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国家》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 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 ,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 ,才有富的家,国的家住在心里 ,家的国以和矗立,国是荣誉的毅力 ,家是幸福的洋溢,国的每一寸土地 ,家的每一个足迹国与家连在一起, 创造地球的奇迹,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
国家家国情怀,将“家国”分而论之时,“家”与“国”具有互本性,即家以国为本,国以家为本;而当“家国”被视为一个整体时,则通常偏重于以国为家。
家,《说文解字》曰:“家,居也。孟子·滕文公下》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朱熹注曰:“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家以夫妻为本位,只有夫妻关系稳定,才有稳定的族群,而族群正是国的基础,中国早期的国就是族群的联姻与组合。
国,《说文解字》曰:“国,邦也。国通常有两种内涵:一是祖籍之国,即祖国,小到对故乡村前一棵树、一口井的思念,也可以大到对祖国数千年历史的反省和对祖国广袤大地的想象。
中国俗语连称国家,因是化家成国,家国一体,梁启超认为:“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家国”有两种用法:一是家和国,一是家国一体。《尚书·大禹谟》将两者统一起来,表述为“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侧重于德民;“利用”“厚生”侧重于富民;“和”既指善政与养民中诸多措施协调妥当后的最佳关系,也指善政和养民所要达到的百姓生活的最高质量。
儒家经典《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这“先”不能只理解为时间之先,而应理解成理论之本。
治家与治国在根本道理上是相通的,家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因此《大学》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故治国在齐其家。”
对于国来说,要以民为本;而对于家来说,要以国为本。国就成了家,国君成了家长,唯有国才具有这种资格与能力。
国家的强大,不仅是家和个人财富增长、事业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与条件,而且是家和个人安全、尊严的保障,无数的事实证明,国强民安,国强民尊,国强民富,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国以家为本,中国儒家经典《尚书》有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是国家之本,只有得民心了,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善待人民,实质是看重国家政权,同时也是尊奉天命。
《尚书·泰誓中》云:“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善政主要体现为养民,让百姓安居乐业。“养民”作为国家之责任,本质上与家之功能是一致的。
在中国文化中,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君就是家长,家长的根本职责就是“养家”。将养家扩大并提升为“养民”,这是国的核心职责。国诚然要治民,治民为政。
而治民的目的是什么?“养民”之养,包括物质之养和精神之养。物质之养为富民;精神之养为“德民”。
国重于家,爱国主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精神,儒家文化固然以家为本位,以孝为人之本,但齐家乃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于是国成为最大的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之共识,爱国人人有责任。
自古以来,爱国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责任,与身份无关,与地位无关,也与所处的地域无关。
读书人为什么要心怀天下?最底层的本质,就是天下的百姓原本就是一家人,都是基于血缘发展而来的宗族,邦国,乃至整个天下的炎黄子孙。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以百姓心为心”一样。就像我们的领袖说“爱人民,首当身处百姓之中,感知百姓之幸福,洞察百姓之疾苦,维护百姓之利益。”
《大学》之道家国思想和读书人心中那修齐治平的崇高而伟岸的终极追求,就会一直在华夏文化中延续下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文章,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起手来,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开创和平幸福的未来。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