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这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政策评论,也不是政客之间的口水战。这是一位典型的美国白人中产——没上过太多学,干过几十年工薪活,亲历制造业盛衰——对美国关税政策、制造业“回流”幻想的理性反思。
墨西哥奥迪工厂。照片来自 carlos aranda,发布于 Unsplash。
加不加关税,美国制造业都不会回来了!
至少不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回来。
前言:这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政策评论,也不是政客之间的口水战。这是一位典型的美国白人中产——没上过太多学,干过几十年工薪活,亲历制造业盛衰——对美国关税政策、制造业“回流”幻想的理性反思。
当全世界都在争论“关税到底能不能让工作机会回到美国”时,他问了一个更扎心的问题:就算这些工作真的回来了,我们真的还想要吗?
他从1979年工厂工人的生活起点出发,一路讲到2025年的现实——自动化、低薪资、房价疯涨、远程工作被压制……他说:“我们想找回的,其实不是工作,而是那种已经死去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从“希望被拯救”到“明白没人能带我们回去”的过程。对于正在经历类似阵痛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这篇文章都值得一读。
我喜欢赌博。
真的,我很喜欢。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你会大声宣布的事情,但它确实是真的。它结合了我最喜欢的三件事:统计、金钱,还有缺乏耐心。
我觉得现在我们在关税“谈判”中的急躁,跟轮盘赌桌上的差不多。钱当然也是一个因素。至于统计嘛,我就不太确定了。
当然,关于这场小型贸易战的起源,已经有很多政治上的争论和扯皮,搭配一些典型的“快餐式”统计数据,凑个热闹。
经济学家一早就高声宣布这主意没戏,而且一向意见相左的自由贸易保守派和传统自由派,现在却难得地站在了一起。与此同时,一些劳工左派居然也跟现政府立场一致。时代真的很魔幻。
但这些都是政治层面的事。那我们到底想干嘛,有没有人分析过?我几乎都没看到有人认真分析过那些被提议的关税。
说实话,要写分析也挺难的,谁叫它每天都在变。我光是写这篇文章的这几天里,就已经改了好几段了。
我承认,还是有一些媒体试图搞清楚背后的数学。我看到一些随手一提的报道,比如:假设性的关税税率(取决于最新一条推文),或者是一些历史平均水平,再加上在那些时期经济是怎么表现的。有几个勇敢的编辑甚至假设读者会对按国家细分贸易逆差感兴趣。
这些编辑,真的挺勇的。
但大多数时候,舆论还是老样子:“关税不好——经济扛不住”或者“关税好——工作机会回来”。这两种观点,也许算是各自阵营的情绪总结,但都没深入探讨一个关键问题:要是关税策略真的奇迹般地按剧本成功了,会发生什么?
大概是因为大多数经济学家觉得这策略肯定不会成功吧,而很多评论员也觉得根本没有任何计划或战略,所以就算了,连讨论的意义都没有。
我个人是同意他们的观点的。
但就假设我们错了呢?假设这真的是一个精心计算过的决定,目的就是为了让工作机会回流到美国。哪怕只是短短一刻钟,我们也给它一个实现的机会。
那这种“成功”到底长什么样?我们真希望那样吗?来看看吧。
初步观察
首先,这个问题几乎不可能完全绕开政治,挺可惜的。一旦陷太深,就偏离了经济讨论的方向,我可不喜欢那样。我们就承认几件现实,然后继续往下说:
• 关税是现任总统在竞选时少有的一致立场,很多人投票给他就是因为公开知道这个立场
• 税率、商品类别、哪些国家受影响、什么时候执行,这些每天都在变
• 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和关税本身差不多大
• 我们在接下来的3.75年里,八成还得继续听关于关税的新闻
• 连政府内部都没搞清楚到底目标是什么,不同官员和顾问经常公开打脸,但:
• 总体来看,政府还是支持比较广泛的关税政策,分歧主要是细节问题
还有最后一条:我们不需要搞清楚这些人内心到底啥动机,才能理性地讨论这事儿的影响。至于那些乌烟瘴气的内幕,我们以后再说。我听说过各种说法,从“这是兑现竞选承诺”到“这是故意操控市场搞波动套利”,啥都有。
照片来自 Fine Photographics,发布于 Unsplash。
要说政治评论写得比我好的,平台上有的是人,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去找找,虽然我可能哪天也来写写。今天先不扯那些。
我们就按表面意思来看:我们想用关税这个经济工具,重新平衡贸易关系,把制造和装配相关的工作机会和投资带回美国。
这值得吗?这可能吗?我觉得现在该问的是这个问题。但和平常一样,大家更爱看热闹,真正有价值的讨论被甩在一边。
回到我一开始说的赌博比喻:大家都在吵着押哪个数字,但没人去看看赔率或者奖金到底是多少。
我不知道你怎么想,但如果我要把全球经济押在“黑17”上,我起码得确认我能拿到(美国标准的)35赔1。
而我们现在——根本没有。
差远了,真的差得远。
这个关税赌博的思路,在那些真信它的人眼中,其实逻辑挺简单,而且历史上某些情况下好像也有点效果。它那种被打磨得很光滑的逻辑,大致是这样:
• 制造业因为全球化而流失,尤其是农村和郊区受伤最重,世界各地的工人愿意拿更低工资来干活
• 给进口商品加关税,就能“重新平衡”,让那些海外生产的成本因为税变高,从而抹掉公司原本通过外包获得的成本优势
• 一旦竞争条件平等了,那些丢失的工作就会回到美国,我们就能恢复过去那种中产阶级的经济模式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甚至会让人觉得:这么简单,怎么早不干?
