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洗牌时代的生存法则:smart用“轻模式”打开新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2:50 2

摘要:2024年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可以用“山雨欲来”形容。行业巨变已至,传统经销体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直营体系也在理想与现实间频频摇摆。市场游戏规则正在重构,“谁能笑到最后”,将取决于谁更懂得顺应趋势、灵活转型。

2024年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可以用“山雨欲来”形容。行业巨变已至,传统经销体系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直营体系也在理想与现实间频频摇摆。市场游戏规则正在重构,“谁能笑到最后”,将取决于谁更懂得顺应趋势、灵活转型。

smart,这个以个性、小众著称的品牌,在动荡中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以DTC代理模式为核心,打造灵活、高效的渠道体系。本文将以smart的渠道扩张为例,深入剖析汽车行业流通模式如何从“重”走向“轻”,并解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品牌基因。

传统经销体系困局:从黄金时代到集体焦虑

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经销模式主要依赖于4S店体系。这种集销售、售后、配件、信息四位一体的模式,曾在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期立下赫赫战功。

但到了2024年,4S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全国已有约4000家4S门店退出市场,不少龙头企业也无力自保。曾经风光无限的广汇汽车,宣布退市;宝马全球首家5S店北京星德宝黯然关门;广州京溪奥迪则彻底改旗易帜,转售蔚来。

更有甚者,老牌奥迪经销商如北京华阳奥通、郑州中升汇迪直接投向新势力阵营问界;长沙最大的奔驰4S店,也悄然转型为问界旗舰店。

这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整体困局的缩影。经销商亏损、价格倒挂、库存积压早已成为普遍现象。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024年,经销商亏损率达41.7%,超八成存在价格倒挂,六成倒挂幅度甚至超过15%。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渠道的系统性失效:库存压力高、资金链紧张、同品牌店铺之间恶性竞争加剧,传统经销商早已从“渠道合伙人”沦为“品牌消耗品”。

直营也难成救世主:理想照进现实的妥协

当传统4S店模式步履维艰时,不少新势力品牌高举“直营”大旗,希望通过掌握渠道主导权提升品牌调性、控制用户体验。但时间一久,这种模式也暴露出其短板:成本高昂、运营繁杂、扩张受限。

曾主打直营的小鹏汽车,在几年前便悄然开始拥抱经销商;阿维塔更是从直营彻底转向经销制;比亚迪旗下的腾势和方程豹,则调整为“直营+经销”混合模式。

虽然大多数车企并未公开宣布渠道策略转型,但私底下早已默默引入经销商体系以减轻财务压力。

这一切表明,无论是传统巨头还是造车新势力,面对流通领域的结构性问题,都需要重新思考渠道战略。

smart的路径选择:以代理模式撬动行业边界

在渠道模式面临全面洗牌之际,smart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和可持续性的路径——DTC(DirecttoCustomer)代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smart品牌直接通过App或线上平台销售车辆,用户下单后由品牌生产并发货,而线下的代理商负责展示、交付、售后等服务。代理商不需要购车,也无库存压力,主要收入来自服务佣金。

与传统4S店高投入、高库存、高风险相比,smart的DTC代理模式可谓“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该模式通过统一售价避免价格战,让渠道回归服务本质,用户也从讨价还价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渠道布局策略:少商多店,区域精耕

在具体布局上,smart秉持“少商多店”策略,即用较少的投资人,深耕多个城市市场。目前全国88座城市的渠道网络中,仅有40多家代理商主体。

以此类推,许多城市甚至只设有一家代理商,哪怕在如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仅有4家。这种精简布局不仅避免代理商之间的内部竞争,也为每个代理人划定了清晰的市场边界,提升经营的预期回报率。

2025年,smart计划将其渠道拓展至110个以上城市,销售网点增至240个以上,服务网点突破110个。同时在城市类型上进行差异化策略:

一线城市:优化选址,将门店从低效区域迁入核心商圈;

二三线城市:优先布局主流汽车城前列商圈;

其他市场:通过共享服务中心+零售展厅组合覆盖更多用户。

这种高效、精准的投放方式,构建了一种更匹配现代用户生活节奏的渠道网络。

建店模式灵活化:三种形态满足不同市场

smart为代理商提供三种不同形态的建店方案:

