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犯罪心理学解构虐s动物的动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5 18:44 2

摘要:心理障碍: • 反S会人格障碍(APD): 研究表明,患有APD的个体往往缺乏同理心,可能会将动物视为发泄对象 。一项研究发现,40%的有虐杀动物历史的犯罪被告被诊断为APD。 • 虐D狂(Sadism): 一些个体从施加痛苦中获得快G,这在序列S手和性犯罪者

心理障碍: • 反S会人格障碍(APD): 研究表明,患有APD的个体往往缺乏同理心,可能会将动物视为发泄对象 。一项研究发现,40%的有虐杀动物历史的犯罪被告被诊断为APD。 • 虐D狂(Sadism): 一些个体从施加痛苦中获得快G,这在序列S手和性犯罪者的背景中常被发现。例如,FBI的Ressler提到,许多序列S手童年时曾虐D动物 (PETA)。 情感和行为问题: • 愤怒和报复: 动物可能成为个体发泄愤怒或挫败感的对象,尤其在压力大的情境下。 • 控制和权力: 在家庭暴力中,虐D动物常用于控制受害者。例如,12-80%的受虐女性报告伴侣威胁或伤害宠物 ,18%-65%因宠物安全担忧而延迟离开。 • 转移攻击: 将对人类的攻击转移到动物身上,可能是由于无法直接面对人类目标。 发展和社会因素: • 好奇或探索: 尤其在3-7岁的儿童中,虐杀动物可能源于对行为后果的无知 。7-13岁时,这种行为可能成为“求助信号”,13岁以上则可能与犯罪行为相关。 • 同伴压力: 为了融入群体或取悦他人而从事虐杀行为。 • 模仿: 模仿家庭成员、媒体或周围环境中看到的类似行为。例如,研究发现,目击动物虐D的儿童虐D动物的可能性高3-8倍 。 性满足: • 一些个体通过虐杀动物获得性快G,这可能与性偏离相关。例如,50%的被性侵男孩曾参与兽J行为,36%的监禁性犯罪者承认曾与动物发生性关系 。 物质滥用: • 吸D或酗酒可能降低个体的抑制力,导致他们做出平时不会做的残忍行为。虽然具体数据有限,但研究表明,物质滥用与犯罪行为整体相关性较高,可能间接影响虐s动物的行为。 文化和环境影响: • 在某些文化或环境中,虐s动物可能被视为正常或可接受,例如某些农业或狩猎实践 。但在犯罪心理学中,重点关注的是故意且恶意的虐s行为。 依恋问题: • 虐s动物有时可能与扭曲的依恋关系或复杂的情感问题有关,例如对动物的矛盾情感,可能表现为伤害以表达控制或情感冲突。

来源:E_Volution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