答案也不难:因为事情没那么简单。
现实世界
经济上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孤立的。就算是最简单的一个决策,牵扯到的东西也一大堆。
而当你谈论的是一个主要经济体向全球大范围加征关税,那复杂程度更是爆炸级别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触角太多,根本数不过来。
不过我们也要先承认一点:制造业岗位确实在减少,这点没错。外包是原因之一,但可能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大。
按劳工统计局的数据看,制造业岗位的减少其实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之前就开始了。我们大约在1979年高中毕业那批人出来的时候达到顶峰——那时候制造业岗位有1,953万个。到1994年NAFTA正式生效前,我们已经少了差不多三百万个。
1979年。照片来自 Greyson Joralemon,发布于 Unsplash。
有意思的是,NAFTA之后,制造业岗位数量其实维持在那个水平以上,直到2001年那次衰退才开始真正滑坡,之后一路下跌,直到2010年才缓慢回升。除了疫情期间的短暂停摆,这些年基本都比2010年那个最低点高一点。
哪怕粗略看一眼数据,你也能看到这个行业在2000年代的两次经济衰退中被打了两次狠的,一直在努力慢慢爬回来。考虑到这期间的自动化和技术进步的压力,这点还挺值得尊敬的。
顺带说一句,这俩事儿关税也解决不了。
1979年7月,制造业岗位是1950万,占美国劳动力的18.5%。现在是1276万,只占7.5%。这下跌得非常厉害,当然也包含了外包、自动化等因素,后者还威胁着远不止制造业。不过毫无疑问,自动化对生产和装配岗位的冲击最大。
既然我们要赌这么大,那就必须对回报有点确定性。如果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并不完全是因为外包,那我们能赢回什么?我们的胜率有多高?风险值不值?
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跟你的背景有关。这些年制造业岗位的流失对有些社区影响特别大,那些为农村或小城提出的“解决方案”,要么太乐观,要么就是根本没考虑现实。
想象一下,你中年失业之后,被告知的“办法”只有两个:
“花几万块和好几年去上学,结果也没保证”
或者
“搬家换地方”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他要让一切回到过去,不用你干啥,只要他去怼其他国家,你是不是很容易被说服?
