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的“好朋友”(上):欺诈“禁治产人”财产究竟构成何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3:33 2

摘要:2025年4月17日,今日说法播出的由苏州警方侦查的“伪装的‘好朋友’”案(上),引发了社会关注,如:频频出现在娱乐场所的年轻人究竟是令人尊敬的老板,还是被人操控的摇钱树等;欲知其中的“奥秘”,还得从他朋友提供的几段视频说起。

2025年4月17日,今日说法播出的由苏州警方侦查的“伪装的‘好朋友’”案(上),引发了社会关注,如:频频出现在娱乐场所的年轻人究竟是令人尊敬的老板,还是被人操控的摇钱树等;欲知其中的“奥秘”,还得从他朋友提供的几段视频说起。

在苏州警方调查一起诈骗案时,钱某提供了几段视频。画面显示,一个年轻人在娱乐场所又唱又跳,看起来挺自在的。钱某提供视频的目的之一,这个年轻人与普通人似乎没什么异样,他们经常一起吃喝玩乐,是正常的朋友关系。

视频中的青年人叫小陆,今年30岁,江苏省苏州市人。从视频里看,小陆在享受娱乐活动,看起来乐在其中;家人的说法和朋友的说法并不一样,那么,到底哪一面才是真的小陆,他又遭遇了什么呢?她是小陆的阿姨,叫陆芳;还是让她介绍一下小陆一家子的情况:

小陆母亲是陆芳的堂姐,出生于1975年,是一个智力残疾人;后来家里招婿上门,智力正常的老唐,也就是小陆父亲进入陆家。

1995年小陆出生,随着小陆长大,家人发现他的智力有些低下;在10岁时,小陆申领了残疾证,小学毕业后没再继续念书,并开始跟着父亲那边的亲戚干点活。

平静的生活在2023年被打破。1月,小陆父亲因病去世,老唐在世时能管住小陆;老唐走后,智力残疾的母亲岂能约束得了人高马大的小陆:

2023年3月,小陆在某KTV遇到了前来唱歌的姚某,姚某和小陆住在同一个小区,此前就认识;老唐去世时,给小陆留下几万块钱存款,在灯红酒绿中这一笔钱很快花光了。

2023年7月,小陆突然告诉陆芳,母亲生病了送去医院抢救,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陆芳赶去一看,堂姐情况不太好,问了才知道小陆母亲因房产中介上门看房突发脑出血。

陆芳挺纳闷,虽然堂姐智力有问题,但身体一直不错,而且也年轻,当时才48岁;怎么就突发疾病了?后来才知道这中间有隐情,据说是有人去小陆家里看房子,小陆母亲以为房子要卖,一时心急引发了疾病。

经过几天抢救,好在小陆母亲暂时保住了命;陆芳和其他几个亲戚坐在一块商量后续治疗的一个办法,出售一套登记在小陆名下价值达100来万元的安置房。

此时,小陆却拿不出房本来;面对家人的追问,小陆说房本被自己的两个朋友姚某和钱某拿走了,现在在一个中介的手里。

陆芳直接电话咨询中介,老板说房产证抵押在他那儿,但他项权证上已有200万抵押贷款;陆芳吃惊地反问小陆200万是多少钱。小陆智力残疾一旦牵涉数字计算,他没有办法应对。

小陆同村的村民对他家情况很了解,而姚某与小陆住在同一个小区,且此前就认识;2023年9月,小陆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派出所,……

调取200万元贷款流水,警方发现其中92万元转移到钱某、姚某两人,或其亲属的卡上;警方进一步核实,钱某、姚某便提供了几段视频。

小陆抵押贷款200万,其中92万元转到姚某、钱某卡上;钱某提供视频的目的明显,即:以正常民间借款抗辩。属于民事纠纷,警察不该管;有人或许追问,警方是如何抽丝剥茧认定钱某、姚某涉嫌诈骗的呢?