1.购物中心展厅:选址于人流密集的商场内,面积约150平方米,主打曝光和体验。

2.汽车城展厅:位于城市主干道汽车商圈,面积约300平方米,适合试驾和初步沟通。

3.全功能体验中心:面积达1200平方米,具备展示、交付、售后等完整功能,相当于“轻4S店”。

这种多元选项使得投资人可以根据市场容量和投资能力灵活选择,大大降低建店门槛与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smart对投资人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渠道负责人刘暘透露,smart可为建店提供高达100%的装修与建设补贴,一些店铺最快30天即可拿到入网许可,45天完成装修投入运营。

重构“人-车-店”关系:让车主动找人

传统4S店位于城市远郊,以“人找车”为核心逻辑。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已让用户越来越不愿意驱车前往郊区,只为看一辆车。

smart反其道而行之,把展厅开进市中心商圈,配合临时快闪展点、流动试驾等“车找人”策略,重塑用户接触路径。通过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的组合方式,实现高度便捷的购车流程。

更关键的是,这种模式下终端人员从“销售”变成“服务顾问”,用户不再是“被推销”的对象,而是自己决策的主导者。

smart的DTC优势:轻、快、稳

smart的DTC代理体系,从运行四年实践来看,有三个关键优势:

轻:代理商不囤车、不压库,运营成本和财务风险显著降低;

快:订单驱动生产,交付流程高效,用户可自由组合配置,也可选择现车提车;

稳:价格统一,避免无意义的价格内卷,市场生态更良性。

收入方面,代理商可获得两类佣金:一是销售环节服务佣金,二是交付和售后环节服务收益(如保养维修)。更重要的是,smart从不做直营,不与代理商“抢生意”,也不允许多个代理商重叠竞争,最大限度保障投资人利益。

从压库到用户价值:回归初心的变革方向

压库,几乎成为传统汽车经销商的梦魇。压车意味着资金沉淀、库存贬值、销售压力巨大,很多价格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smart通过DTC模式,在源头切断了这一逻辑链。代理商不承担库存压力,可以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真正实现“用户导向”。这也正是汽车行业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型背景下最重要的一环。

统一价格体系也避免了用户反复比价、讨价还价的疲劳,购车过程更顺畅,服务体验更友好。

品牌气质与渠道模式的高度契合

DTC代理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品牌。它更适合像smart这样的“小而美”品牌——不以走量为导向,更关注用户体验、品牌圈层和情感价值。

smart用户群体普遍对科技、设计、服务有更高要求,他们愿意为个性化买单,愿意与品牌产生连接。这种消费心理和品牌气质,使得smart更适合选择细分渠道、精耕细作,而非大规模的标准化分销。

简言之,smart从不以“大众化”为目标,它的精致感、独特感,决定了需要一种不一样的销售逻辑。

跨界基因:从设计草图到品牌理念

smart之所以能不断创新,其品牌DNA中就自带“打破常规”的属性。

品牌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工程师JohannTomforde提出制造一款2.5米长、适用于城市出行的小车。尽管设想超前一度被搁置,但他的理念却为日后smart的诞生埋下伏笔。

1980年代,Swatch创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也萌生制造微型混动城市车的想法,最终与奔驰合作成立MCC公司,共同研发这一理想中的小车。smart品牌名由Swatch(s)、Mercedes-Benz(m)和Art(艺术)三部分组成,充分体现其跨界、设计驱动、个性表达的品牌调性。

自1998年推出首款车型以来,smart始终坚持“为城市而生”的理念,这也决定了它在渠道模式上必然采取不同于传统品牌的路径。

新的汽车生意,不只是“卖车”

汽车行业的本质,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是规模为王,如今是效率和用户体验为先。

smart以DTC代理模式为代表的新型流通体系,不只是销售结构的创新,更是一场关于“品牌-渠道-用户”三者关系的重构。从压库、价格战中走出,从“店找人、服务找人”的角度出发,构建更健康、更有温度的市场环境。

在终端洗牌加剧、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smart的实践给行业提供了一个清晰启示:轻装上阵,专注体验,或许是未来汽车生意唯一的确定性路径。

来源:事界娱乐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