这是唯一一个让你能保住原来生活方式的答案。
但——那种生活方式已经死了。就像飞机上可以抽烟、Donna Summer霸榜,或者其他1979年家家户户都认同的东西一样,回不去了。不管我们关税怎么搞。
现实情况
我不是说制造业不能复兴。不是这个意思。只是人们所幻想的那种中产生活和稳定好日子,已经永远不可能回来。
但制造业还是有可能增长的,至少数量上是可以的。其实已经增长过一轮了。
2010年到2019年,制造业确实增长了约10%。如果关税政策能保持合理稳定,理论上还可能继续增长。大多数公司都说他们不会回美国,而是转去其他没被关税打击的国家,但我们现在是讨论理论可能。
照片来自 Josh Beech,发布于 Unsplash。
就算不谈别的,这一招也远远达不到支持者所希望的效果。
你看,现在经济上的任何增长,特别是跟劳动力相关的,都会在我们现有的经济系统中运转。我们不会再获得1979年的制造岗位了。完全不会。我们能得到的,是2025年的制造岗位。如果我们够幸运的话。
下面是劳工统计局列出的一些制造业最常见的岗位:
除了白领的采购员(这个本来也不怎么受关税影响),其他的岗位中位数薪资都没破六万。大多数连五万都不到。
我不是在贬低这些岗位,真的不是。我自己也干过这些收入层次的活,而且我也是个没什么文凭的白人,说到底,今天说的就是我这一类人。
我只是想说,即便我们未来十年能拿回一堆这样的工作岗位,也无法改变那些地方的现金流和生存问题。
人们想要找回的中产岗位,跟它来自的那个年代一样,都已经是历史了。1979年,制造业时薪中位数是5.20美元。按全年全职算,大概是10,800美元。
那时候的房屋中位价是63,800美元,一个普通工人买个普通房,要拿出将近六年的工资。
现在,生产工人中位年薪是43,630美元,对比房价中位数378,000美元,要花将近九年工资买房。也就是说,相对工资来说,房子变贵了50%。
你看,我们整个经济系统和财富分配本来就坏掉了,哪怕哪个行业复活了,也救不了整体结构的问题。
你现在搞回一堆岗位都没用,除非你能奇迹般地搞出两千万岗位供大伙竞争,工资才能真的大幅提升。
往一锅毒汤里扔颗新土豆,它不会变干净——而是把土豆也毒了。
我还一直假设那些公司回来之后,会按现有的市场条件来招人,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假设。
你真觉得美国要是开家 iPhone 工厂,那会是个好地方上班?你真信这些工厂愿意按市场价发工资,而不是拼命压成本,从2.88美元/小时的人力切换过来?
别忘了,你现在Amazon快递员,为了年薪36,000美元,都是一边开车一边尿瓶子。这都已经算好了。跟全球那些工厂条件比起来,简直天堂。你想要的是这种东西回来?
替代方案
我想把话说清楚:我不是说我们就该无视这些问题,也不是叫那些人认命、重头再来。这种思路,正是让美国一半地区在四十多年里彻底烂掉、毫无喘息空间的罪魁祸首。
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别再继续假装这些社区只有两个出路:
要么去读一个同样破烂不堪的教育体系;
要么去坐时光机回到过去。
肯定还有其他办法的。
为了给比利·乔尔(Billy Joel)粉丝一个交代,插一张阿伦敦(Allentown, PA)的照片。摄影:Josh Beech,Unsplash 发布。
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想办法把这四十年来我们服务业和白领经济增长的成果,尽可能公平地分一点给那一半几十年来啥都没捞到的人群。我们得把整个底层拖起来,而不光是那些经济中心的人。
现在关于性别差距和“文凭不多的白人男性”这类标签,媒体说得不少(说白了这就是我这个群体,虽然我还算是有上过点大学)。
但问题远比这更大,不是某个群体“烂掉”,而是整个结构不对。
从人口学来看,现在美国,只有亚裔是本科率超过一半的群体。
西语裔接近 80:20 是没本科学历的。
黑人和非裔群体大约是 70:30。
虽然“多上学”这个建议听起来有点道理,但说实话,我自己也能证明,正规教育这玩意儿,并不适合每一个人。而且真要哪天人人都有本科学历,那文凭的含金量也就跟 2009 年的高中毕业证一样,没什么用了。
我们真正缺的是一套为第 3 到第 6 收入分位人群服务的经济系统。而现在——我们压根就没有。
大家天天把制造业那批中产岗位拿出来说,确实它们曾经有光辉时刻,但现在这只是个象征性的存在,背后是一整个更大的问题。不是关税能解决的。
我很快会写一篇专门讲关税的文章(这篇已经够长了),但我现在更在乎的是怎么用更自然、更理性的方式去改善这个经济系统。
远程办公曾经看起来还有点希望——它可能打破城市对白领岗位和服务经济的垄断——但那些掌权的决定了我们不许搞这个了。
所以我们现在得更主动一点。
没理由抵押贷款公司就一定得设在纽约大都会区,它完全可以设在爱荷华州的得梅因(Des Moines)。
保险公司、零售公司总部、企业行政中心也一样。我们该设点政策,给点激励,让这个国家的经济红利也能撒得更平均一点。
得梅因,爱荷华州。照片来自 Niko Vassios,Unsplash 发布。
而如果我们真心想帮助这些社区、工人阶层,还有那些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那就必须承认一个现实:这个问题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
收入差距、对劳工的态度、资本与普通雇员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过去 40 年的劳动力市场走势——这些都是系统性的问题,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我们早就该把焦点放在这些事上了。老盯着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只会暂时让你看不见真问题。
至少现在,把我们的时间和资源放在别的事情上,而不是这每天都在发疯的“关税闹剧”上,才是正确的路。
如果我们真的要把所有赌注压上桌,起码要搞清楚:到底能赢什么。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