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觉已春深|山河书脊:从荀子到陈廷敬,刻进骨子里的读书基因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0:46 2

摘要:当太行山的褶皱藏进书页,当汾河水的波光淌过纸背,让我们一起以书作舟,泛波三晋大地。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返乡,这次“返乡”,不必独行:有北魏的风穿过应县木塔的斗拱与你共读,有晋祠的千年周柏抖落绿叶为你的沉思注解,有老醋坊的慢火与你的台灯一起,煨熟一册未完的春秋。

读书不觉已春深

Nationwide reading

当太行山的褶皱藏进书页,当汾河水的波光淌过纸背,让我们一起以书作舟,泛波三晋大地。有人说,读书是灵魂的返乡,这次“返乡”,不必独行:有北魏的风穿过应县木塔的斗拱与你共读,有晋祠的千年周柏抖落绿叶为你的沉思注解,有老醋坊的慢火与你的台灯一起,煨熟一册未完的春秋。

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于4月23日至4月25日在山西举办。《山西新闻联播》开设《读书不觉已春深》专栏,与你约定一场“纸上行旅”,每一期,我们都会拆开一份关于山西的“文化盲盒”。愿这趟“旅程”结束时,你的行囊里不止多了一份书单,更藏着一把钥匙——从此山西的每一寸土地,于你都是可翻阅的鲜活章节。

荀子写下“学不可以已”时,太行山的风正翻动竹简;关公夜读《春秋》时,青龙偃月刀的寒光映着烛火;司马光在夏县编《资治通鉴》时,砸缸的石头成了最硬的书签;陈廷敬编《康熙字典》时,泽州老宅的砖雕上落满墨香……这片土地,自古把读书作为必修课。今天,我们一起读山西先贤们的故事,品山西刻进骨子里的读书基因。

荀子劝学:

千年一盏读书灯

在临汾荀子文化园,风吹过篆刻《劝学》的巨石,两千年前的朗诵声仿佛仍在作响。青石上“学不可以已”的刻痕,被岁月磨得愈深——像是荀子执卷立于太行余脉,以山为砚,河为墨,将求知的灼热烙进黄土地里。此间读书,字句皆带山河回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 临汾荀子文化公园

关公夜读:

月色下的刀光与书影

运城解州人关羽,在《三国志》中被赞“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解州关帝庙的烛火,总在子夜最亮。青龙偃月刀挑起半卷《春秋》,青铜的冷撞上烛火的烫——刀尖挑灯处,忠义淬成刃口的寒芒。当史书的字句在刀脊游走,春秋的风骨便在字缝间爆响。千年已逝,解州的月光仍悬在刀锋上,等一个夜归人。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春秋左传·僖公五年》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春秋左传・襄公十年》

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

——《春秋左传・闵公元年》

▲ 解州关帝庙

司马光倡读:

砸缸少年与治国书简

“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自述,揭开这部294卷巨著的诞生密码。

在夏县司马温公祠,青石板上仍留着少年砸缸救友的果决,银杏树下却多了老者伏案十九载的剪影。他每日“晨起即读书,至深夜不辍”,将1362年历史锻成治世镜鉴。当游人抚过《资治通鉴》残稿上的墨痕,恍惚能听见沙沙落笔声中,混着当年砸缸时四溅的水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节选自《资治通鉴》

▲ 夏县司马温公祠

陈廷敬总撰《康熙字典》:

烛火照雕版 银发铸字魂

在皇城相府的树德院,七十二岁的陈廷敬将白发系上细绳,绳端悬铁镇纸,以防垂首校勘时触墨污稿。六载寒暑,大学士陈廷敬领衔三十余学者伏案如僧,要求编修团队“字字有据,笔笔求真”,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枚汉字收于十二集三十六卷。

康熙踏夜巡视时,见烛光舔舐着老师佝偻的脊背,御笔颤抖写下“春归乔木深荫茂”,不是赞春色,是叹一位老臣以性命为薪柴,煮沸了中华文字的江海。如今相府砖缝里仍嵌着当年研磨的朱砂,守着横竖撇捺间的华夏文脉。

▲ 皇城相府

从荀子的竹简到陈廷敬的雕版,从司马光的青灯到关羽的刀光——他们用山西式的执拗提醒我们:读书从来不是风花雪月,是刀劈斧凿的自我重塑;文明的血脉,终要靠一卷又一卷的苦读来续命。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