报案之后,陆芳带小陆去做了司法鉴定,意见是小陆罹患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民事行为能力受限;2023年12月,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判决小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并指定陆芳为他的监护人。

姚某与小陆住在同一个小区,但警方并没有据此客观归罪,如:姚某和钱某确实不知小陆申领了残疾证。为此,警方调取了姚某、钱某的聊天记录,内容显示:

钱某提醒姚某,为了他们自身不要让小陆接触外人,尽量放在他们的一个控制的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一些其他的事情。

可控圈子中的阿奇,钱某的朋友,经常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陪小陆喝酒。阿奇在朋友发微信说,必须陪好小陆,他就像个摇钱树,冤大头一样;跟着他们出去玩,从来不问钱是从哪儿来,一旦问了性质就变了。

2023年1月,小陆父亲去世后留下几万块钱存款,经不起在灯红酒绿中消费。钱某、姚某二人表面恭维小陆,带着他玩;5月,钱某、姚某却让小陆用一套房产,向浙江省湖州市某小贷公司获取了抵押贷款80万元。

第二次向银行贷款200万元之后,钱某也意识到事情可能会败露,他几次约小陆去家里赌博;在一番设计下,小陆赌博输钱后,钱某让他签下了两份所谓的借款合同,并录制了视频。

犯罪嫌疑人钱某、姚某到案后,提供的视频却自证其罪。这个视频拍摄的时间是7月31日13:42分,画面里小陆正在签署借款合同,但他记不住身份证号码;钱某在旁边念着数字,小陆照着写,即便这样,他还是将身份证号码写成了20位。

此外之外,除了小陆亲笔写下的名字和身份证号,其他关键内容,如借款金额、期限等都是钱某补写;虽然钱某姚某不承认欺骗了小陆,但警方于2023年12月将案件移送到了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审查。

在仔细查阅了案卷后,检察官认为钱某、姚某二人可能涉嫌构成另一项罪名,如:银行怎么会给一个智力残疾人小陆发放了200万元的贷款等。

具体细节,或者案情还需等待伪装的“好朋友”下集播出后方能知晓;有人或许提前追问,钱某、姚某诈骗“禁治产人”,究竟构成何罪?对本问的正确解答,或许更有利于保护限制行为能力人。

禁治产在刑法中解释

三、欺诈“禁治产人”财产究竟构成何罪

禁治产是一个民事法律术语,凡是被宣告了禁治产的人,就丧失了对于自己财产的管理权限。例如:2023年12月,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法院指定陆芳为小陆的监护人;本判决生效后,除了日常生活开支外,小陆处分重大财产须有陆芳同意。

刑法理论对应禁治产也有论述,有学者认为,欺诈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构成盗窃;究其原因,大致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对于财产,还是人身没有处分权限,后者如: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等。

一般认为,人身权大于财产权,多数学者据此认为欺诈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构成盗窃,其原理却是此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是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工具;但该理论也有缺陷,如:欺诈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等?

有人或许追问,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为何规定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根据本条规定,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在作者看来,刑法之所以规定本罪,其立法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人,如:成年人组织未成年人实施诈骗,司法机关不应追究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由于刑法规定了侵犯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多数司法人员不能正确理解本罪的规定的法治意义,如:多数司法实践仍追究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诈骗的刑事责任;有人或许进一步追问,学者为何认为,欺诈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构成盗窃?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多数法律人据此得出了结论,欺诈未满八周的未成年人占有的财产构成盗窃。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的有效。

刑法对人身权有具体规定,如: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为儿童;多数法律人据此得出了结论,欺诈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占有的财产构成盗窃。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应当是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如:司法人员不能将违反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百四十八条等规定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认定为犯罪;但由于考核等方面的原因,目前的司法实践显现出民刑不分的现状:

例如:针对将欺诈认定为诈骗的现实,不少学者还认为有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就是诈骗;有人不禁要问,难道可以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没有占有目的?

在作者看来,刑法规定非法之所以规定非法占有目的,其原因是民法典规定了抵销,或者自力救济,如:在赌场上,行为人抢劫已输的资金不构成抢劫等。

欺诈“禁治产人”财产究竟构成何罪

有人或许进一步追问,多数学者为何认为欺诈已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占有的财产不构成盗窃呢?

不少学者错误地解读了第一百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即:将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认为本款规定的是善意相对人的撤销权;撤销权的行使不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也不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就民事法律行为而言,法定代理人并不是相对人,相对人应当是与未成年人交易人,如:未成年人长得人高马大,相对人不知其是未成年人;多数人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仍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小陆是成年人,且人高马大;行为人欺诈小陆是否构成诈骗,或者盗窃还需要具体判断,如:犯罪嫌疑人钱某、姚某应构成盗窃罪,以此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利益。

不了解小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则是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欺诈小陆一般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但金融贷款具有特殊性,如:银行为其发放了经营贷款,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可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

来源:法能量传递

相关推荐