是“徐(向前)、周(士第)、陈(漫远)”,从来没有出现过彭德怀的名字。
据徐向前晚年回忆说:这是因为彭德怀不想抢功。
1949年1月31日,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宣布和平解放,阎锡山闻讯后精神之抑郁与内心之沉痛不可言状,简直受到了一个沉重打击。
当时居住在北京的山西人士,许多曾是阎锡山的亲信或部下,他们都希望太原能仿照北平和平解决。
而中共中央也允诺,阎锡山如能改变过去的立场,可考虑让他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但谁知阎锡山一意孤行,对这些善意的言论和举措一概拒绝,最终落了一个惨败的结局。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